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葡萄牙发现两封信,内容颠覆历史,学者:崇祯葬送了救国最后机会

葡萄牙发现两封信,内容颠覆历史,学者:崇祯葬送了救国最后机会

崇祯皇帝朱由检作为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登基的时候只有16岁。

成为皇帝之初,他干掉了大奸臣魏忠贤,给那些曾被害的大臣平反,并且重用袁崇焕等人。

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是年轻有为、勤政政事,而且心智和思想也比同龄人要成熟很多。

那么作为这样一位能力还不错的皇帝,为什么大明王朝在他的手里灭亡了呢?

直到多年后,在葡萄牙图书馆里发现的两封,里面的内容让很多学者为之惊叹。

原来,崇祯皇帝曾经可以挽救大明于水火之中,但是他却没能抓住这个最后机会,最终导致了明朝的覆灭。

明朝溃不成军到宁远大捷

明朝末年,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特别是东北地区崛起的后金政权,给明朝统治阶级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随着努尔哈赤逐渐占领了抚顺、清河等地,明神宗朱翊钧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决定主动出兵,大举进攻后金。

明神宗朱翊钧任命杨镐为最高统帅,经过长达十个半月的充分准备,集结了47万人的兵力,准备开展对后金的军事打击。公元1619年2月底,杨镐命令西、北、南、东四路大军朝赫图阿拉进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

面对大明王朝的浩荡兵力,努尔哈赤见招拆招,不管明朝军队分为几路,他只集中兵力进攻一路,将明军四路军队各个击破。

同时在整个战场上,后金的军队显示出了强大的持续作战能力,一天消灭一路明军,十分强悍。最后,后金以6万之众,击败明军10万精锐。

这场大战是明朝和后金双方的第一次战略性决战,此一役结束后,明朝大军从此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好在明朝有一定的根基,军队力量并未伤筋动骨。

天启元年前后,明朝和后金之间又进行了几次大战,后金军队依旧取得连连捷报。这种现状一直持续宁远之战,明朝军队在袁崇焕的带领下,才取得了第一次胜利。

公元1626年,充满野心的努尔哈赤亲自带着六万八旗军队从沈阳出兵,直逼宁远。

当努尔哈赤的军队到达宁远城下的时候,袁崇焕命人将十多根大铁管架在了城楼上,这些铁管的管口无一例外,全部指向了努尔哈赤军队的大营。

等袁崇焕一声令下,伴随着一阵“轰隆轰隆”的响声,只见努尔哈赤的大营顿时火光四射,金兵被打得头破血流,四处逃窜。

后来,不死心的努尔哈赤又带领着金兵发动了多次进攻,可是依旧败在了袁崇焕的十余根铁管下,最后努尔哈赤不得已下令退兵。

对于这场战争,与其说是后金的6万大军被2万明军大败,其实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那十余根铁管,它们被称作“红衣大炮”。

这些大炮出自葡萄牙人之手,也被叫做“红夷大炮”,并且操纵这些大炮的人也是经过葡萄牙人专门培训的炮手。

那么明朝军队是怎么获得这些大炮的,还有培训炮手的葡萄牙人为什么会来到中国?

