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建造了用于水战的大型战船,因而军队建制中,有了相当规模的舟师(水师),最早的水战发生于公元前584年(吴王寿梦二年)至公元前504年。在这80多年时间里,吴楚两国为了争夺长江中下游的控制权,相互之间展开了共14次大规模的水战,最终以吴军攻下楚国首都郢而宣告结束。
在三国时,""楼船""战术的出现,并且被大规模地投入使用,这是水战一大进步的表现。
南北朝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为了满足战争的使用需求,在先前的基础上,又发明了车轮船。
从宋朝开始,经济的强盛使得水军有了长足的发展。此时,""楼船""仍然是主要的水面战船;到了南宋时期,战船开始装备炮(不过那时的炮很粗糙,严格意义上还不算火炮)、火箭等武器。从而有了统一的水战兵法,韩世忠在黄天荡水战中险些生擒金兀术,爱国名将岳飞也曾带领水兵平定过江南的农民起义军。
元末水战发展突进,各类战船,大炮登场,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的水战,为明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有明一带由于倭寇及西洋一些国家的侵入,明朝的水战(海战在那时亦称水战)一直保持有强大的战斗力,水战船装备有佛狼机,鸟铳等先进武器。先后挫败过日本、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侵略,捍卫了中华民族的主权。
进入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战船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隋唐五代两宋时期多用于锤击敌船的拍竿已经消失,而改以战船本身犁沉敌船,这说明船舶制造和驾驶技术的进步;二是从明初起,战船上配备了火炮。
至清朝水军开始衰败,除施琅收复台湾外,再也没有骄人的战绩;到清末,中国的水军几乎没有多少战斗力,这是使得英、法海军可以在沿海耀武扬威,洞开中国海疆的直接因素。
到了晚清时期,曾国藩、曾国荃等人为了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先占据南京上游的武汉、安庆,然后顺江而下攻打南京。湘军重要将领胡林翼等人,多次向主帅曾国藩强调武汉、安庆的重要性,""形势壮阔,自古用武之地"",""顺江东下,势如破竹""。中国古代兵家""作势""、""借势""这一思想,影响他们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