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帝是九五之尊,是一国的最高统治者,可谓是言出法随生杀予夺,而皇帝的儿子,自然也是地位尊贵,可谓是含着超级金钥匙出生的,起步就是王爷,好的话甚至可以继承皇位,是超品的存在,朝廷上那些在宦海沉浮几十年的老臣,即使是一品大员,见了皇子也得恭恭敬敬客客气气的,可以说皇子就是古代最牛的“官二代”。
,而且皇子成年以后,怎么说也是个王爷,何必多此一举呢。
但是在清朝,自康熙帝以后,却流行皇帝将自己儿子过继给绝嗣的王爷,像乾隆帝有17个儿子,活过30岁的只有6个儿子,却还将其中两个儿子给过继出去,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宋安之来说说。
一、皇帝将不喜欢的儿子以过继方式排除在继承人人选之外,还可以有效避免皇子发生夺嫡内斗
皇帝身为天下之主,一般情况下除却自身原因,可以说想要多少个儿子就要多少个,所以皇帝的子嗣自然都不少,像康熙帝有35个儿子,齿序24个儿子;雍正帝少一些也有6个儿子,不过活到成年的只有4个;乾隆帝有17个儿子,但活过30岁的只有6个。
皇位只有一个,儿子多了,自然会出现竞争情况,更要命的是,这种竞争并没有明确的继承制度限制,清朝的继承制度,到了康熙帝时期才确定为嫡长子继承制度,但随着太子胤礽的两立两废,还有康熙晚年九子夺嫡,意味着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失败。
而没有制度约束的竞争,或者说制度约束失败后的竞争是惨烈至极,雍正帝登基以后,参与夺嫡的九位阿哥,身为胜利者的雍正帝和支持他的十三阿哥怡亲王,虽然是大权在握,但却是活活累死,大阿哥和废太子因为康熙年间的夺嫡,早在康熙帝晚年就落得一个圈禁到死的下场。
。
正因为有着这样惨烈的前车之鉴,所以康熙帝以后,雍正帝和乾隆帝两代皇帝就开始慢慢限制皇子的权力,使得皇子没有兴风作浪的空间。
到了乾隆帝时,活过30岁的儿子虽然只有6个,但却将两个儿子过继出去,分别是四阿哥永珹被出继给乾隆帝的十二叔履亲王胤裪为嗣孙,降袭履郡王;六阿哥永瑢被出继给乾隆帝二十一叔慎郡王胤禧为嗣孙,封贝勒,后来在乾隆三十七年,晋质郡王,到了乾隆五十四年,晋封质亲王。
乾隆帝为什么要将两个儿子过继出去呢,有一部分原因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将不喜欢的儿子,或者说将排除在继承人人选之外的儿子,以这种方式彻底排除在继承人选之外,这样也可以有效避免皇子之间的不良竞争。
因为过继出去的儿子,虽然血缘上还是自己儿子,但是宗法上并不是,所以自然没有资格继承皇位,他们即使有心皇位,也没有任何机会了,等于无形之中减少了皇子之间的竞争。
二、皇子过继给王爷,看似是降低身份,实则是占大便宜了
,当然没继承王爵的儿子是降等承袭,降到最后是宗室中最低的爵位奉国中尉,这个要注意一下,可以说明朝藩王的待遇是历代最好的,虽然没有权力,但是经济待遇很好,可以醉生梦死的舒舒服服一辈子。
,其他亲王和郡王是每—代减一等,袭次既尽,世爵也就取消了。
而且清朝的王爷连封地都没有,成年以后就待在京城,有参政权却无兵权,在天子眼皮子底下也掀不起什么风浪,当然以封地这点,严格来说清朝除却在入关以后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外,并没有藩王,只有亲王、郡王。
