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20世纪70年代,印象里出现在世界历史课本上最重要的是两句话: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与黄金脱钩,与石油挂钩”和“经济滞涨”,
这是全球的大事件,也是新格局的奠定。
在马克·莱文森的《大转折》一书中,他以1973年为立足点,抽丝剥茧复盘了战后西方经济起落的50年。
美国总统和美联储的政策倾向、美元和原油是怎么回事、西方国家面临滞胀做了什么,英国撒切尔夫人又是个怎样的形象、日本崛起在这段时间里做对了什么,这些都是能够从书中了解到的。
这是一段历史,并且是一段浓墨重彩、对当下有极大指导意义的历史,能帮助我们快速看清当下困局。
毕竟美国通胀率达到8%以上,美联储一锤子加息75BP,也算新历史不是?
01 一场危机的酝酿
尼克松总统时期,提名伯纳斯担任美联储的主席,他是第一位担任美联储主席的专业经济学家。
1970年美国的通胀率接近6%,达到20年的新高。尼克松收缩美军在越南的势力,国内的生产需求下降,各处都在裁员。
失业率和通胀率同时高企,政府要救哪个?
根据各国政府接受的席勒法案,政府有维持就业、稳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保持国家贸易和投资平衡的义务约束。
而现在企业都在裁员,价格高导致的人民生活成本还在增加,社会矛盾不断积累。
原本美联储独立于政府,有它自身的目标和节奏,但伯纳斯是尼克松的人,他不遗余力的配合着总统的政治需要。
“我就靠你了,亚瑟,别让我们陷入衰退。”
起初伯恩斯采取紧缩政策来遏制通胀,几个月后政策就大逆转了,货币政策不断放松来降低失业率。
同时因为此时的美元是全球流通的货币,大放水造成的贬值加剧了全球范围的通货膨胀,也增大了汇率波动,固定汇率被打破,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得不更改。
为了应对通胀,当时各国采取的政策是:用行政命令压制价格,阻止价格的进一步上涨。(眼熟嘛?谁也别说谁……
美国连续90天冻结物价和工资,英国冻结了物价、工资、房租,甚至股息。西班牙政府决定视频的价格,加拿大设立专门机构,对工资和物价上涨进行审核。
这场价格危机,暂时控制住了,但危机并没有解除。
02 石油的博弈
20世纪60年代,沙特的石油产量居世界第三,但任何话语权都不在他们自己手里。
外国人指挥着钻机、管道、线路、泵站和油罐车,美国财团抽取石油,每桶只要付30美分的特许使用金和32分的所得税就够了。
石油大国沙特的年收入还不足10亿美元。
意识觉醒的阿拉伯人开始要求收回石油资源,一些国家甚至呼吁暂停向以在欧美的盟友输出石油,经过四年的扯皮,美国和欧洲的石油巨头同意出售四分之一的股权,并在十年内移交控制权。
自此,阿拉伯国家才在自家的资源上,打开了说话的喇叭。
1973年,沙特王子到华盛顿传递了一条简单的消息:如果美国不能帮助解决阿以冲突,沙特出于成为阿拉伯世界领导者的需要,不得不和其他国家一起抬高石油价格。
尽管美国的会议开了一轮又一轮,但实际行动却很少。开战之后,石油输出国组织和石油公司高层谈判失败,输出国开始自行提高价格。
“这是石油输出国组织夺取权力的一天。”
在9个月时间里,石油价格从每桶2.9美元提高到5.12美元,并且决定接下来几个月继续减产,这意味着全球最重要的能源价格还要继续涨。
5.12止不住啊……
03 全球范围的危与机
别忘了,之前的通胀并没有完全解决,各国是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压住了价格。
世界范围内还面临的一个严肃的、严重的问题是,经济生产率的下降。
在战后各国迎来经济恢复的黄金时期,环保主义者上台,他们认为那些排放在天空、河流、海洋里的污染物,堆积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的垃圾,成为人们生活的负担。
环保法的出台,有利于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却增加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这成为经济增速里的一个负面拖累。
降低的生产率和抬高的生产生活成本,必然会导致新增失业,而压不住的价格,成了危机里最重要的也最直接的一环,滞胀挡不住了。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面临滞胀的危机,各国也纷纷出台政策应对,有走对路线解决了问题的,也有走错了路线加重了危机,国家经济治理似乎没有百分百正确的通行道路。
英国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实行了部分企业的私有化,降低了政府成本 ,推动了转型。
而发展中国家效仿的私有化,直接造成了新的危机,因为他们的问题更多源于偷税漏税和政府无能,而不是税率过高或者政府介入过多。
因为原油价格暴涨而收入增加的阿拉伯国家,他们的目光转向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名副其实,银行业务不断壮大。关于银行监管和银行资本率的问题,在此时成为新的关注。
日本的崛起成功的抓住了机会。因日本车的低耗油更具优势,销量打开,支柱产业开始运转,贸易顺差增大,为此日本还接受了出口车辆的“自愿限制”,放缓出口节奏。
70年代的滞胀,是一次不同于其他时期的危机。
越来越多人觉得当下与之类似,因疫情而大放水的美联储,因战争而不断上涨的油价,经济生产率的提高需要新的产业形态。
学习历史的好处就在于,我们了解过去,能够更好的应对当下。电动车的份额,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而处于危机里的我们每个人,目前来说先求生存、再求发展比较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