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三十日,在盛京皇宫的后宫院内,此时东北的早春时节天气依然非常寒冷,然而这时的皇宫却到处洋溢着一片春天生命的气息,宫女们纷纷忙来忙去,去迎接一个新的生命。
终于,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了,他就是皇九子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其生母,即大名鼎鼎的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庄妃,就是后来尽心尽力辅佐了两代君王,为早期的清王朝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的孝庄太后!
孝庄文皇后
福临自幼生长在帝王之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阿哥生活。母亲庄妃也深得父皇皇太极的宠爱,子凭母贵,在众多的皇子当中,福临更是得到了皇太极的格外钟爱。幼年的福临过着许多幼儿都难以企及的幸福生活,似乎美好的生活都将一直伴随着他的童年,快乐与幸福将一直如此延续下去!
皇太极朝服像
不料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地打碎了这份难得可贵,令人羡慕的幸福的童年生活,甚至直接将他推向了那风险莫测的权力斗争中心的漩涡!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夜,皇太极死于盛京故宫的清宁宫。由于皇太极猝死,生前没有来得及指定皇位,此时崇政殿那把耀眼的金交椅是空荡荡的,皇太极的兄弟,皇太极的儿子,即将拉开争夺帝位之战的帷幕……
多尔衮
八月十四日,是大清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日子,对于福临来说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日子!虽然此时他并没有参与,也不完全清楚这一天究竟发生什么。
这一天,就在崇政殿那把龙椅面前,在停放皇太极的梓宫前,展开了一场抢夺帝位的激烈争斗,其主要派系分为两派,福临的长兄肃亲王豪格和他的十四叔睿亲王多尔衮!皇太极生前所领有的上三旗(镶黄、正黄、正蓝)为了保持住自己在八旗的优越地位,坚决主张从皇太极的儿子当中挑选出一人来继承帝位,做为皇长子的豪格就是他们的主要拥护对象;而多尔衮及其同父同母的胞弟豫郡王多铎,武英王阿济格则领有两白旗(镶白、正白)却要让多尔衮当皇帝。
八旗
他们两人又都有才能,均为大清国立下汗马功劳,威望都很高,两派力量基本上势均力敌。当天一大早,两黄旗大臣索尼,鳌拜等就派出了属下最精锐的部队八旗护军,环卫在崇政殿周围,随时准备兵戎相见,以武力相威胁!
会议一开始,索甲就抢言,坚决要立一皇子为帝,多尔衮以只有八大贝勒才有权议立新帝,而大臣们则没有发言权的制度为由,将他们喝退,紧接着多铎、阿济格提议立多尔衮为帝;而多尔衮也看见两黄旗精锐部队正在外边虎视眈眈,于是就没有敢当场答应!
此时拥有两红旗的礼亲王代善发言:睿亲王如能答应即位,是我国之福;否则,当立豪格为帝”,表面上似乎是不偏不倚,实际上是说既然你多尔衮不答应登基,那么就应让豪格即帝位。
崇政殿
此时,形势对豪格非常有利,但是就在这关键时刻,他却犯了一个今后令他后悔终生的错误。他对眼前的有利形势估计得过于乐观,自以为得到了八旗当中五个旗的支持,大局已定,使故作高姿态地说自己“福小德薄”,不能担此重任,而离开了会场,意图效仿其父皇太极当年谦让的老套路,令众人一再坚持请他为君主,然后他再顺应众人意愿“强从之”,以抬高自己的身价。
然而,豪格失算了,他的实力威望远不及当年的乃父皇太极,豪格退出后多尔衮三兄弟仍然坚决反对他即帝位;而此时代善见形势紧张,明哲保身,以自己年老,不再议论朝政为由退出会场;掌握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态度亦不甚明确,致使会议陷入僵局。
这时,两黄旗大臣再次冲上前,手握佩剑,声言如不立先帝之子,必以死相拼多尔衮见自己夺取帝位已不可能,但又不想让豪格登极,于是便顺提出一个折中方案。
他说道:“两黄旗大臣说得有理但既然肃亲王谦让不想做皇帝,那就立先帝之子福临吧。可他年纪还小,应由我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两人共同辅政一旦幼君长大我们两人立即让他亲政。”此言既断送了豪格当皇帝的路,又不会遭致坚决立皇帝之子的两黄旗大臣的反对,顾及自身的代善也不会有什么意见,而济尔哈朗意想不到地得到了摄政王的大实惠,只有背地里偷乐的份儿,又岂能反对!对于年幼的小皇帝,尚未长大成人,自己可以凭借摄政王的身份掌握实权,无皇帝之名而有皇帝之实。
就这样,围绕这样充满利益、权利的漩涡,福临就这样不能自己的被卷入……
于是历史最终便出现了这样一个结果,时年34岁的豪格和31岁的多尔衮在这场争夺战中都没有杀出重围当上皇帝,大清国皇帝的宝座竟然落到了那个懵懂无知似懂非懂的幼童福临的身上,而等待这位似乎幸运的小皇帝面前的道路却又是风险莫测,前途难,是福是祸难以预料!可以说说顺治皇帝是顺治不顺,福临不福!堂堂一个国家的皇帝,命运就这样拱手于人,由他人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