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满汉官缺的设置和调整上,不仅反映了官缺数量和民族特征的转变,还体现了不同统治者之间官职民族特征的配置。国家。行政权力的主体。中央文官衙门满汉官职的成长、转变和调整,也是清代法制不断成熟和完善的标志。
(一)他巩固了满洲贵族的统治
为巩固满族贵族的统治地位,清朝统治者打出“满汉独立,一家人”的政治口号,“尊满为先”。
清帝对这一思想的贯彻主要体现在:从官员的行政职能来看,中央重要机关的行政长官“由汉满人分派,其中多数掌握权力的是满族”。
清朝规定:“满族尚书列于汉尚书之前,各部负责人,乃至汉人,亦列于尚书之前。
在钱粮掌柜、库房管理等事项上,“郊外祭祀庙宇,诸官皆满,不应带出”,以最大限度地分配满族官员的利益,“肥缺””都掌握在满族官员手中。和财政使都设置为全空缺,只选择满洲少尉。工信部四司总空缺率是汉问的四到五倍...
这种类型的减脂对每个人都有好处。此外,在所有官职候选人的比例上,满族也占优势,是汉族官员的四倍。
”
书体是官员入仕的第一步。“京师各部院,盛京五部,外省将军、京师、副京师,均设笔帖式名额”,大量设立于中央民国.北京办事处。后式排队被旗官空缺所垄断,从来没有汉排队。在某种程度上,旗帜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官职,这为满人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无法使用。
《译清汉典籍》的后续工作是“文官储藏资料的地方,所以将军和大臣大多通过等级”和“满人以笔录的方式诞生。
,并且可以盖章到大学。诸子,汉人非翰林出身,不可如此。”由此可见,刷帖的设置,不仅为满人开辟了做官的机会,也为晋升提供了机会。
从官方职位空缺来看,满洲文官职位占据绝对优势。
据光绪十九卷《大清会典事例》,在北京的20名中央文官中,包括皇宫、内阁、六部,共有职位空缺3099人,宗室职位空缺190人,占61.占所有职位空缺的百分比。共有2,271个,占所有职位空缺的73.2%;共有225个蒙古职位,占所有职位空缺的7.2%;共有390个汉族军事职位,占全部职位空缺的12.5%;内政部共有439个博士以上职位空缺,占所有职位空缺的14.1%,484个中文职位占所有职位空缺的15.6%。
这只是文献记载的空缺数量,反映了北京中央文官中各民族官员的分布情况,以及统治者下官的民族倾向。直观上反映出满洲空缺的数量占据了全部。约70%的官职位于北京的中央民政办公室,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2)吸收汉族学者充实官僚队伍
汉人作为清朝的一大群官员,将汉人招纳进清廷,对于稳定政权、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清朝初期,满洲官员擅长骑射。——不过,满人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性情淳朴。官员之间形成鲜明对比。清朝统治者迫切需要提高满族官员的文化底蕴,汉族官员在此时凸显了他们的重要作用。
清朝统治者非常重视满洲官员的文化修养,因此下令“满洲官员子弟愿读清汉书,汉官子孙愿读清汉书”。书都送国子监。
”国子监、同政侍司等清代中央文官衙门设立了大量的汉人官职,充分迎合了汉人进清宫廷的需要。
清朝统治者进一步拓宽了汉族士人获得官职的渠道。进海关之前,汉人官员寥寥无几。(1661)十月,开举进士,选拔一大批优秀的汉人进士,增加官僚队伍,使汉人不足遍及京中文官,笼络了汉人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种族壁垒的构建和缓解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北京中央文官局满汉官职的设立,对于清代整个官僚体制的建设和官缺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满汉官员混杂影响行政效率
入关后,随着中办制的进一步发展,北京中办引入了满汉同时设职的制度,不同民族的官员被分配到同一个空缺,造成官员臃肿系统和复杂的官方安排。因此,它有一定的缺点。
中央缺乏满汉官员的缺点是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比如日常生活中记录衙门的官职,天子每天听政都要到衙门准备圣旨。据系里和满校说,每次他们比拼好坏,我们都能看出他们的疏漏和错误。”“他的日常笔记和笔记很难相信”。
汉臣若遵旨,则此案早了结。”
又如《尚书》录入。顺治七年(1650年),任刑部吏部两全尚书。由官员重启政务,必然导致行政程序复杂、效率低下。另一个缺点是满汉官员相互避让。康熙十八年(1679年),皇帝下旨:“今朝各部朝政,皆为办事。汉官大小,事事归咎于满官。人。至于上任,莫等到事怪罪满官,只愿早归宴玩,不尽力执行国家公务。”史书记载,满汉官员多避重臣,汉官常“以阿福满官为工”,堂官“以偏任为官”。
统治者采取措施解决满汉官员相互避讳的问题:“满汉官员不能相互避讳。官避诸官,伺候耽误者免职。”
惩罚措施表明,统治者经常将满汉官员的混淆归咎于汉人官员,而当汉人官员混淆满汉官员时,他们会直接被罢免,这足以反映统治者。清朝。成见之深,是维护满族官员权益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四)满汉官员相互制约,确保皇权稳定
“一国之吏置,亦由满、汉所控,诸侯维之。”满汉官员不在,有利于分散满汉官员的权力,使他们能够相互制约,从而避免一官上位,威胁皇权统治。
六节为满汉二臣四仆:“凡议议之,必议之。”有事,满汉官员共同商议,才得同意配合。
都察署总督鼓办鼓官“每接到告状,便与六司满汉掌玺官及六道人开会,驳斥质问。..遂命其与掌印官商议满汉基本修行。鼓官接到告状。与克道满、汉掌印官交谈,以免偏颇。
当“满人和汉人经常在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时,统治者还指出,“每个汉人官员都说满人偏执,如果汉人官员愿意诚实和有理有据地争论,没有理由不哈满汉官断定偏执,汉官必闻。
并设满汉官员空缺,将衙门的最高行政权力集中在满汉官员手中,避免了满汉官员的垄断,让满汉官员共同议事,从而对满汉官员起到了牵制作用。相互监督,对干纲帝独揽和稳固皇权十分重要。统治有积极的意义。
诚然,清朝实际的政治权力核心仍然是满族官员,但满汉官员的个案在政治生活中相互牵制,虽然对政治生态影响不大。整个清朝,他们的作用都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