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智擒鳌拜,做孙儿后盾

智擒鳌拜,做孙儿后盾

四大臣辅政体制的制约机制,是四辅政大臣协商一致原则,以及向皇帝、太皇太后请示汇报。最初几年遵守得还不错。后期这一原则被破坏,朝政出现纰漏,皇权受到侵欺。最严重的是圈地事件。

事情由鳌拜挑起。辅臣鳌拜早年在战场上救过太宗皇太极的性命,后来又忠心耿耿保卫年幼的顺治皇帝,是大清有功之臣。但是,他居功自傲,权力欲望越来越高,在行使辅政大臣职权时假公济私。顺治初年,圈占北京附近田地分给八旗将士,各照左右翼次序分配。摄政王多尔衮利用权势,擅自将永平府一带镶黄旗应得的土地给了自己的正白旗,使之跃居左翼之首;另将保定、河间、涿州等处土地,拨给镶黄旗,使之屈居于右翼之末。这种歧视和压制镶黄旗的做法,当时曾激起镶黄旗广大旗员的不满。但时隔20余年,旗民各安生业,由分拨土地而引起的不愉快印象已经逐渐淡薄。鳌拜旧事重提,于康熙五年正月,借口地土不堪,授意八旗有关人员呈请更换镶黄旗与正白旗的土地,并于同年三月,打着“凡事俱遵太祖太宗例行”的旗号,以皇帝谕旨的名义,强行圈换。以致重新挑起黄白旗之间的矛盾,而且要继续圈占民田,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制造麻烦。

康熙向祖母太皇太后奏报圈换土地情况,“太皇太后切责四辅圈地扰民”,事将中止。恰在此时,正白旗国史院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山东、河南总督朱昌祚,直隶巡抚王登联等三人上疏反对圈换土地。鳌拜决定用高压手段强制推行,欲置苏纳海等于死地。年仅13岁的康熙帝深感事态严重,于同年十二月特召辅臣,赐座询问。这时,辅臣中两黄旗与正白旗形成尖锐对立,出现三比一的局面,“鳌拜、索尼、遏必隆,坚奏苏纳海等应置重典”,独有苏克萨哈不附和。康熙帝不同意鳌拜等人重处苏纳海等的错误主张,“终未允所奏”。

太皇太后和皇帝反对圈换土地、反对重处苏纳海等人的态度是鲜明的。可是,鳌拜等人竟没予理睬,假传圣旨将苏纳海等三人处绞。之后,强制推行圈换土地。

圈地事件之得逞,以及苏纳海等人的被诛,表明四辅政大臣协商一致的原则已被打破。辅臣中的多数即可行使大权,而不必一致同意;皇权也被忽略和侵犯。这便为个人结党营私、擅权乱政,开了方便之门。

自从鳌拜挑起圈地事件,朝内百官惴惴不安,要求皇帝亲政的呼声越来越高。辅臣索尼等亦于康熙六年(1667年)三月,奏请皇上亲政。同年六月,首席辅政大臣索尼去世。康熙见鳌拜更加骄横,四大臣辅政体制已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遂于七月初三率领辅臣一同去向太皇太后请示。太皇太后说:皇帝尚年幼,如果你们都谢政把天下事交给他,他“何能独理”,缓一两年再说吧。

鳌拜深感皇帝亲政已成为不可阻挡之势,但归政又不是他的本意。太皇太后的话,是他保住辅臣地位的良机,于是急忙表态:“主上躬亲万几,臣等仍行佐理。”太皇太后当时一方面觉得玄烨幼小,不大放心;一方面对鳌拜的问题看得不重。所以认为用鳌拜这个皇帝亲政、辅臣佐理方案作为过渡也未尝不可,遂表示赞成,命礼部择吉日举行亲政大典。

七月七日为吉期。这天,康熙躬亲大政,御太和殿。王以下文武官员,上表行庆贺礼,宣诏天下。诏书中指出:“天下至大,政务至繁,非朕躬所能独理。宣力分猷,仍唯辅政臣、诸王、贝勒、内外文武大小各官是赖。”这里虽然仍首先提到辅政臣,但同时也提到诸王、贝勒及内外文武大小各官,表明依靠广大官员治理国家的决心。而且,皇帝当天就亲御乾清门听政,直接与政府官员见面,“嗣后日以为常”。

皇帝亲政后,辅臣仍行佐理。因首席辅臣索尼已故,鳌拜想越过苏克萨哈、遏必隆,代替索尼,攫取启奏权和代替皇帝用朱笔批理奏疏之权,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宰相,掌握朝廷大权、实权,架空小皇帝。

最初,他企图主持起草皇帝亲政大赦诏书,以塞进自己的意图。康熙根本未予理睬,而是另用他人,密拟赦诏,“临期颁行”。

他见一计未成,又生一计,以“商议启奏应行事宜”为名,拉苏克萨哈同他一起告诉皇帝做事怎样效法太祖、太宗。苏克萨哈诚心归政于皇帝,拒绝说:“教导主子之处,谁有意见各行陈奏,何必共同列名?”康熙亲政后第六天,苏克萨哈主动交权,上疏要求去盛京守先帝陵寝。

鳌拜痛恨苏克萨哈不买他的账,便转而陷害苏克萨哈,以清除异己。他抓住苏克萨哈在要求去盛京守先帝陵寝上疏中有“如线余生得以生全”之语,大做文章。以辅臣等称旨名义质问苏克萨哈是何用意。令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研究处理办法。然后,他于康熙六年七月十七日排斥可能持异议的大学士,操纵议政王大臣会议,颠倒黑白,给苏克萨哈编造“不欲归政”等大罪24款,以大逆论,议将苏克萨哈及其长子内大臣查克旦皆凌迟处死,余子6人、孙1人、兄弟2皆处斩,家产没收。