,像康熙帝的亲哥哥裕亲王福全,其爵位并非属于铁帽子王,但康熙帝念其哥哥功劳,允许福全的长子保泰承袭裕亲王爵位,而不是降为郡王爵位,后来保泰犯事,被雍正帝剥夺裕亲王爵位后,将裕亲王爵位传袭给福全次子保绶的儿子广宁,还是亲王爵位,两年以后,广灵犯事,被革爵,由弟弟广禄承袭爵位,依旧是亲王爵位。
一直到了乾隆年间,到了福全的曾孙辈,才按照正常的礼仪制度,降等承袭爵位。
也就是说明代皇子起步就是亲王爵位,并且世袭罔替的情况,到了清代则成为很罕见的情况,有清268年,也就是12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而已。
而且更关键的是,在清代皇子也不一定都会成为亲王甚至郡王,诸如康熙帝庶长子胤禔,直到康熙四十七因魇咒太子胤礽,谋夺储位,被削爵囚禁时,也不过是郡王爵位,还有康熙晚年如日中天的大将军王老十四胤禵,所谓的大将军王只是尊称,真正爵位不过是贝子,而贝子上面依次是贝勒、郡王、亲王。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将皇子过继给一些绝嗣的王爷,是给予其更高爵位的最快也是最好的方式,而且还可以将其庞大的家产不费吹灰之力得到。
,即使成年以后,如果没有相应的功劳和资历,也不一定会成为亲王。
前文中乾隆帝将两个儿子过继出去,也有这种意思在内,虽然乾隆帝不喜欢这两位儿子,但也算为儿子考虑了,将其过继出去可以更好更快的获得王爵和获得很多家产。
还有道光帝的第五子奕誴,因为性格粗疏,书读的不好,道光帝很不喜欢这个儿子,自然将其排除在继承人人选之外,但毕竟是自己儿子,自然得为其考虑,所以将奕誴过继给其三叔惇亲王绵恺,降袭为郡王,等到咸丰帝继位以后奕誴晋为亲王爵位。
三、将亲儿子或者亲弟弟过继出去,以近枝代替远枝,更好地巩固皇权
雍正帝是九子夺嫡之中扮猪吃老虎第一人,所以最后爆了最大冷门继位以后,不只是八爷党等人质疑其皇位合法性,其他宗室王公也多有质疑,再加上雍正帝对于八爷党等人的狠辣打压,所以雍正帝在位期间,跟宗室诸王关系很紧张。
或许有这个原因在内,因此雍正帝有意识地将与自己关系亲密的弟弟过继到远枝,来使远枝变近枝,以这种方式拉拢人心,还将不听话或者不支持自己的远枝藩王给换成自己人,以巩固皇权。
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康熙帝第十六子胤禄,在雍正帝继位以后,第二代庄亲王博果铎(第一代庄亲王为皇太极第五子硕塞)绝嗣而死,按理说博果铎虽然绝嗣,不过他的弟弟博翁果诺还有儿子和孙子在世,但是雍正帝并没有考虑二代庄亲王的侄子和侄孙,反而舍近求远将十六弟胤禄过继过去,等于给了自己的十六弟一个铁帽子王爵位。
,可谓是大手笔。
雍正帝之所以这样做,自然是有着将远枝变成支持自己的近枝的想法,同时也在向宗室诸王表明自己的态度,虽然我废不了铁帽子王,但是铁帽子王由谁来坐,我可以决定,是我说了算。
,因为军功王爵和下五旗的势力太大,康熙晚期的九子夺嫡为何会闹得沸沸扬扬呢,就是因为这些阿哥背后或多或少有着军功王爵和下五旗的支持,所以雍正帝削弱其实力,对巩固皇权也大有好处。
而以近枝代替远枝,这也是自康熙以后,皇帝经常过继亲弟弟和亲儿子出去的重要原因之一,文中提到的几个例子都或多或少有这种用意在其中,像乾隆帝过继出去的两个儿子,都是以嗣孙身份过继的,就是有着近枝代远枝的想法,不然宗室那么多人,血缘亲近的后辈也不少,何必要以孙子辈的过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