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北洋水师历经13年的筹建,终于正式成军。其所属各主力战舰管带,几乎全部为船政学堂历届毕业生。而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的12艘主力战舰,有11位管带来自船政学堂,其中有9位来自第一届毕业生。此役共有50名船政毕业生参战,牺牲16名。这些志存高远的船政学子,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悲壮报国,令山河变色,史称“一校一级敌一国”。
邓世昌(1849--1894),原名永昌,字正卿,广州人,船政后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历任“海东云”舰、“振威”舰、“扬武”舰、“飞霆”舰、“镇南”舰、“扬威”舰、“致远”舰的管带,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批职业海军军官,参加过保卫台湾、驱逐日寇等系列军事行动.治军有方,表现英勇,多次被赏“巴图鲁”勇号。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邓世昌在中方形势危急的情形下,率舰冲向日方主力舰,意欲与敌同归与尽,最后壮烈殉国。
战后光绪皇帝亲赐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予谥“壮节”。国人视之为民族英雄。
立志报国的追风少年
邓世昌从小资质聪颖,勤奋好学,在家乡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小学学业。其父邓焕庄思想开明,乐于接受西方文明。他把十二岁的邓世昌送进了上海的教会学校学习英语、算术。邓世昌接受新知识能力很强,学业上进步很快,在很短时间内,就能与洋师对话,并能看阅英美原版书籍。洋师对他赞赏有加,十分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学生。
移居上海后的少年邓世昌,常到外滩、黄浦江边,看到沿江一幢幢鳞次栉比的西式楼房,全是英、俄、美、法等国的领事馆、教堂和各式各样的洋行;看到挂着各种旗帜的外国军舰在中国海口、内江任意进出,横冲直撞,畅通无阻,慨然叹道:“中外通商日盛,外舰来华日多,中国的弱点都被外人探知,假使中国不用西法建立海军,一旦强邻挑衅,就无法对付了。”中国积弱积贫的现状,让少年邓世昌产生了深厚的忧患意识,萌生出保卫国家为己任的志向。
1867年,沈葆桢出任福州马尾船政大臣,同时开办前学堂制造班和后学堂驾驶管轮班。学堂开始招生,生源主要为福建本地资质聪颖、粗通文字的16岁以下学生,后来由于生源不足,招生一直扩展到广东、香港一带,并将年龄要求放宽到20岁以上。邓世昌得知此消息后立即禀告父亲,要求报考。开明的父亲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邓世昌回到广州,参加考试,成绩优秀,顺利考取驾驶专业,实现了当海军报国的梦想。
邓世昌在船政学堂攻读五年,自始至终,奋发学习,自强不息,各门功课考核皆列优等。“凡风涛、纱线、天文、地理、测量、电算、行阵诸法,暨中外交涉例文,靡不研究精通”。尤其是在随“建威”练船到南洋的实习中,表现出很高的驾驶和舰船管理才能,深受外籍教师好评。加上他处事稳重、老练,为沈葆桢所器重,称赞他是船政学堂中“最伶俐的青年”之一。
从船政学堂毕业的最早的一批学生。
才能出众的职业海军军官
邓世昌自1871年以优异成绩从福建船政学堂毕业后,先后担任过南方几艘军舰的管带,扼守澎湖、基隆要塞,为保卫东南沿海做出了贡献。1877年,船政首次派学生去英国和法国留学,根据邓世昌的综合素质和出色表现,本来完全有条件入选,只是由于当时海军人才紧缺,才把他留在国内继续带兵。但这并不妨碍邓世昌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职业海军军官,并在一系列突发事件中表现出过人的职业才能。
1880年,邓世昌作为“镇南”舰的管带随北洋水师的总教习英国人葛雷森巡戈渤海和黄海。一连几天在风浪中的强烈颠簸,让水手们个个疲劳憔悴,待军舰行驶到黄海北部的海洋岛时,才有了轻松之色。可就在这时,只听“嚓”的一声尖响,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镇南”舰触礁了。这突如其来的事,顿时让“镇南”舰上的水手们惊呆了,一个个都惶恐地看着上任不久的邓世昌,为他捏了一把汗,企盼他能将军舰救出,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众目注视之下,只见邓世昌沉着镇定地伸手拉响了警报,然后就以他高超的指挥水平和娴熟的驾驶技术,使“镇南”舰离礁脱险,从而避免了一场军舰毁损的重大事故。
1882年朝鲜兵变,日本借机派舰出兵,欲扩大事态。清政府令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舰赴仁川应变。丁汝昌接到命令后,即命北洋水师的“超勇”、“扬威”和“威远”三舰横穿黄海,急赴仁川。而此时,日本的军舰也向仁川急驶而来。中日双方都很清醒地意识到:谁的舰队能早到仁川,谁就会在朝鲜的事务中占据优势和主动。时任“扬威”舰管带的邓世昌,深知此行赴朝任务的紧急和重大,在航行途中阅海图、测航道,与全舰官兵全力以赴,疾速前进,使“扬威”舰比日舰早到一日,挫败了日本扩大侵略朝鲜的计划。在这场中日两国海军的仁川竞逐中,扬威”舰神速领先,为清政府遏制日本的侵略立了头功。
邓世昌出色的职业才能,让他羸得了“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材”的赞誉,并受到李鸿章的信任和重用。
