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被大学士英廉看上,英廉有个孙女,就把和珅招为他的孙女婿
和珅,字致斋,原名善保,满洲正红旗人。和珅出身于满族贵胄,可他小时候运气不是很好,三岁那年,亲生母亲死了,九岁那年,自己亲爹又没了。所以,他在家族里面受兄弟排挤,小和珅咬牙切齿地说,我将来要出人头地。后来,他进入了一个官学,叫咸安宫官学,就是贵族学校。这个贵族学校在哪儿呢?就是在现在的故宫里。他学习的时候,跟其他孩子都不一样,贵族的孩子好多都不正经念书,和珅不是,他非常认真地读书、研究学问。他不仅学问比较深,而且汉、满、蒙、回、藏族这些文字,基本上都熟练掌握了。要用现在话说,会五门语言,这算专业人才了。而且,他在这个过程当中还特别注意学什么,乾隆喜欢诗词歌赋,他就找到乾隆写的诗,琢磨乾隆怎么想的。他想,有朝一日我要是能接近皇上,这都是我晋升的台阶。那个时候,和珅就开始琢磨这些溜须拍马的事了,他在这事儿上很下工夫。
后来,他被大学士英廉看上了,英廉有个孙女,他就把和珅招为他的孙女婿。借着这个关系,和珅在朝廷里一点点谋差事。开始,他本来想走科举的老路,可是没考上。和珅想,他家算八旗贵族,可以世袭一个官职,于是,在大学士英廉的活动下,以文生员身份承袭三等轻车都尉。这个官,和珅不满足,这得猴年马月才能见到皇上。后来,宫里选侍卫,就是晚上在紫禁城里来回巡逻的,选这个,清朝皇帝不信任汉人,必须得是满族人。和珅各方面条件都具备,就把他选进去了。公元1772 年,授三等侍卫。选进去以后,看他生得英俊,到仪仗队去吧。和珅那时长身玉立,长得也精神,被称为“满洲第一俊男”。仪仗队,就是皇上出行时在旁边给打打旗,挎个刀什么的。就这样,他终于有了接近皇上的机会了,可得让皇上注意他呀。有一次,他跟着乾隆皇帝出去,正好有大臣奏本,说有个地方仓库被盗了,这乾隆气得说,怎么这都看不好呢?就拽了一句文:“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
什么叫“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呢?这是《论语》中的文字,这个虎就是老虎,兕是什么呢?是犀牛。说这个猛兽从笼子里跑出来,挺好的古玩玉器放到匣里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啊?旁边仪仗队的这些人哪敢接话啊?再说这些侍卫们大都读书少,也不知道这句是《论语》里的文字。可和珅不一样,他正经念过书,研究过《论语》,和珅就接了一句:“回万岁,言在柙而逸,在椟而毁,典守者不得辞其过。”这句话也是《论语》里的,意思看守这些东西的人,是逃不脱这个责任的。乾隆一听,接得好,难得身边还有这么有学问的人啊。一问和珅的身世,是八旗贵族子弟,再一看和珅,人长得也英俊,乾隆帝就喜欢。
就这样,和珅得到了乾隆的赏识,平步青云。和珅二十六岁那年,乾隆提拔他户部侍郎、军机大臣上行走,还担任总管内务府大臣,主掌内务府。等于是副部级干部了,可以参与朝廷大政。那时候,乾隆已经五十多岁了,他俩相差了三十岁左右。和珅这个平地青云跟别人还不一样,别人升了官了,那就不错了,和珅是升了官,原先那个位置还占着。就是说,乾隆无比信任他。你看他,二十六岁入了军机处,并任户部侍郎;二十九岁担任御前大臣;三十岁时任户部尚书,兼办理理藩院尚书事,就是财政部部长兼外交部部长。三十一岁当了兵部尚书。到三十四岁那年,又当上了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兼管户部,相当于现在组织部部长兼财政部部长。财政、军事、人事、外交,这些有权力的部门和珅几乎管遍了,一个人得有十几个头衔。因为管这么多地方,和珅的权力大得吓人,为他后来的贪污做了非常好的铺垫。
和珅能走到这一步,不光是他会溜须拍马,他确实有一些真才实学,偶尔接下皇帝的话那不算能耐。他是怎么当的办理理藩院尚书事(外交部部长)的呢?当时,赶上乾隆要过七十大寿的时候,西藏来了一匹快马,说代表六世班禅来给乾隆皇帝祝寿。上了一封书信,打开一看,都是藏文,谁也不懂。怎么办呢?和珅一看,说,六世班禅要带着随从进京来给您祝寿。乾隆皇帝一看,这要没有和珅,我这人丢大了。六世班禅非同小可,我们的仪式得隆重点儿。当即命和珅马上写一封回信,算把大清的面子找回来了。和珅确实有真才实学,就连乾隆皇帝也在《平定廓尔喀十五功臣图赞》中赞扬和珅,说他“于清文、汉文、蒙古、西番(藏文)颇通大意”,“臣工中通晓西番字者殊难其人,唯和珅承旨书谕,俱能办理秩如,勤劳书旨,见称能事”。
那个时候,和珅“溜须”有一些特殊办法。乾隆母亲过生日的时候,和珅就琢磨着,乾隆是孝子,要给自己母亲过生日,可是这笔大操大办的钱从哪儿出?当时,国库挺吃紧,和珅想了个办法叫“议罪银制度”。
