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组图片拍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拍摄者是美国人卡特·德布特·霍顿,他还有一个中文名字叫海映光,当时,因为工作需要,他经常往返于甘肃、青海各地之间。
河州城门
河州城门。民国时期的河州(今临夏)南城门箭楼,正面开有三十二个箭窗,高大巍峨,几乎可与北京的前门箭楼媲美。城门之外是一条黄土大道,因车马往来频繁,地上被压出两道深深的车辙。
城外马车
高大的城墙之外,一辆马车正在涉过一条小水沟。这种马车都搭着草棚子,可运货,也可以载人,当地人们称之为“草窝子”。
货运队伍
一支由牦牛组成的货运商队,牦牛的身上驮着羊毛包裹。在照片的右侧,是一家羊毛收购站,吸引着很多的商人前来交易。
路遇士兵
路途中一片广袤的牧场,迎面走来的是一群骑着马的人,他们中有的穿着便装,有的穿军装并且带有武器,他们是刚刚翻过一座山走到这里的。
高处下看
积石县境内的道路边上,一个农夫正赶着毛驴转动石碾子加工粮食,在碾子旁边便是田野。从拍摄的角度看,海映光应该是站在一个山坡上。
走近农夫
从水平角度拍摄的同一场景,走近看会发现石碾子很特别,下面似乎是一个完整的大石头雕琢而成的。在碾子旁边的地上,铺着一块毡布,上面堆放着加工好的粮食,以及笸箩、簸萁等物品。
向远处望
站在石碾子附近向远处眺望,可见高低起伏的梯田以及连绵不绝的远山,一幅苍凉的西北风景跃然眼前。
洞里磨坊
路边的一个窑洞。很显然,这口窑洞是专门为放置碾子而挖的。拉动碾子的牲口是一头牦牛。自己加工粮食,是从前很多人家需要经常进行的劳动。
大河家渡口
大河家渡口位于积石山大河家镇,古称“临津渡”,又叫“黄河上渡”,它是从临夏进入青海的要道。图中的黄河以及部分结冰,正有一只皮筏子在水面上摆渡。
清真寺
大河家清真寺,门前是一堵土墙,和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耸而精致的宣礼楼,以及院内巍峨的礼拜大殿。
桁架桥
青海境内的一座桁架桥,架设在一条宽阔的河流上,全木制架构。沿途有不少这样的桥 。
民和百姓
正在看热闹的民和县百姓,画面中是两名土族妇女,穿着传统的服装,头上或罩着头巾,或梳着传统的发型。站在她们旁边的男子则穿着长袍,戴着瓜皮帽。
民和女子
画面中是几名不同年龄段的土族女子,有已婚的成年妇人,也有未婚的小姑娘,她们都戴着大大的耳环,裹着小脚,这显然是受到汉族的影响。
盘山路
化隆前往西宁的途中一个叫做清砂铺的地方,山道一边靠着山体,另一边是铺满乱石的斜坡,几名脚夫正骑着毛驴行走在狭窄的山道上。
海映光夫妇
草窝子行进在化隆境内的道路上,可以看到海映光和他的夫人海慕德坐在第一辆车上,正对着镜头微笑。
路边土屋
坐落在化隆路边的一座房子,用土坯搭建,屋顶呈拱形,造型古拙,但非常实用。一名男子正扛着物品从屋内走出来。
回族母女
化隆县的一对回族母女,穿长袍,裹着头巾,显然是受到其他民族服饰风格的影响,也是这个地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一个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