康熙深知这是鳌拜与其同党对苏克萨哈罗织罪名,横加迫害。“坚持不允所请。”但鳌拜捋袖子,抡胳膊,到皇帝跟前,屡次强行奏请;王、大臣等为其权势所迫,竟也示意不惜摘掉乌纱帽,奏请杀苏克萨哈全家。康熙毕竟年轻,亲政不久,没有经验,顶不住这么大的压力,遂将苏克萨哈从磔(分裂肢体)改为绞,其他均按其原议行刑。事后康熙对杀先帝所遗大臣全家,“后悔莫及,殊深愤恨”。

鳌拜抗旨,逼迫皇帝冤杀苏克萨哈,其擅权乱政行为已达到令人无法容忍的程度,从而引起太皇太后和皇帝的密切关注。

康熙七年(1668年)九月,内秘书院侍读熊赐履上疏:“朝政积习未除,国计隐忧可虑”,并引用宋朝大儒程颐“天下治乱系宰相”一语,点明关键在于鳌拜其人。

此疏反映了满汉大臣的共同心声,是剪除鳌拜的重要舆论准备。

鳌拜非除不可。但是,他是有功老臣,其同党及追随者遍及清政府各部门,处置必须稳妥,策划要周密,行动之前,切忌打草惊蛇。康熙非常赞同熊赐履奏疏,但因时机尚未成熟,故佯作反对态度,予以斥责,以麻痹鳌拜。

如何解决鳌拜问题,太皇太后深思熟虑,缜密谋划,帮助康熙设计可行方案,指点康熙行动。第一步,智擒鳌拜,清算其罪恶;惊动面不要大。康熙不动声色地部署各项准备工作。鉴于侍卫中鳌拜影响较大,不足依靠,特选忠实可靠、年轻力壮的侍卫、听差人等,以“扑击之戏”为名,另外组成一支更为亲信的卫队——善扑营,后来成为公开的正式建制。这是康熙擒拿鳌拜的组织准备。

最早奉命领导善扑营执行擒拿任务的近臣索额图(?—1703年),是已故首席辅政大臣索尼次子、康熙的叔丈人,威望足以慑服上三旗侍卫。他原任一等侍卫,康熙七年六月,改任吏部右侍郎,刚好一年,又“自请解任”,效力皇帝左右,复为一等侍卫。索额图以一等侍卫身份重新回到皇帝身边,意味着剪除鳌拜的时机已经成熟。康熙经常以下棋为名,召索额图进宫,研究具体行动方案。

不用现成的侍卫,用一群“小孩子”做“扑击之戏”、下棋,很能迷惑人,不像政治行为,倒符合小皇帝结伴嬉戏特点,所以不为人们注意。

行动之前,康熙将部分鳌拜党羽以各种名义派往外地,以分散其势力。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十六日,皇帝亲自向善扑营及宫廷侍卫做动员部署,面向众人,严肃地发问:你们都是我得力的部下,现在到了你们效力的时候,你们是服我,还是服鳌拜?众人齐声回答:“独畏皇上!”于是,康熙当众宣布鳌拜罪过,同时召鳌拜进宫,“立命擒之”。年轻皇帝如此机智果敢,甚得好评:“声色不动而除巨慝(奸邪),信难能也。”

首恶被擒,主要党羽也先后被捕归案。

议政王大臣会议遵旨对鳌拜等人罪行进行审理,核实罪款30项。其主要骨干罪行也审理得实。议政王大臣会议认为“以其情罪重大,皆拟正法奏闻”。康熙奏报太皇太后,祖孙商量出一个仁至义尽的处分决定。

康熙于五月二十八日,发布谕旨给吏部和兵部,历数“鳌拜结党专权,紊乱国政,纷更成宪、罔上行私……”等诸般罪行之后,宣布:但念鳌拜累朝效力年久,姑从宽免死,革职,籍没,仍行拘禁。对同案人员的处理,也区别对待,法外施仁,并防止株连。从谕旨内容可见,毫无狭隘报复之意,体现了极高的政策策略水平。

凡受鳌拜迫害致死、革职、降级者,均一一平反昭雪。已故苏克萨哈等人,其爵位、世职,由其后人承袭。

此案涉及权力更迭大事,人事关系甚为复杂。仅用13天时间,即全面宣布处理结果,表明准备工作非常充分、细致。其处理颇得人心。年轻皇帝亲历一次“实战”锻炼,更增自信,日趋成熟。

议处鳌拜后,废除辅政大臣体制,收回批红之权。此后,奏折所批朱笔谕旨,皆出自皇帝之手,从无代书之人。同年冬,采纳御史李之芳建议,恢复大学士入直即日票拟章奏的制度,以“杜任意更改之弊”。康熙九年(1670年)八月,又改内三院为内阁,十二月重设翰林院。各种机构均以皇帝为中心运转。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智擒,皇帝,康熙,苏纳海,后盾,土地,苏克萨哈,辅政,正白旗,镶黄旗,消息资讯,太皇太后,鳌拜,康熙,苏纳海,苏克萨哈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智擒,皇帝,康熙,苏纳海,后盾,土地,苏克萨哈,辅政,正白旗,镶黄旗,消息资讯,太皇太后,鳌拜,康熙,苏纳海,苏克萨哈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智擒,皇帝,康熙,苏纳海,后盾,土地,苏克萨哈,辅政,正白旗,镶黄旗,消息资讯,太皇太后,鳌拜,康熙,苏纳海,苏克萨哈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