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二月,丁汝昌跟随程学启投降了围困安庆城的湘军,从此结束他七年的太平军生涯,成为曾国藩组建的湘军一分子。
此时,丁汝昌不过二十五六岁年纪,在程学启率领的众多亲信将士中,他并不是特别显眼,谁都没想到日后他能成为举足轻重的北洋海军提督。
和丁汝昌相比,程学启才是曾国藩兄弟最想招降的太平军将领:湘军围攻安庆时,正是由于程学启率军奋勇抵抗,所以湘军才屡屡受挫,久战不胜,这让曾氏兄弟十分头疼。
战局僵持不下,曾氏兄弟只好改变策略,由从前的硬攻改为对程学启的招降。
招降敌人首先要找到对方的软肋,程学启虽然阵前勇猛,但是他也有自己的软肋,那就是他十分孝顺养母:幼时生母去世,程学启由族人程惟栋的母亲抚养长大。对于程母的养育之恩,程学启一直铭记在心。
曾氏兄弟很快就找到了程母,他们以她亲生儿子程惟栋的性命做要挟,逼迫她进入程学启的大营,让程学启投降湘军。
程学启无奈,只好率领手下多名亲信归降湘军。
曾氏兄弟少了一个劲敌,多了不少将士,策反计策取得了他们期待的结果。
不过,对于程学启等人来说,投降一步易,降后步步难,来到湘军大营后的日子相当难捱。
一、艰难的取信之路
程学启之前是太平军有名的重要将领,两军交战时他常常坐镇指挥,免不了杀死、打伤湘军将士,因此,从曾家兄弟到湘军将士,都对程学启又恨又怕,他投降之后非但不能获得完全信任,甚至时刻都有被杀的危险。
对于这一点,程学启的直接领导曾国荃的态度非常明显,每临战斗,他必定指派程学启带人冲锋在最前面,以此考验他们的忠诚程度。曾国藩也曾经多次嘱咐曾国荃,要他时刻提防程学启,以防异动发生。
程学启明白自己的处境,他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带领手下用实际行动来纳“投名状”。
因此,从投奔湘军那天起,程学启和丁汝昌等人就成为曾国荃部的排头兵,他们牢牢地驻守在湘军的最前线,直面对敌之前的上司、同僚,甚至还有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
经过半年的对峙、交锋之后,安庆城破,城中的一万多名太平军将士尽皆战死。
经过这一番血与火的考验,程学启、丁汝昌等人终于获得曾国藩、曾国荃的完全信任。不久,程学启被授予从三品游击之职,赏戴花翎;丁汝昌升任千总。
受到信任的程学启得以自立“开字营”,他担任开字营营官,丁汝昌担任开字营哨官。
丁汝昌的职场晋升之路由此全面开启。
二、得自刘铭传,失于刘铭传
1862年,因为作战英勇,丁汝昌受到刘铭传的器重,被提升为营官,授参将之职,负责管理本营军务。
1864年,丁汝昌被提升为副将;1868年,丁汝昌担任总兵,加提督衔,赐号“协勇巴图鲁”。和程学启一样,丁汝昌也是当时比较少见的被赐勇号的汉人。
然而,并非所有的道路从此就十分平顺,丁汝昌很快就遭遇了仕途上最大的坎坷:1874年,刘铭传收到朝廷“裁军节饷”的旨意,于是他准备裁撤丁汝昌所在的马队三营。可是,命令传达下去之后,丁汝昌却拒绝执行。刘铭传大怒,想按军法处决丁汝昌。
丁汝昌一见势头不好,连忙逃回家乡避难,从此和刘铭传分道扬镳。
罢职回乡,丁汝昌只能靠家里的数亩薄田度日,虽然温饱没有问题,但是这种生活对于经历过戎马生涯和仕途荣光的丁汝昌来说,显然并不能让他称心如意。
三、重启
也恰恰是在这一时期,清朝廷开始筹备海防事宜,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奉命督办。
丁汝昌之前曾经做过李鸿章的下属,他听到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事务之后,特意前去投奔。
李鸿章素知丁汝昌的大名,但是碍于刘铭传的关系不敢直接任用丁汝昌,他对丁汝昌说道: “你和刘铭传有过节,现在我用你,势必会让刘铭传不高兴。不如我们这样处理!”