勇敢务实的军事指挥官
邓世昌是近代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批优秀海军将领,他治事精勤,练兵有方,以出海常在大洋上作演习而闻名,是一位勇敢务实的军事指挥官。
邓世昌虽然没有出过洋留过学,但勤奋好学的他抓住了几次出国接舰的机会,认真学习西方海军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不仅扩大了眼界,增加了学识,更加谙熟海军的技战术,而且在思想认识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881年,他奉命到英国接游“超勇”、“扬威”二舰,利用机会游历了英国海军的主要基地、港口,参观了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研究了英国海军的发展历史,还专程去伦敦的特拉法尔加广场(俗称鸽子广场),瞻仰了海军名将纳尔逊高大而逼真的雕塑像。在参观英、法、德各国海军营垒时,他悉心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技术和经验,将这些国家的军事装备和训练方法细心地加以比较,各取其长,为己所用。回国后,他向炮船督操丁汝昌建议改革阵法。
1887年春,邓世昌奉命率队赴英、德两国接收 “致远舰”、“靖远舰”、“经远舰”、“来远舰”四艘巡洋舰。已是第二次出国接舰带船的邓世昌,此时已被大家公认是一个“西学湛深”、“精于训练”的海军专家。舰艇远航训练是海军官兵的必修课,特别是到深海大洋中去摔打。邓世昌认为接舰实际上是不可多得的远航训练,所以在接舰回国途中,积极组织海军将士认真进行海上训练。邓世昌在归途中因劳累过度,发了寒热。但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他撑着虚弱的身体,一步步艰难地走上驾驶台,“扶病监视行船”。不仅如此,他还带领全舰官兵在沿途进行不间断的各种操练,“终日变阵必数次”。
操练的内容和科目,完全是实战可能发生的,符合战斗的需要,并且要求正规化:“时或操火险,时或操水险,时或作备攻状,时或作攻敌计,皆悬旗传令”,使全体出洋将士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作为一名勇敢务实的军事指挥官,他担任管带的“致远”舰,在他的精心训练下“使船如驶马”,成为北洋舰队中整训有素,最有战斗力的主力战舰之一。
气壮山河的民族英雄
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半岛牙山口外的丰岛海面对中国海军发起突然袭击,击沉运兵船高升号,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8月1日,中日两国正式宣战。9月17日,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在大东沟口外黄海海面相遇,两军大小各炮,连环轰发,这场世界近代海战史上罕见的黄海海战就这样开始了。
在这场海战中,北洋水师爱国官兵对凶悍的敌人无不奋勇当先,英勇杀敌。战斗刚开始,旗舰“定远”号中弹,丁汝昌受伤,但仍然在甲板上坚持督战。激战中,邓世昌表现尤为勇猛。他指挥“致远”舰官兵冲锋直进,纵横海上。交战后不久,日本舰队“吉野”号等四舰驶到“定远”舰的前方,并向“定远”舰进逼,企图击沉北洋水师的旗舰。邓世昌见此情况,为保护旗舰,下令“致远”舰开足马力,驶在“定远”舰之前,迎战来敌。
在激烈的战斗中,由于“致远”舰陷于四艘敌舰的包围之中,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势将沉没。在这危急关头,邓世昌仍然意气自若,毫不退缩。他激励官兵:“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军威弗替,是即报以报国也!”邓世昌视死如归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舰官兵顽强奋战,炮弹垂尽,又以步枪向敌舰射击。邓世昌在交战中发现,“吉野”舰是日军的主力舰,自恃其舰速快,横冲直撞,对中国舰只威胁最大。他决意驾“致远”舰撞击“吉野”舰,与其同归于尽,准备以已这牺牲,保全军之胜利。他下令开足马力,全速向“吉野”舰冲去,全舰官兵也把剩余的炮弹填入炮膛,向敌舰轰去。
敌舰发现这一情况后,集中炮火袭击“致远”舰。“致远”舰甲板上起火,周围升起了无数水柱,但却像一条火龙冲向敌舰。敌人被吓呆了,惊恐万分,纷纷跳水逃命。日军司令官吓得手足无措,团团乱转。就在这时,日军的一发炮弹不幸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舰上燃起了熊熊烈火,官兵们纷纷坠入海中。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刘忠递给他一个救生圈,他坚决不接,愤然地说:“事已如此,誓不独生!”他所养的爱犬“太阳”也游到他的身边,衔住他的手臂,但被他推开了。“太阳”不死心,又返回叼住他的头发,使其不致下沉。但抱定与“致远”舰共存亡的邓世昌毅然将爱犬按入水中,自己也从容地消失于黄海的万倾碧波之中。“致远”舰全舰官兵250余人,除27名遇救外,其余全部壮烈殉国。
邓世昌壮烈牺牲后,清廷谥以“壮节”,追赠太子少保衔,入祀京师昭忠祠。山东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号,以示中国海军风骨。
作者:古典瓷器,资深文青,高校教授,坚持写走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