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年,即公元1841年,林则徐因在广东禁烟抗英,结果被一些投降派陷害弹劾,道光皇帝竟将其贬到伊犁,“戍边赎罪”。道光二十二年七月,林则徐在西安启程,告别家人,在临行前,他随口吟诵,写下两首七律诗。这两首诗的第二首十分著名,许多人或许没有读过全诗,但一定听过颔联的千古名句,这首诗便是下面这首《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林则徐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首联,诗人自叙“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说自己是一个力量微弱但却负重任已久的人,早已经深感身心俱疲,如果再继续下去,自己衰弱的体质,平庸的才能必定无法胜任。这一联,看似是诗人表达一种解脱之感,但实则是正话反说,内心充满了愤懑无奈之感,正如当年孟浩然多次碰壁,写下了“不才明主弃”这样的诗句,可以说是一种无声的反抗和哀叹。
《左传》中记载郑国大夫子产,因为改革赋税制度而遭到利益既得者的攻击,但是他却说:“何害?苟利社稷,生死以之。”林则徐化用此典故,正是与子产同意,为国家不惜一切的热忱,令人敬佩!我们也能够看到,林则徐本人的胸襟抱负,是非常不凡的,在清末那样一个时代,有此心者,必然会名留青史。
以上三联,可以说将诗人那种一片为国的丹心,以及为国家出力却遭遇贬谪的痛心,或直接或曲折地表现了出来,读之令人感动。
然后末尾一联,诗人却突然“画风突变”,以略带幽默的笔触写道“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这里使用了一个典故:说,宋真宗听说隐者杨朴擅诗,想要征召入朝,但杨朴不愿为官,所以当宋真宗问他“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杨朴便回答说:“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贪杯酒,且莫猖狂爱吟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听说完,心里便明白了杨朴的意思,哈哈一笑,放其回山里去了。又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陷入狱,临行前,妻子哭哭啼啼,东坡便笑着问妻子:“你就不能像杨处士的妻子那样,为我也写一首类似的诗吗?”结果逗笑了妻子,东坡才潇洒离去。
联系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纵观全诗来看,诗人身处逆境,虽然遭遇不公,内心也有愤懑和不甘,但是拳拳爱国之心却丝毫不变,反而更加热忱和坚定,这正是诗人“但求福国利民与除害,自身生死尚且付诸度外,毁誉更不计及”的诗化表述!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更是成为了无数爱国者的座右铭,在清末那个中华民族饱受欺压的时代,更显得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