于是李鸿章就向朝廷上奏,没有直接任命丁汝昌,而是派他去英国购买军舰,同时参加海军学习,让他逐渐参与到北洋水师的创建以及统率工作中来。
丁汝昌重回正途,还得到了跨出国门学习的机会,在英、德等国家了解了军舰的设计、建造以及海军的发展情况。
回国后,丁汝昌受命统领北洋水师。1883年,丁汝昌担任天津镇总兵,李鸿章特意向朝廷参奏,大力褒扬丁汝昌的才能以及威名,因此朝廷特赐丁汝昌穿黄马褂。
在那个时代,赐穿黄马褂是一种特别的荣耀,正是在李鸿章的推动下,丁汝昌得到了这种荣耀。丁汝昌得到重用、被朝廷赏赐,这其中既有他自己才能出众的原因,李鸿章的推动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由于李鸿章的提携,丁汝昌被任命为北洋海军提督,加尚书衔,成为北洋水师举足轻重的首要人物。他受命在威海、山海关等地设立学堂,为北洋水师培养驾驶、指挥等高级人才。
此时的丁汝昌可谓呕心沥血,殚精竭力,可惜,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他的这份努力付出多少带些悲情色彩。
四、海上恶战
1894年7月25日,日军突然袭击停泊在朝鲜丰岛的清朝“济远”号和“广乙”号战舰。 “济远”号上有数十人伤亡, “广乙”号受到重创,搁浅后焚船自毁。清军借来运送士兵的英国商轮也被击沉。
袭击蓄谋已久,北洋舰队却难免猝不及防。作为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最先受到朝廷问责。年轻的光绪尤其愤怒,他激动地要立刻下旨,直接将丁汝昌革职查办。
关键时刻,还是李鸿章递上奏章替丁汝昌辩解,丁汝昌这才被免予处分。
来自朝廷的问责暂时告一段落,海洋中的战争却仍然在继续。不幸的是,和陆战不同,丁汝昌在海战中很少有完胜的机会,他的官职相继被革去,只是暂时留在任上听用。
虽然丁汝昌被革职,但是在对手眼里他仍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1894年底,日军舰队司令伊东佑亨多次给丁汝昌写信,劝他投降。
丁汝昌非常坚决地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伊东佑亨写来的书信,他一封不留地都交到了李鸿章的手里,以此表明自己绝不投降的决心。
“吾身已许国!”虽然已是无官一身轻,丁汝昌却仍然如此正颜厉色地对家人说。
1895年正月三十日起,两军再次激烈交锋。由于众寡悬殊,清军炮台相继失守,多艘战舰受损严重,战争形势一度恶化。
二月九日,丁汝昌登上临时旗舰“靖远号”,一舰当先,率领剩余战舰与敌奋战。
激战中, “靖远”号击伤两艘敌舰后被炮弹击中要害,战舰上将士伤亡惨重,只有丁汝昌和“靖远”舰管带叶祖珪幸免于难。
眼前是同袍的浴血奋战,身后是不断求和、谈判的上级官僚,站在破损严重的“靖远”号上,丁汝昌悲愤得想和战舰一起沉没,却被部下拼死拖上小船,同叶祖珪一起离开了即将炸沉的战舰。
10日,搁浅的“靖远”号被炸沉,北洋水师这艘最强大、精锐的军舰服役7年后完成了它的使命。
尾声
11日,丁汝昌最后一次收到劝降。此时,日方代表和清政府官员都在向谈判桌靠拢,海面之上的战火纷飞就像是双方的砝码。
丁汝昌再次拒绝了劝降,当晚,他慷慨赴死。临终时,丁汝昌截去海军提督印的一角,想使其作废以阻止主降派的议和。
主降派的倔强却难以阻止,14日,《威海降约》签订,北洋舰队就此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