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1年秋,河南杨桥黄河岸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大路上挤满车辆,这些车子满载干草,占据交通要道一动不动,其数量之多足有一百多辆!
跟随车辆前来的车夫们困守于此已经有几天时间,此时,他们有的疲惫地躺在地上休息,有的则小声抱怨着,还有的竟然委屈地抹起了眼泪。
在这密集的车辆中间,有一位六十余岁的老者正在缓步穿行。只见他时而仔细打量着车上成捆的干草,时而又停下脚步,向身旁的车夫们问着各种问题。
车夫们可算逮着一个人大吐苦水,于是他们纷纷以实情相告。
原来,这些人是收到官府的指令后把干草拉到这里修筑堤坝的,可是没想到,当他们辛辛苦苦把干草拉到这里后,负责此事的官员居然向他们索要贿赂!这些穷苦百姓哪儿有钱啊,于是官吏们很干脆地拒收干草。这些车夫没有办法,只能待在这里唉声叹气。
这位老者不是别人,正是暂代河务总督的刘统勋。
因为上任河务总督办事不力,刘统勋暂代其职,他奉旨在黄河水退后督促修筑堤坝。可是没想到,一个月时间过去,堤坝却迟迟没有完工。负责此事的官吏说是修坝用的干草不够,所以导致工期延缓。
刘统勋有多年治河经验,他听到下属的汇报后,认为其中必有蹊跷,于是微服私访来到黄河岸边,想实地打探事情真相。结果,他就看到上百车干草已经运到,一时却无人接收。
弄清事情真相的刘统勋十分愤怒,他当即就把当事官吏捆绑起来,一一查明罪过后准备按罪处斩。当地巡抚以下的官员闻讯赶来,他们纷纷为同僚求情,刘统勋只好作罢,最后将当事人做了杖责处置。
经过此事后,修筑堤坝所需的干草很快就收集齐备,工程在一个月内完工交付。
这位刘统勋说起来可能名气不算太大,但是他有个儿子却十分有名,那就是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宰相刘罗锅”刘墉。实际上,历史上的刘统勋比刘墉更牛,乾隆称赞他“不愧真宰相”,像查明索贿官员这样的事只是刘统勋事迹中的九牛一毛。
刘统勋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进士出身,父亲刘棨曾经担任羌州知州、四川布政使等职。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刘统勋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他18岁考中举人,25岁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先后担任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等职,后升迁为詹事,负责掌管皇家家事。
1736年,即位不久的乾隆提拔刘统勋为内阁学士,让他跟随文华殿大学士嵇曾筠学习海塘工程及治理事宜。
嵇曾筠堪称治河天才,对治理水患很有办法,他督管黄河、淮河等地河工多年,有丰富的治河经验。刘统勋跟随嵇曾筠学习治水时,刘统勋37岁,嵇曾筠已经67岁了。乾隆规划的这一出“师父带徒弟”,显然是出于治水人才新旧更替的考虑。
事实证明,乾隆这一考虑具有前瞻性,两年后,69岁的嵇曾筠病逝。
治水名臣去世,水患却仍然存在,好在后继有人,君臣合力培养出了刘统勋。1746年,刘统勋被任命为漕运总督,开始了漫长的治水生涯。
1748年,刘统勋勘察运河河道,提出引河分流的办法,以防止水患发生;1753年,刘统勋巡察决口的江南邵伯湖,揪出了让河道账目亏空的官员,河道总督、巡抚等人被撤职。
治水也是治人,在贪婪的同僚面前,刘统勋铁面无情,经他手揪出了一批又一批河务治理官员。
因为治水有功,刘统勋深受乾隆赞赏,他的官职一升再升,先后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军机处行走,加太子太傅等,成为乾隆十分倚重的左膀右臂。
刘统勋胆子很大,他不仅敢对下属出手,对朝廷重臣也毫不畏惧,敢于参奏、弹劾。
1741年,42岁的刘统勋被任命为左都御史,在他任职期间,三朝老臣张廷玉、军机大臣讷亲因为他而被革职。
张廷玉在康熙朝时就深受看重,雍正即位后,张廷玉成为辅佐军国大事的重要大臣,雍正还让他担任诸皇子的老师,对他十分信任和器重。1735年雍正临终之时,指定张廷玉为顾命大臣。乾隆任命张廷玉为总理事务大臣,权高位重,非同一般。
和张廷玉汉臣的身份不同,讷亲是满臣,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他的曾祖是“清初开国五大臣”之一。乾隆时期,讷亲位极人臣,历任军机大臣、兵部尚书等要职。
面对这两位炙手可热的朝廷重臣,左都御史刘统勋毫不畏惧,他在奏疏中历数年老的张廷玉不够谦虚谨慎,包庇姻亲,徇私枉法,请求乾隆三年内不要提拔他。
对于讷亲,刘统勋指责他做事过于霸道, “出一言而势在必行,定一而限逾积日,”请求乾隆对此人加以训示。
收到刘统勋的奏疏后,乾隆的做法很绝:首先,他认为张廷玉和讷亲都没做错事,然后希望他们足够大度,听到刘统勋的指责后高兴地接受,正像古人所推崇的那样。之后,乾隆将张廷玉和讷亲革职,并把刘统勋的奏疏向大臣们公示。
刘统勋因此而名声大振。
乾隆和刘统勋两个人的一唱一和,究竟是乾隆的暗中授意,还是刘统勋的确正直敢言呢?这一点无从得知,只是张廷玉、讷亲等老臣逐渐远离权力中枢,刘统勋则距离权力核心越来越近。
本文参考《清史稿·列传八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