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斯大林暮年时期,身边的亲信红人不少。诸如马林科夫、贝利亚、赫鲁晓夫和布尔加宁都是“慈父”小圈子里的佼佼者。
不过,对于这些“各有特色”的身边人,斯大林并无特别信任者,而作为接班人来培养的更是几乎没有。所以在斯大林逝世后,选举接班人就成了苏联社会的当务之急。
至于后来的“苏穗宗”赫鲁晓夫此时还是个中央书记,在新一届的苏联领导层中只排在第六位。
1953年3月14日,苏联最高领导层再次做出调整,由赫鲁晓夫等五人组成书记处,负责宣传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事务。而经济事务和武装力量则落入马林科夫和贝利亚的手中。
所以,3月14日的权力分配不亚于一颗定时炸弹。稍有不慎,所有人都有可能被其他人阴谋清算。
1953年5月,赫鲁晓夫的一位同事从基辅带来消息,称贝利亚命令乌克兰内务部进入紧急战备状态。对于贝利亚的异动,赫鲁晓夫深感忧心,他急需弄清楚贝利亚的一整套计划,以便在之后的斗争中占据上风。
听完谢罗夫的汇报,赫鲁晓夫在心惊之时也大松一口气。他明白此次的斗争不是鱼死,就是网破,一定要决出雌雄。
当时,斯大林时期的元老重臣都被排斥在新政府的核心之外,像米高扬、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和伏罗希洛夫都是长时间坐冷板凳的存在。
在赫鲁晓夫的劝说下,布尔加宁决定与其结成同盟,共同对付贝利亚。
为得到两人的支持,赫鲁晓夫几乎是马不停蹄的游说。在综合力量对比之后,伏罗希洛夫和卡冈诺维奇答应共同除掉贝利亚,但必须争取到马林科夫的支持。
据资料记载,赫鲁晓夫在游说之前,就已经做好了抢先动手的准备。一旦马林科夫的态度有异,就先干掉马林科夫,防止他向贝利亚通风报信。
1953年6月26日,在克里姆林宫召开的最高会议上,马林科夫、赫鲁晓夫等人突然展开了对贝利亚的围攻。并在朱可夫元帅的协助下,将试图逃脱的贝利亚逮捕。同年12月18日,苏联最高领导层以叛国罪的罪名将贝利亚处决。
后来在“列宁格勒案件”的打击下,马林科夫一系受到了牵连。再加上赫鲁晓夫的蓄意披露,导致马林科夫的威望每况日下。等到1954年秋,马林科夫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争夺最高权力的资格。
至此,伴随着贝利亚和马林科夫的倒台,赫鲁晓夫登上了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