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将是中国近代少有的文化输出
唐宋时期,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牌——叶子牌,跟扑克有点类似,只不过牌面是长条形的,上面绘有水浒人物,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甚至象棋上的将帅车马,供2-4人玩乐。到了明朝,叶子戏就演变成了马吊牌,到了清朝,马吊牌又演变成了如今的麻将。
马吊牌
在麻将中比较重要的几张牌,分别是万、饼和条。万其实就是钱的单位,与那时流传的捉麻雀得赏金有着密切关系。饼在有的地方也被称为“筒”,其实指的就是古时候人们囤粮的时候所用的一个立柱,为的是防止粮食潮湿。条被人们称为“索”,指的其实就是绑麻雀时用的绳索。就这样,经过数百年的演化,渐渐有了现代麻将的雏形。
但纸质版的牌轻飘飘的,甩在桌上不够带劲,抓在手里也容易被人偷看,不利于保密。浙江宁波有位“游戏达人”,叫陈鱼门,做官做了三品就有点不思进取了,他“广交游,琴酒无虚日”,交游甚广,极喜玩耍,精通纸牌。
陈鱼门塑像
他继承碰和牌中的万、索、筒,一共一百零八张,改“红花”为绿色的发,把“白花”改为白板,“老千”改为红中,每样四张。同时增加东 、南、西、北四个方向的风,每样也是四张。由此形成当时流行的一百三十六张一副的麻将牌。
同时考虑到纸牌的许多不便处,于是把纸牌改为竹骨材质,扣在桌上随打随抓,既保密又省力,用力打出来的时候,一片噼啪之声,气氛更热闹。经过陈鱼门整合、改造后的麻将,打法也由繁到简,一经问世,便盛行大江南北。
清代竹骨麻将
而宁波当地作为通商口岸已经实现对外开放,有许多外地甚至外国的商人聚集在港口,这样麻将作为一款中国自主研发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娱乐产品,迅速封闭大江南北,甚至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项难得的文化输出,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比如大洋彼岸的美国。
《雍正王朝》隆科多打麻将
乾隆打牌尽孝
所谓“小赌怡情,大赌伤身,”打牌可以是赌博,也可以是纯粹的消遣娱乐,而对最有孝心的乾隆帝来说,打牌还是对母亲尽孝的一种方式,这个境界就更高了。要说清朝哪位皇后最有福气,自然非孝圣宪皇后莫属了:首先,她生在康乾盛世的大好年代,没受过战乱之苦;其次,她原本只是四品官凌柱之女,13岁时被指婚给26岁的贝勒胤禛,由于父亲的身份不高,当时只获得了格格身份。说她命好,好就好在夫君最终在皇位争夺战中胜出,于是她便在雍正帝元年从格格升成了熹妃,很快再晋升为熹贵妃。
孝圣宪皇后
虽然她没做过一天皇后,但幸运的是她生的儿子弘历后来做了皇帝,她被尊为圣母皇太后,这个头衔保持长达42年之久。最后,她不仅享尽人间的福、禄、寿,儿子的孝顺也是有目共睹。乾隆帝对她不但敬爱有加、千依百顺,因为怕母亲晚年生活孤独无聊,每次外出视察包括东巡、南巡、去五台山都带着老太后一同出行,沿路看尽人间繁华、尝遍各地美食;每次遇到她的生日,皇帝一定会率王公大臣行礼庆贺,在她八十大寿的典礼上,60岁的皇帝甚至换上一身彩色服装翩翩起舞,逗她高兴。
《甄嬛传》后来成为了孝圣宪皇后
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驾崩。按照规矩,皇帝死后三年内宫廷不准有任何形式的娱乐活动,但乾隆帝为了化解母亲的丧夫之痛和排遣寂寞,特意给皇后富察氏和妃子们交代了一项特殊任务—经常到慈宁宫去陪太后打牌。每天下午开始,坐下来少说也得打上8圈,后妃们陪着太后有说有笑,经常故意放和让她赢牌,老人家自然玩得开心。
史上最孝顺的皇帝
乾隆帝也会经常到慈宁宫看望母后,嫔妃们都要接驾行礼,皇上忙让大家起身:“你们替我陪太后玩牌,就是替朕尽孝道,不必多礼。”当然,乾隆帝心细如发,也不会让陪打的妃嫔吃亏,每次来的时候都让太监拿许多小礼物和果品分给她们。一有空闲,乾隆帝更是当仁不让,亲自上阵陪太后打两圈,但每次也是输多赢少。凭一代圣君的英明神武,牌技理应不差,可乾隆帝从来不坐太后的下手,而总是选择上手的位置。别人打牌都是看上家、盯下家,皇帝却是看下家、喂下家,皇太后留什么,他就打什么,结果钮祜禄氏每次都赢。后妃们有夸太后手气好的,有怨皇上“不小心”放“和”的,大家吵吵闹闹,一家人其乐融融。
六旬皇帝为八旬母后庆寿
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帝第四次下江南巡视,杭州知府刘纯炜知道太后酷爱打牌,为了讨主子欢心,集合当地能工巧匠,选用黄金、紫檀、牙雕精心打造了一副紫砂陶质牌。钮祜禄氏收到后非常喜欢,也更爱打牌了,几乎到了“饭可以一日不吃,牌不可一日不打”的地步。而打牌可以活动肩肘腰椎,要和牌也得开动脑筋,可以借此锻炼大脑机能、延缓衰老。钮祜禄氏最终以86岁的高寿享尽天伦之乐,乾隆帝连打牌都能想到它对母后颐养天年的益处,也算尽了最大的孝道了。
乾隆亲自画的《多禄图》送给自己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