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自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颇具文采,当时的左佥都御史左光斗非常赏识他,并收其为学生,左光斗为官廉洁公正、光明磊落,被誉为“铁面御史”,是史可法人生中最为重要的导师。后来史可法参加应天府乡试,考中了第一名,闻名乡里。
1628年,史可法赴京应考。四月,礼部南墙放榜,史可法金榜题名。六月,离京赴任陕西西安府推官,后因治下升平,能力卓绝升任户部主事,又累迁员外郎、郎中、右佥都御史等职。史可法继承了左光斗高尚的品格,为官期间公正廉洁、洁身自好;带兵期间治军严明、爱兵如子;指挥作战有勇有谋,果敢历练。在当时的社会,史可法颇具名望。
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史可法应召率军勤王,行至浦口时闻得都中消息,遂知为时已晚便不再前进。在那时明朝,面对国家的危亡,皇家的宗室尚且为了保留自己的私财而向崇祯哭穷,面对偌大的军费开销,让崇祯束手无策;反观史可法的做法却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忠义之举,他积极响应崇祯号召,时时刻刻都在担心着国家的安危。
后来清军入关攻占北京,北方大部分领土落入清朝手中,为了延续明朝政权,在留守南京的大臣们的拥戴下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政权。此时的史可法担任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后来受到马士英等人的排挤,遂自请下放扬州到江都一带督练军队,抗击清军。次年四月,清军大举南下,先后攻克江北诸多城镇。
史可法鉴于形势决意退守扬州,扬州是江南的门户,扬州一旦失守便再无可御敌之城。1645年,豫亲王多铎兵至扬州城下,清朝的水陆各军把扬州围了个水泄不通。面对危机形势,史可法多次向南明朝廷求救皆无回信,因城中守军势单力薄、军需不足,加之清军频繁的进攻,扬州最终失守。
多铎曾听闻史可法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这次作为他的对手,多铎也深刻领会到史可法的独到之处,遂抓了史可法后多铎希望能够劝其投降,史可法义正言辞:我是大明臣子,岂能为苟且偷生而卖国求荣,那岂不是成了千古罪人。他表示自己自当与扬州共存亡,即使碎尸万段,也甘之如饴,但万不可杀戮扬州城里百万生灵。
他英勇就义时,年仅四十四岁。然而他大义凌然、视死如归的精神没能感动多铎,最终还是发生了“扬州十日”(多铎为了报复扬州军民的顽强抵抗;也是为了震慑天下,他下令士兵劫掠扬州十日。)惨案。
他是我国历史上与岳飞、文天祥齐名的民族英雄,他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注定会永远地流传下去。他不仅是保家卫国的英雄,还是一位文采激扬的诗人,后世将他的创作整理为《史忠正公集》流传于世。
令史可法想不到的是褒奖他的事迹,名扬天下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敌人。康熙为了稳定南方人心;拉拢江南士子,他专门前往扬州史可法墓前进行拜谒,他评价道:可法明朝臣子,一身正气、宁死不屈,真乃千古忠臣之楷模。
虽然康熙此举是出于政治目的,但却有着显著的成效。南方士子奔走相告,他们却看到了希望,因为史可法在南方士子的心目中地位很高,康熙此举等同于向他们宣告朝廷尊重史可法,也就等同于尊重南方的精神。
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大义凌然、精忠报国、死而后已,他用自己的一生写出了一个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人在国家危难之际所固有的篇章,一身肝胆照古今,一生事迹警世人。正如那句诗评价的那样“史可法人可法书可法,史可法今可法永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