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由满人建立的大一统朝代,亦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制王朝,皇族为起源于明代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清朝共经历11位皇帝,另有4位建州女真领袖及1位后金国大汗被追赠为大清皇帝,国祚268年。
三藩之乱
孝庄太皇太后与康熙帝无惧三藩而同意撤藩。使得三藩与陕西王辅臣、广西孙延龄与台湾明郑的郑经联合发动三藩之乱。
在这九年期间,反清势力遍及华中、华南,吴三桂更于后期称帝建国周。然而清军采取积极防御,进军陕西、江西以切割叛军。
加上吴三桂没有积极北伐,反清联军因占领地与吴三桂过度干涉而发生纠纷,最后王辅臣、耿继忠与尚之信先后投降,占领福建沿岸的郑经被击败。
1681年清军攻入云南,继承吴三桂之位的孙子吴世璠在昆明自杀,三藩之乱最终在1681年被完全扑灭。
同年,郑经之子郑克塽继位,明郑因内乱不断导致不少将领降清。清朝派明郑降将施琅率领水师攻打台湾。施琅占领澎湖,逼近东宁(今台湾台南),郑克塽率领大臣降清,至此明郑亡。
川楚教乱(1796年-1804年)
又称之为白莲教之乱、川楚白莲教起义或川楚白莲教起事,指清朝嘉庆年间爆发于四川、陕西、河南和湖北边境地区的白莲教徒武装反抗政府的事件。
为平息叛乱,清政府征调十六省的数十万军队,五易统帅。然乱世仍持续数年,就军事层面来说,十余名提督、总兵等高级武官及副将以下400余名中级武官阵亡,八旗、绿营等清朝正规军之腐朽更在起义中暴露无遗,使清政府被迫依靠地方团练镇压起义。而就财政层面来说,此役清朝前后投入超过二亿两白银,相当国库五年财政收入,严重冲击清政府的财政能力。
天理教之乱
天理教,清朝的秘密宗教,又叫天地教、白阳教、荣华会,为白莲教支派八卦教的一派。
嘉庆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领导人林清和李文成以反清复明为名率领教众起事。林清乘著嘉庆帝在热河进行木兰秋狝时,与宦官里应外合,攻击紫禁城,率领200名教徒攻入东华门、西华门,攻击皇宫中枢,史称“癸酉之变”。事件发生时。时为皇子的绵宁(即后来的道光帝),取出宫中封禁的火枪,在城楼上击毙两人,并指挥部队抵御,林清被捕。
除了皇宫外,天理教也在河南、直隶、山东三省交界处起事。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之乱,又称洪杨之乱是指太平天国引起的战乱,广义上是指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到1872年李文彩部的覆灭。
太平天国之乱爆发于广西,起源于地方政府官员反对由洪秀全领导的千禧年主义拜上帝会。拜上帝会为政教合一的民族主义组织,致力于推广信仰“皇上帝”(上帝耶和华),击灭“阎罗妖”(清朝皇帝),为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而奋斗。
太平天国之乱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总计伤亡7,000万人。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太平军的足迹先后到过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山西、直隶、山东、福建、浙江、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甘肃诸省,攻克过600余座城市,势力范围遍及十八省
。
捻乱
捻军(1853年-1868年),清朝官方称之为捻匪或捻贼,也称捻乱,是活跃在长江以北安徽北部及江苏、山东、河南三省部分地区的反清农民军,兴起后一度响应同时期的太平军。捻军重要人物为沃王张洛行(又称张乐行,张宗禹之叔)、奏王苗沛霖、梁王张宗禹、遵王赖文光、鲁王任柱等人。捻军持续活动16年,全盛时曾于同治4年斩杀清军名将、蒙古亲王僧格林沁,最后分为东西两支,由清朝将领李鸿章和左宗棠平定。
1853年太平军北伐时,淮河两岸的捻党纷起响应,但太平军并没有重视这股势力。捻军骑兵纵横驰骋于皖、豫、鲁、苏、鄂、陕、晋、直(冀)八省十余年,行踪飘忽不定,难以捉摸,很少和清军打硬仗。极盛时期总兵力约十万,有万余骑兵。清廷常把捻军和发贼(太平军)并列,称之为“发捻”。
辛亥革命
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湖广总督瑞澄斩杀彭楚藩、刘尧澄、杨洪圣等三个革命党士兵,参加文学社与共进会等反清团体的士兵,人心惶惶,两名革命分子金品臣、程定国夜间与排长陶启圣龃龉,一怒之下,射杀排长,发起武昌起义,南方各省随后纷纷宣布独立,是为辛亥革命。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表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将权力交给中华民国政府,清朝灭亡,标志著中国五千多年来的君主制度正式结束。随后孙文让位予袁世凯,南北统一。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3月6日,南京参议院正式决议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职,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定都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