明朝内阁大学士热衷西洋武器

明朝末年,对于努尔哈赤领铁骑先后又攻下了七十余个城池的势头,不论是万历皇帝明神宗,还是天启皇帝明熹宗,都是束手无策。

这时候,一个官员提出了一个想法,建议皇帝借助西洋人的力量,开辟出一条不一样的救国道路,他就是徐光启。

徐光启年轻的时候,是一个中下等官员,在南京结识了从西方来的传教士,开始接触西方的科学。

后来,他成了天主教徒,更加热衷于中西科学的融合,着力引进西方的数学,天文,火器,水利等方面的先进知识。

明熹宗朱由校成为皇帝后,后金的势力越来越大,甚至占领了整个辽东地区,徐光启多次谏言,希望皇帝下令多造西洋武器打击后金军队。

在当时的澳门,已经聚集了大量的葡萄牙人,所以徐光启的策略是先买葡萄牙人的西洋武器,然后再把葡萄牙人引进来,让他们教授相关技术和手艺。

天启皇帝朱由校本来就是一个“手艺人”,作为明朝最出色的木匠,皇宫里很多家具都是他自己打造的,所以他自然对于一些技巧十分感兴趣。

对于徐光启的建议,朱由校非常爽快就同意了。在徐光启的主导下,明朝先后购置了30多门大炮,其中有11门被调往了山海关,成为了袁崇焕抗击后金的利器。

不仅如此,明朝政府还从澳门招募了二十多名造炮、练兵的葡萄牙炮手。在葡萄牙人的指导下,有很多明朝的将士掌握了火药炼制的技术和大炮的使用方法。因此,明军的作战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可是对于一些先进的技术和武器,很多保守派开始发声抵制,所以葡萄牙人很快就被遣返了。与此同时,徐光启也频繁受到弹劾,在众多人的排挤下他告病回乡,买大炮训练炮手的事情也暂时搁置。

葡萄牙教练走了,可是武器和手艺留下了,而且徐光启引进西方武器和技术的策略在宁远之战中得到了很好的证明。

明军里的一支模范葡萄牙炮队

1628年,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徐光启再次出山,回归朝堂。因为宁远大捷,让他看到了希望,很快就上书给崇祯皇帝重启练兵之事。

徐光启建议明朝应该建立西方的军队制度,制造西方的火器,其中他特别强调要组建一支以西洋火器装备为主的军队。

崇祯皇帝对于这个想法也给予了肯定,而且他还给葡萄牙人写了一封“邀请函”,大意就是希望他们来效忠大明王朝。

葡萄牙人也是非常识趣,很快一个名叫公沙的西老的葡萄牙人,带着三十余名大炮师傅来到了北京。

这一年,皇太极带着自己的大部队也杀到了北京,三十余名铳师跟着明朝军队一起抗击金兵。

因为有着葡萄牙人的帮助,明朝很快就收复了遵化、滦州等四座城池,火炮也再一次让满洲八旗铁骑吃了大亏。

因为在战场上出色的表现,葡萄牙人得到了皇帝的各种奖励。徐光启和他的学生孙元化联手公沙的西老,一起在登州地区打造了明朝的西洋火器技术中心。

孙元化与自己的老师徐光启一样,对于西洋的武器十分了解,他认为“中国之铳惟恐不近,西洋之铳惟恐不远,故必用西洋之法。”

当时在孙元化的手下有一支由葡萄牙人组成的部队,人数不过几十人,作为明军炮兵部队中的示范部队,这些葡萄牙人十分敬业,他们不仅教授明军炮手相关技能,而且也直接参与到了战争中。

崇祯四年(1631年)六月,孙元化部下张焘和葡萄牙统领公沙的西劳等人,使用西洋火器,在皮岛战役中大败后金,当时这些葡萄牙人到达登州仅仅一个月。

双方开战期间,葡萄牙炮手十分勇猛,主要负责从正面攻打金兵,据统计19发炮弹打出去以后,大约打死了六七百名金兵,可见大炮的杀伤力极大。

金兵虽然顽强,但是血肉之躯最终还是抵不过大炮的攻击,加上后金没有战船,金兵不熟悉水性,结局一目了然。

最后,皇太极带领金兵被迫放弃进攻,直接退守回了沈阳,后金入侵的步伐也有所减缓。

崇祯皇帝最终放弃葡萄牙军队

如果成功引入西方的军事制度并且通过西洋人的武器不断提升军队实力成为事实,那么对于后金军队是否能入关建立清朝这件事我们也是抱有怀疑的态度。

当时明军有两个非常有名的两个将领,分别是孔有德和耿仲明,然而在孔有德带领军队途径河北吴桥的地方,他直接起兵造反。

后来,面对明军的打击,孔有德直接带着1万多人投靠了皇太极,同时还带走了大量的红衣大炮等火器,还有数名技术人员,这就是历史上的吴桥兵变。

吴桥兵变后,使得明朝和后金的火器实力发生了逆转,致使皇太极军队的实力得到很大提高,不仅有战斗力满满的铁骑军队,还有了火器的加持,后来满族八旗部队入关南下也变得更加无坚不摧。

对于一辈子都潜心西学研究,致力于引进西方洋人技术和武器,想通过这个渠道挽救大明于水火的徐光启来说,他实在不想就这样放弃了。

后来他又给崇祯皇帝上书,再一次强调如果想要大败金兵,就必须依靠洋人的武器,才能再一次壮大明朝的军队。

在徐光启的引导和坚持下,崇祯皇帝也同意再一次将葡萄牙的炮手请回来。随后,徐光启给葡萄牙人写了两封信,里面主要表示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他告诉葡萄牙人,明朝皇帝对他们的能力给予充分认可,而且觉得有了他们的帮助,明朝很快就能终结战争,并且获得胜利。