和珅不是吏部尚书吗?他最清楚下面官吏谁犯过什么事,这人贪污,那人卖官,反正有过失的他都知道。乾隆四十五年,和珅倡导并开始推行“议罪银制度”,就是说,凡是犯事儿的官吏,把“罚银”交到内务府之后,可以有区别地进行从轻发落。这些当官的一看,赶紧缴罚款,不然我的官没了就坏了。这钱从哪儿来?民脂民膏,层层往下刮,结果刮了好多钱,直接塞进皇上腰包里,塞进内务府来了。有人说,难道这不是入了国库了吗?不是,内务府相当于是皇上个人的钱包,跟国库没关系。这不,皇上给老妈过生日有钱了,下江南游玩也有钱了。你想这么乖巧的事,乾隆能不高兴吗?自那儿以后,乾隆更加宠幸和珅。就连英国使臣马戛尔尼也在回忆录中说:“许多中国人私下称和珅为二皇帝。”可见和珅权势之大。
和珅执掌朝政二十多年,也确实贪污受贿,干了不少坏事。乾隆心里有没有数呢?有数,就是觉得身边离不开和珅。和珅有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忠臣难免一死,奸臣难逃一死,我不做忠臣也不做奸臣,我做弄臣,逗皇上开心就得了。”这还真是和珅犯下那么大的事,却在乾隆边上始终不倒的原因。
和珅后来怎么就倒了呢?其实,和珅的靠山是乾隆,乾隆去世之日,就是和珅的末日。嘉庆四年(公元1799 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驾崩;正月十三,嘉庆皇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下旨抄家,抄得白银八亿两,时人称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和珅死的时候才五十岁,严格说,岁数真不大。可乾隆一去世,嘉庆立刻处死了和珅,可见嘉庆皇帝对和珅的厌恶。当然,也有人说,乾隆不糊涂,把和珅留给自己的儿子嘉庆,嘉庆上台,通过扳倒和珅来获取民心,让满朝大臣都服他;同时,和珅有钱,扳倒之后,用和珅的钱充盈嘉庆年间的国库,给儿子解决了财政问题。有人说,这是乾隆埋的伏笔。不管怎么说,和珅风光了二十多年,“当朝第一大贪官”、“第一大奸臣”是他摆脱不掉的帽子。也正因为和珅没干多少好事,所以,这民间就把他作为忠臣的对立面,把不少脏水都泼他身上了,说他这不行那不行。
而且,有一些故事设计得很巧妙,很有意思。和珅当年不是当过宫里的侍卫吗?巡夜都是从半夜开始,提着个灯笼,在灯笼里放一根蜡,然后在宫里溜达,溜达到五更天亮,把蜡吹灭,提着灯笼回去,算上班结束了。总是一根蜡进去,等到天亮的时候吹灭,就剩蜡头了。时间长了,身边的朋友就笑和珅,给和珅起外号,说就叫你“蜡头”吧,就这么叫开了。从和珅二十多岁一直到五十岁,都有人叫他“蜡头”,和珅心里很不高兴。眼看快到五十大寿了,有些同僚还是这么叫他。和珅心里不满意,有一天,就把这想法说出来,正好宰相刘罗锅在旁边。刘罗锅坏呀,给他出主意说,和大人,你嫌这号不好听,我给你起个号,保准你爱听。你这不马上五十大寿了吗,有句话叫“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我送你四个字,你就叫“海山居士”怎么样?而且这说明你忠于皇上,这叫“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和珅一听乐坏了,还是刘大人有学问。
回去之后,不是要祝寿吗,就在自己家里盖了一个寿堂,然后买个喜烛,蜡烛上都刻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和珅就管这个寿堂叫“海山堂”,两边用刘墉那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这一天,来了不少大臣祝寿,和珅一高兴跟大伙说,各位,我可跟你们说明白了,今后谁要再敢叫我“蜡头”,别怪和某人翻脸。今日我有名号了,刘墉刘大人赐我的四个字“海山居士”。大家看见我身后没有,“海山堂”,“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今后我就叫“海山居士”。底下有人偷着乐了,说这挺好,这挺好。中午吃喝完了,下午在一块儿喝茶。傍晚的时分,这些客人都走了。和珅站起来送这些大臣,送完了之后,转身回到“海山堂”,抬头一看,寿烛点一天了,也烧得差不多了,两边就剩下一截蜡头了。本来上边刻着“福如东海”和“寿比南山”几个字的,现在这个“福如东”、“寿比南”都烧掉了,这边剩下“海”,这边剩个“山”。他一看,“海山”,这不还是蜡头儿吗?
这个故事,说的是刘墉讽刺和珅,而和珅不知道,上当了。据说,后来和珅倒了之后,刘墉在那副对联上各加了一个字,本来是“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变成“君恩深似海也”,下联是“臣节重如山乎”。意思是,皇上待你恩重如山,而你和珅算什么玩意儿啊,他用这种疑问句,否定了和珅的一生。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