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5年,雍正皇帝驾崩,临终前留下一道遗旨:着张廷玉配享太庙。张廷玉也成为了满清历史上第一个享此殊荣的汉人。这意味着往后的历代清朝皇帝在祭拜祖先的同时,也要祭拜一下张廷玉这位汉族大臣。
张廷玉生于1672年,历经了康雍乾三朝。父亲张英是文华殿大学士,曾被康熙安排去做四阿哥胤禛的汉学老师,当时比胤禛年长6岁的张廷玉也在旁陪读。因此在幼年时期,张廷玉就与四阿哥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待到康熙驾崩,雍正即位,张廷玉也迎来了仕途的巅峰。先是出任礼部尚书和圣祖仁皇帝实录副总裁官,编撰了康熙《实录》,抹去了对四阿哥一党不利的记载,维护了四阿哥即位的合法合理性;然后在雍正朝前6年里更是几乎主管过清朝所有的核心部门,其中包括监察全国各省在京百官的督察院左都御史、掌管全国钱袋子的户部尚书,此外还有大学士、吏部尚书等一系列官职。
张廷玉为人正直、清廉,身为汉人,在满清做官,与其父亲张英一样,始终勤勤恳恳、谨小慎微,凡馈礼值百金,辄峻却之。在雍正早年大刀阔斧推动改革,面对满朝一片质疑声时,张廷玉始终和雍正站在同一战线上,为雍正拟旨,精准地传达了改革的举措。
可以说,像摊丁入亩,耗羡归公,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雍正几乎所有的制度建设与改革政策都是由张廷玉草拟的。因此雍正对张廷玉是极度信赖和倚重的,甚至将其比喻成自己的臂膀,足见张廷玉当时在朝堂上的地位之高。张廷玉被雍正帝下旨死后配享太庙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一件事。
雍正十三年,雍正驾崩,乾隆帝即位。与之前重视满汉团结的康熙与雍正不同,乾隆皇帝一登基就摆明了自己满人至上的执政思想,打压汉族大臣,拥立满洲贵族。张廷玉这个汉族老头,自然成为了乾隆皇帝的眼中钉,而且一想到自己以后还要亲自祭拜这个老头,就更加气不打一处来。
乾隆十一年的时候,74岁的张廷玉痛失了长子张若霭。遭此打击外加确实年事已高,张廷玉就想告老还乡。辞呈递到了乾隆面前,乾隆却拒绝了他的请求,并且表示先帝遗诏着你死后配享太庙,怎么能够回乡养老呢?但是没过多久乾隆就觉得张廷玉这个老头还是太碍眼了,于是又找茬讽刺他毫无建白,毫无襄赞。当了一辈子官的张廷玉当然听出乾隆的话外之音就是想赶自己走,于是再次请辞,得到了批准。
被批准了告老还乡的张廷玉一方面准备收拾东西回家,另一方面又担心乾隆违背雍正遗旨,不准他死后进太庙了。于是就问乾隆,说:皇上,之前先帝说让我死后配享太庙,这话还算数吗?本来就看张廷玉不顺眼的乾隆就又生气了,连写了三首诗给张廷玉,保证他死后是能进太庙的。
第二天张廷玉让自己的二儿子进宫谢恩,乾隆看到后不禁破口大骂:好你个张廷玉,要恩典的时候亲自来要,领了恩典就派儿子来打发我。当时朝堂上有一位大学士叫汪由敦,是张廷玉的学生。这个人出了宫就跑到张府传了口信,吓得张廷玉赶紧飞奔进宫向皇上谢恩。乾隆却又以张廷玉结党营私,在自己身边安插眼线为名,革了他的爵位。
这件事情之后,还没等张廷玉出发回老家,正赶上乾隆的大儿子永璜病死了。丧期刚一过,老头进宫问皇上,我能回家了吗?这一下又在乾隆的火上浇了一把油,痛斥张廷玉没有一点儒家的人伦道义,还让满朝大臣商议张廷玉到底配不配进太庙。群臣自然站在皇帝这一边,纷纷指责张廷玉没有资格享受皇家的香火祭拜。于是乾隆就废除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待遇。之后还找了点茬把张廷玉的家给抄了,但也是什么都没抄着。
就这样,乾隆二十年,活了83岁的张廷玉终于去世了。消息传到乾隆耳朵里,他又摆出了一副圣明的嘴脸,“朕必遵皇考遗旨令其配享”。于是张廷玉最终还是进了满清的太庙,享受着后面历代皇帝的供奉,只是他自己对这些身后事已经完全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