#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我们都知道民国初年是一个军阀混战的时期。
从袁世凯小站练兵成为近代军阀兴起的标志开始,近代中国陆续经历了如护法运动、直奉战争、北伐战争、中原大战等一系列军阀间的相互混战。
大家你方唱罢我登场,自北洋后陆续出现了如奉系、直系、皖系、晋系、滇系、桂系、粤系、黔系、川系、疆系,以及冯玉祥的西北军,甘、宁、青的马家军等等等等各大军阀。
哪怕是后来蒋所代表的势力统一全国后,这种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哪怕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各军阀间的明争暗斗也从未停止过
今天咱们开个小新坑,讲一讲民国时期各军阀势力的前世今生。
今天第一期,主角是北洋系的前身,开启了地方军阀自治先河的湘军与淮军。
民国军阀之所以地域属性那么强,其根源还在大清。
道光末年,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势力崛起。此后十余年太平军将战火刮遍大清的十八省600余城。
而清廷由于八旗和绿营这样的官军系统严重腐化,根本没有战斗力。
于是大清朝廷决定启用团练制度来对抗太平军。
何为团练呢?
简单说就是地方民兵,这种制度我国自古就有。小说《水浒传》里团练使就一大堆,圣水将单廷珪、神火将魏定国投梁山前就都是地方团练使。
大名鼎鼎的苏东坡也曾担任过团练副使一职。
到了明朝就没有单独的团练武装了,虽然会有类似的地方民兵,但统辖权归官军将领。
清朝的团练制度的恢复其实很早。早在嘉庆年间,因为白莲教起义,八旗和绿营同样不堪用,所以就有大臣上疏请求重新设置团练乡勇,让地方士绅自行训练,以求自保。当然这个费用自然是谁练兵谁自己掏。而这些士兵自然也就谁给钱听谁的了。
所以在曾国藩成立湘军之前,团练制度在那时的清朝已经很普遍了。即便是在湖南境内,他未来的儿女亲家罗泽南练兵也要比他早。
曾国藩丁忧在家的时候正好赶上太平军攻入湖南,于是他以湖南地区已有的团练乡勇为基础编成了湘军与太平军作战。
名字都叫湘军自然是以湖南人为基础,曾国藩是器的湘军超过八成的将领都是湖南籍。但当时的太平军里也有大批的湖南人。所以后来民国时期有句话是:“中国若是古希腊,湖南定是斯巴达;中国若是德意志,湖南即是普鲁士。”非常的武德充沛。
最终太平天国被平。朝廷虽然剪除一患,但地方军阀势力也自此也在大清扎下了根,终清一代都没有甩掉。
几乎与曾国藩成立湘军同时,李鸿章也跟随当时的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回到老家安徽合肥来办团练。因为合肥处在长江与淮河之间,所以这支团练就叫淮军。
但安徽战事十分不利,他的上司这支淮军真正的老板吕贤基,以及湘军名将时任安徽巡抚的江忠源相继兵败自杀。当时还是只雏鸡的李鸿章就只能去投奔曾国藩了。
为啥要去投曾国藩呢?李鸿章他爹李文安和曾国藩是同科进士,就是同一年考中的公务员。在古代这种同年的关系非常紧密。
而且曾国藩丁忧之前已经是兵部右侍郎了,还是道光宠臣穆彰阿的学生,正经的朝廷大员。而李鸿章只是一个翰林编修,算是个储备干部。
因为两家的关系,曾国藩就非常照顾李鸿章,两个人也以师徒相称。
期间作为幕僚的李鸿章曾帮曾国藩起草了一份弹劾当时安徽巡抚翁同书的奏章。这个翁同书本身没啥本事,但是他有个贼牛的弟弟。他弟弟叫翁同龢,咸丰朝的状元,同治、光绪两任皇帝的老师。因为双方有这么个隔阂在,以至于后来翁同龢处处刁难李鸿章,凭借一己私愿停掉了北洋水师购买装备的钱。可以说北洋水师后来的战败翁同龢是有责任的,而这整件事的根儿还是从曾国藩这就埋下了的。
太平天国被消灭后,曾国藩主动上表请求裁撤湘军,湘军势力开始减弱。
但李鸿章的淮军在剿灭太平军的过程中却已经壮大了起来。
又因为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关系,所以湘、淮两军渊源颇深。比如后来的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最早是太平军,后来投降了湘军,再之后又成为淮军将领。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以至于平定太平天国后,即便湘军自请裁撤,但大清的东南地区实际上已经不怎么听朝廷的了。
比如大名鼎鼎的刺马案,其中一个说法就是曾国藩和慈禧的一次权力之争。
后来大清与八国联军开战的时候,李鸿章等一众湘、淮元老也都作壁上观,坐视大清首都第二次被攻破。
当1900年,慈禧以光绪的名义一口气向英、美、法、德、俄、日、意、奥、西、比、荷等十一国宣战时,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就伙同两江总督刘坤一(湘军)、湖广总督张之洞(洋务派)、闽浙总督许应骙(盟友)、山东巡抚袁世凯(淮军)、安徽巡抚王之春(湖南人、李鸿章幕僚)、广东巡抚德寿等封疆大吏拒不听诏,还私下签订了《东南互保条约》。
李鸿章的心腹,时任铁路大臣的盛宣怀(其父湘军)更是私自下令全国各地的电信局扣下慈禧的宣战诏书,并电告各地督抚不要奉诏。
这些人要么是湘军、淮军出身,要么是政治上的盟友。
总之,这时的大清已经控制不了这些地方势力了。
甚至这次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慈禧和光绪没跑了,很有可能李鸿章会被推上总统之位,提前“共和”。
至于袁世凯的崛起,也和淮军有莫大的关系。
袁世凯的叔祖父袁甲三是淮军的元老级将领,当年吕贤基去安徽组建淮军时,袁甲三就是和李鸿章一同跟随吕贤基前往的。
袁世凯名字中的凯字,也是因为出生时袁甲三恰逢前线得胜,故取凯旋之意。
袁世凯从军时,投奔的是淮军将领吴长庆,吴长庆同时也是袁世凯养父袁保庆的结拜兄弟。
甲午战败后,朝廷要练新军。最早被被选出在天津小站练兵的同样是个淮系官员,李鸿章的幕僚胡燏棻。胡燏棻被调任后,袁世凯被各方势力共同认可,接管定武军。
而这支有着深深淮军烙印的新军,就是后来北洋军阀的雏形了。
这,就是下一期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