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七年(1650年)11月24日,平南王尚可喜与靖南王耿继茂指挥的清兵在围城十个月后攻陷广州,随后对据城死守的广州居民进行了长达十二天的屠城暴行,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广州大屠杀。《广州市志--宗教志》记载:“清顺治七年,清军攻广州,死难70万人。“
尚可喜字元吉,号震阳,祖籍是山西人。在崇祯五年的时候被任命为广鹿岛恩副将。崇祯七年,投降于清朝。投降后在清朝的官职为总兵官。明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加封孔有德恭顺王、耿仲明怀顺王、尚可喜智顺王,此清初“三顺王”。再加上后来的平西王吴三桂,这四人是帮助清朝入关的四大悍将,为大清一统天下立下大功。这四人都是明朝的叛徒,可以说是四大汉奸。
尚可喜就是一个汉奸屠夫,在屠杀广州70万人之后,还要那些幸存者跪谢不杀之恩。著名南明史专家顾诚说:“尚可喜、耿继茂以汉族同胞的鲜血在清朝功劳簿上记下了‘名垂青史’的一笔。”
尚可喜这样一个汉奸屠夫,在今天居然被有的历史学家美化为民族英雄。
2004年,在辽宁海城,所谓纪念“清朝平南亲王尚可喜诞辰40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上,清史专家们声称:
“尚可喜能认清大局,顺应潮流和民心,既能与时同进,又能把握机会,明哲自保,急流勇退。这是一位在历史转折关头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历史人物,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清史专家李治亭,高度评价尚可喜,“尚可喜是清初发展史上一位杰出人物。他归清后,四十余年征战,为缔造多民族国家政权清王朝,为发展和密切满汉民族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当这个政权‘君临天下’时,尚可喜维护国家的安定与统一,反对分裂,表现了以大局为重的政治胸怀。他的远见、胆识与贡献,深得太宗、世祖、圣祖的信任与倚重。”
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吴三桂,这四大汉奸被李治亭美化为对清朝入关及统治中国贡献突出的人物。李治廷认为,”从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由汉、满、蒙、回、藏等五十六个民族的角度来看,对尚可喜就不能以狭隘的汉族民族主义的价值观进行评判。在这个问题的争论上,与尚可喜相同的还有抵抗异族侵略的岳飞、文天祥是否是民族英雄。”(李治亭《微言集》)
李治亭在所编《清史》一书中称要代表“一种清史观”,以新思维、新观念重新审视清朝历史,以“大一统”作为认识、评价清史之基本准则,以各民族一律平等原则看待清朝对中国的统治,并以此清史观贯穿全书,旨在成“一家之言”“自成体系”。
李治亭的历史观就是谁统一中国谁就是英雄。洪承畴不是汉奸,是顺应历史大势,弃暗投明,把他的才能献给了新的统一事业。尚可喜不是汉奸,功在国家统一,坚决反对分裂,维护汉满和睦的民族关系。
李治亭的历史观实际上就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历史是成功者来书写的。尚可喜洪承畴他们帮着大清一统天下就成了大功臣大英雄,那么史可法、郑成功岂不成了分裂天下的乱臣贼子了?
更有意思的是,李治亭为贰臣打抱不平,李治亭眼里的英雄们都被乾隆列入“贰臣传”,就是将所有降归清朝的汉官汉将们钉上历史的耻辱柱!李治亭质问乾隆,“这些贰臣们为清朝成功地打天下,乾隆帝不但不感谢,还反咬一口,痛斥他们不忠明,这是什么逻辑?他们投清投错了吗?清朝不值得投吗?乾隆帝连他的祖宗也给否定了!”(李治亭《清朝“贰臣"辨 》)
李治亭提出了作为评价“贰臣”的基本依据:
第一,不要站在一个王朝的立场上,去反对另一个王朝,而应站在中国“大一统”的立场上,具体评定是非。
第二,不要站在汉族或满族的立场上,去反对另一个与之暂时对立的民族,而应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平等对待。
第三,不要站在是否忠于一姓王朝的忠君报国的道德立场上,把道德作为标准,而应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以人的实践活动为第一标准,以是否有利于中国历史发展为其评价的主要依据。
李治亭的观点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过于虚无和不切实际,完全脱离历史事实。乾隆为什么要做《贰臣传》?很简单,为了大清的江山稳固。任何一个王朝都需要忠臣烈士,今天是明朝的叛徒后天就有可能是清朝的叛徒,没有人喜欢有奶就是娘的墙头草。
乾隆最佩服的是辽东经略熊廷弼,当他读到熊廷弼所写“洒一腔之血于朝廷,付七尺之躯为边塞”时,大为感动,“观至此,为之动心欲泪,而彼之君若不闻,明欲不亡,得乎?”(《纂修四库全书档案》)
李治亭的结论就是乾隆称“贰臣”,今之某些人称“汉奸”、“叛徒”,都不是学术研究。
顾炎武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对于当时的明朝臣民来说,清朝入主中原就是亡天下,是文明的沦落。为什么剃发易服引起那么大的反弹?孔子曾经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中原文明几千年了,突然要剃发易服这是对民族文化的泯灭和羞辱。
陈名夏,作为崇祯皇帝钦点的探花,李自成来了他降李自成,清兵来了他又降清。因为说了句“只须留头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矣”,结果被大清所杀。
李治亭以“大一统”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过于简单化和理想化。民族的融合和历史的演进,充满着血腥和残酷。民族气节不能丢,更不能随便抹煞民族英雄的概念,如果尚可喜成了民族英雄,那么史可法又算什么呢?这历史到底应该怎么讲呢?中国传统文化的讲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对历史人物不能搞道德绑架,但是总不能无耻到不知气节为何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