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康熙微服私访,到一户人家讨水喝。不料,却看见门口对联写着:“家有万金不富,堂前五子称孤,横批:寡人在此”。康熙很生气,这家人竟如此狂妄敢自称“寡人”,于是,便推门而入。
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8岁登基后,他励精图治,奋发图强。
在位61年来,他灭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更是开创了"康乾盛世"新局面。
然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当年他在微服出宫时遇到的那些故事。
康熙每次出行,虽然极尽低调,但由于他穿着华丽,身边总是前呼后拥地跟随着不少随从,让人很轻易就可以识别出他非富即贵的身份。
不仅如此,每次出行前,他要去的地方,路上经过哪里,住在哪里,吃在哪里都是精心设计好的,时间长了这一点让康熙非常的反感。
因为他想要看到最真实的百姓生活,也想看到最真实的大清风景,总是这样被安排反而失去了微服的意义。
于是,这一次,康熙决定只带身边最亲近的几人,并且不再固定路线,走到哪里就算哪里。
话说这改变了方式后,效果果然就不一样了,康熙不仅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自在,更是看到了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场面。
这天,康熙刚出了京城不远就来到了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里。
由于已经快到中午了,又渴又饿的康熙爷就准备随便找户人家歇息一下,讨碗水喝。
于是,几人快步走到了村里,然而,就在此时康熙却停住了脚步。他盯着一户人家的院门上仔细端详着,身边的随从看到后也深感好奇就走近也看了一眼。只见这家人家的院门上挂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家有万金不富;下联是:堂前五子称孤;横批:寡人在此。还没等康熙说什么,一旁的大臣心里一惊,这家人好大的胆子,这是要造反啊,居然敢自称寡人。要知道,在前朝寡人可是皇帝的自称,这不是自取灭亡吗?只见康熙反倒不甚介意,他充满好奇地推开了院门率先走了进去。进入院子里后,只见整个院子和房子都十分的破败,院中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独坐在一张木椅上呆呆地望着天空,也不说话。
直到康熙走上前去打了招呼,老者才反应过来有人来了。当老人转过身来时,康熙才看清楚原来是一个形如枯槁的老婆婆,她的那双眼睛里深深地藏着不为人知的沧桑与孤独。一时间,康熙不由地想起了自己的祖辈,竟有些心疼起老人来。他很客气地询问老人家里的情况,并且在最后特意问了一下院门上那副对联是何人所作?老人家看到康熙虽然打扮的很富贵,但没什么架子,也就放松了警惕,就和他说起了这副对联的来历。这副对联就是她自己所作,年轻时家里条件还不错,小时候她也曾跟着先生读过几年书,因此她是能识字也会写字的。长大后家里给她许了一门亲事,她嫁人后就一直过着相夫教子的生活。婚后她一连生育了10个女儿,随着孩子们一个个长大,现如今她们已经全部嫁为人妇了。前几年老伴儿生了一场大病也离开了人世,现如今家里就仅剩下她一个人生活了。写这副对联也是表达一下她对生活的无奈。
这上联所说的“家有万金不富”指的就是家里的10个闺女,闺女又称“万金油”,她虽有10个女儿,但她们都嫁人了。
俗话说:“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现如今她们都在为各自的家庭奔波,很少有空能回来看一看她这个老太婆。
而下联所写的“堂前五子称孤”说的是她的这10个女婿,正所谓“一个女婿半个儿”因此对应的就是五子。
即便有五子还不是和10个闺女一样,长期也不回来一次。
最后的横批,可不就是家里留下老太太一个孤家寡人了吗。
康熙一听,瞬间明白了这里面的意思,他在心中暗自感叹这老人家果然博学多才,民间的高人还真的多啊!
得知真相后的康熙并没有怪罪这位老婆婆,反而很同情她。
因此康熙在休息了一会儿准备离开时命人给老人家留下了20两黄金,并且告诉老婆婆她的子女们很快就会回来看望她的,让她好好保重身体。
原本老婆婆以为这位贵人只是安慰自己,谁承想没过几日老人的子女陆陆续续都回到了家中。
她们各个都表达了对母亲的愧疚之意,还都提出要接老人到自己家里居住,子女们轮流照顾老人。
由于康熙非常重视这件事,因此在他离开后立刻命人去找到了老人的子女并对他们进行了思想教育。
而老婆婆直到后来也不知道那一日和她聊天的居然是当今的皇帝。
不仅如此,康熙回宫后立刻召开了朝会,他深知孝道的重要性,因此决议将孝道纳入大清的律法。
康熙要求全体朝臣遵循执行,并推行了《劝孝歌》,其中写道: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
正是因此,尊老敬老之风瞬间席卷京城,让不少人纷纷效仿,在大清形成了非常良好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