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长期被剥夺的合法席位,同时还成为了常任理事国之一,这是中国外交历史上的一次最重要的胜利,自此中国在联合国各种会议上有了充分的话语权。
1974年4月,联合国要召开一次有关研究原料和发展问题的特别会议,这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第一次亮相。与此同时,世界的整体局势正处在美苏两大阵营冷战敌对的重要时刻,然而作为第三世界的国家,却遭到了很多不公平的对待。
于是,毛主席想利用这次会议,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在为同样的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应该获得权益的同时,也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的立场和态度。那么中国代表团长到底该由谁担任,在当时成为了急需解决的一件事情。
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对外经济联络部部长方毅等人都是十分出色的外交人才,但是考虑到此次会议事关重大,中国在会议最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团结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因此必须要派出一位重量级的领导。
按照这个思路,周总理应该是最合适的人选,可是那时候总理的身体情况非常不好,难以支撑远距离的出差。最终,毛主席将这个重任交给了邓公,由他代表中国在会议上发言。邓公在接过这个重担以后,第一时间就带领着外交部的强兵干将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
二、发言稿的准备和打磨
邓公知道这次会议对于中国来说意义重大,因此连发言稿都是他亲自撰和写准备的。
为了这个发言稿,邓公下了很多功夫,他先是把外交经验丰富的同事都叫到了一起,开了好几次会议,主要就是为了在大会上怎么能更好表达中国的立场,同时能让世界看到中国大国的风范、立场和威严。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在这次大会上,邓公希望能把毛主席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做一个最详细的阐述和介绍。对于邓公提出的这些重点事项,参加会议讨论的人都纷纷表示同意。
接下来,邓公拉着外交部擅长写发言稿的“笔杆子们”一字一句地打磨,连一些重点的词汇和标点符号都格外注意,丝毫不敢有任何的懈怠。经过了六轮的修改,发言稿呈报给了毛主席审批,主席在看完以后,直接批注了上了“同意”两个字。
1974年4月6日,邓公率领代表团启程前往了美国。周总理带病来到了机场,送邓公他们一众人“出征”,而且在出发之前,总理还将自己的一些经验都传授给了邓公,最后大家目送代表团登上飞机,预祝他们凯旋而归。
第二天邓公抵达美国后,先是来到了我国驻联合国的代表团驻地,然后又召集了相关人员进行了简单的商讨。然后,邓公又马不停蹄地与世界各国领导人碰面,为中国在会议上的完美亮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邓公在会议中完美亮相
4月8日,会议按时召开了,邓公早早就来到了会场,到了中国发言的时候,他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上了发言台。当时,台下很多国家代表都对中国在联合国会议上的首次亮相满怀期待。
邓公没有让台下的人员失望,也没有让祖国的同胞们失望,他一字一句、立场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国家,愿意与广大第三世界的亚非拉同胞一道谋求发展经验,携手前进。
同时,邓公还全面介绍了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毛主席的“三个世界”理论,并且保证中国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都不会做超级大国。邓公这一番精彩的演讲得到了与会人员的热烈掌声和充分认可。
发言后,邓公来到了休息室休息,正在这时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朝着邓公走了过来。葛罗米柯长得人高马大,个头整整高出邓公大半截,然后他非常没礼貌地把手臂自然横过去摸着邓公的头说:“小平同志,你刚才的发言好极了,只可惜个子太矮了!”
邓公脸不变色、心不跳立刻把手臂横着扫过去,正好摸到了葛罗米柯的屁股上,不冷不热地回击一句:“这是哪里的话呢!”非常巧妙地做了一个反击。葛罗米柯听完了邓公的话,面露尴尬,转身就跑了。
结语
面对苏联外长的不怀好意的挑衅,邓公非常机智给出了对策。由此可见,身高并不是气势的决定性要素,强者气势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