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分析此问题,不能脱离当时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
在辛亥革命后,独立各省为什么会匆忙重建统一,而没有按照它们预期的方案,静下心来,像美国独立各州那样,好好谈出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宪政制度?
南洋各省的分别独立以及这种独立衍生所形成的十八星系统意识形态,后来进一步扩展为五族共和系统,原本的是意图是一种联邦制度,意图在模仿米国的联邦共和制建国,那么,这是一个模仿的过程,而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但是因形势发展并未被执行下去,而是匆忙就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并从法理上继承了清国的疆域和“国际权力和义务”
考虑1911年革命的成功以及成功的程度、过程和复杂的背景环境,不能脱离当时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包括1 国内多派别的对立和可能大规模冲突、2 国际上欧米列强和日本和沙俄等强国的虎视眈眈的环伺、关注和可能干预,乃至趁机瓜分中国的潜在风险
首先,辛亥并不是法国大革命和俄国大革命以及新民主义革命那样的彻底革命
1911年革命是双方妥协的结果,妥协的原因是军事层面的实力的对比在起作用,各方军事实力相于顽衡,特别是南洋各省的军事实力远不如北洋强大,而北洋本身也想颠覆清朝,南洋汉人革命军系统和北洋汉人军阀裹挟下的清朝皇室这一双方乃至三方、多方(北洋、南洋、清朝;还有蒙藏等边疆区)妥协的结果,五族共和联邦民主制等思维使新政府法理上继承了清人的疆域。
关于南洋革命军系统的相对弱小,这是因为清廷的核心人群在北方以及清廷的有意为之:比如清法和清日甲午之役前的清国水师总吨位,北洋水师占了大头,南洋的广东福建等水师都是小零头,陆军方面北直隶的新军也是绝对精锐,负责拱卫京畿道的防务。
1905年因争吵而失败的君主立宪制,被假想的联邦共和国思维一度取代
1911年的革命没有形成内战的扩大化,清室的主动和平退位和袁世凯的引导起了主要作用。新的ZF做了优待退位皇室的承诺和所谓契约(合理性和是否被执行见仁见智,因为后续的发展超过了人们的预期,这些发展情况包括第一次复辟、驱逐,以及1945年随着后台势力日本军阀投降而同步彻底失败的第二次复辟,一系列的毁约造成了契约精神的彻底崩溃)。
1911年革命没有发展成中国历史上反复的血腥内战或者俄国和法国大革命的杀戮和所谓清算,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是一个被低估的奇迹,但是这一革命也留有遗憾,所以并没有让中国劳动人民真正当家做主(直到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劳动人民才真正站了起来)也许理解这一过程这有助我们理解现实主义出发的哲学意识形态。
同盟会元老 山阴人 周树人
清末反清义士 江南山阴人 秋瑾
章太炎的思考
到了西历1920年代,章太炎等精英在辛亥革命十年后反思认为,独立各省不应该匆忙重建统一,而应静下心来,像美国独立各州那样,好好谈出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宪政制度,从而建立更加稳定和内聚的联邦,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和完善的发展道路等问题的解决方案。
章氏的想法看似很有深度和合理性,但脱离实际,因为当时中国的经济、政治和防务系统被西洋列强严重渗透,中国能在清末的衰落和1900年北清战乱中保持领土和军政的法理上的独立和完整,是因为西洋列强的防务实力在东亚相于顽衡(尤其是日本 沙俄和英国的彼此牵制对立)。
西洋列强如果不能看到一个迅速能回归稳定的中国,它们采取任何解决方案都有可能------可能支持清朝、或者干脆出兵保护自己的势力范围从而进一步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各国政府之所以还能在武昌首义后宣布中立。欧米列强对中国政治不稳定的容忍不可能无限期,可能招致镇压或瓜分,独立各省必须要尽快找到一个新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