另一方面,作为天主教徒的徐光启认为,如果葡萄牙人帮助明朝打败了金兵,那么将有利于天主教在澳门和其他地区的广泛传播。

在接到这两封信后,三百多名葡萄牙人带着武器,依旧义无反顾再一次踏上来京的路程。

可是,不久后卢兆龙等保守派再一次站出来,反对这个做法。而且他们认为明朝怎么能把自己的命运交在夷人的手里,觉得这些夷人有图谋不轨之心。

崇祯皇帝听了以后,觉得有一定道理,毕竟夷人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和武器,如果在打败了金兵以后,别有用心,那让葡萄牙人来北京的行为就属于“引狼入室”。

崇祯六年(1633)十月,引进西洋火器技术最主要的倡导者和实施者徐光启在北京去世,他组建西洋火器营的理想最终成了泡影。

崇祯皇帝最终没能挽救明朝

按理说明朝末期,出现一位没有大权旁落的崇祯皇帝,并且他还兢兢业业、很勤政、很尽责,这绝对是王朝的福气,一般情况都会扭转改变当时的恶劣局面。

但遗憾的是如此努力的崇祯帝,上天给了他17年的时间,他并没有力挽狂澜,反而使局势进一步恶化,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最后明朝在他手中亡国。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与崇祯皇帝个人能力的不足和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

明朝末年涌现了很多名将能臣,诸如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等。

但崇祯皇帝对于武将不信任,比如当时的有功之臣袁崇焕,为了实施自己的反间计,崇祯皇帝选择直接将袁崇焕处死。

不仅仅是袁崇焕,崇祯帝在位十七年,他还错杀了不少重用的大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忠奸不分。

然而对于很多皇亲国戚,他又过于宽仁,丝毫都不愿意采用严厉的手段。

对于徐光启再一次谏言希望重新借助葡萄牙人之手,加强明朝的军事实力时,虽然有保守派反对,

但是如果不是一国之君的崇祯皇帝,自己内心生出疑虑,他怎么会放弃了再次雇佣葡萄牙人的决定。

所以说崇祯帝这个人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再努力也是徒劳,这自然也是他没有力挽狂澜的关键原因,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他的能力不足,某种程度上还加速了明朝灭亡。

明朝末年,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大部分大臣可以说是互通一气,崇祯帝在一定程度上被蒙蔽了。

因此,在以卢兆龙为首的保守派跳出来公然反对再一次雇佣葡萄牙人的决定,崇祯皇帝一时之间很难不犯错。

可是我们的崇祯皇帝却始终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他的临终遗言是“诸臣误朕也”,也就是说,明朝覆灭都是朝臣的错,

由此可见崇祯皇帝性格里刚愎自用和生性多疑已经深入骨髓。

而关于崇祯皇帝针对葡萄牙军队的前后作为,复旦大学教授杨方更是痛心疾首,表示:“这或许是明朝避免灭亡的最后机会”。

可惜还是没有抓住啊。

结语

明朝末期,在徐光启等人的主导下,在葡萄牙人的帮助下,西洋火器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可是最终明军还是没有逃过被打败的结局。

很多人认为,当时的崇祯皇帝虽然励精图治,可是由于他个人的性格,直接导致了他在做一些重要决策中,没能掌握住关键的契机,比如最终放弃了葡萄牙军队。

因此,明朝失去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其中崇祯皇帝有着很大的责任。

不过,进一步剖析当时的情况,即使崇祯皇帝同意再一次引进西洋武器、仿制大炮,雇佣外国军队,明朝是否真的能改变战局,这个问题值得我们从多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救国,后金政权,崇祯,明朝,历史,徐光启,皇帝,内容,军队,努尔哈赤,观点评论,明朝,袁崇焕,徐光启,崇祯皇帝,葡萄牙人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救国,后金政权,崇祯,明朝,历史,徐光启,皇帝,内容,军队,努尔哈赤,观点评论,明朝,袁崇焕,徐光启,崇祯皇帝,葡萄牙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救国,后金政权,崇祯,明朝,历史,徐光启,皇帝,内容,军队,努尔哈赤,观点评论,明朝,袁崇焕,徐光启,崇祯皇帝,葡萄牙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