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康熙王朝的名臣张廷玉

康熙王朝的名臣张廷玉

张廷玉一辈子做官很成功,一辈子兢兢业业,为人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是历史上为数不多能够为官长达数十年,历经数朝还能全身而退的官员。

但是张廷玉的「退休」之路也并不是这么顺利。

乾隆十三年正月,按照宫中的惯例,乾隆宴请大臣,吃完饭后,乾隆和张廷玉聊了会儿天。七十七岁的张廷玉看皇帝情绪不错,就提出了退休请求。他说自己「年近八旬,请得荣归故里。」(《张廷玉年谱》)我啊,已经快八十岁了,可不可以荣归故里了呢?

说这句话前啊,张廷玉是很有信心,认为乾隆应该会顺利批准他的请求。一个是他给他们祖孙三代服务了这么多年,尽心尽力,应该让他歇歇了。另一个,乾隆现已经不用他上早朝,所以他认为,乾隆不太需要他这个人了,应该会很高兴地放他回家。

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乾隆没批准。

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乾隆不太喜欢张廷玉,但也并不是完全不需要他这个人。在乾隆看来,张廷玉虽然年纪大了,但是毕竟经验丰富,留在朝中,给自己当当顾问,还是可以发挥余热的。万一有什么突发事件,乾隆以前没遇到过的,张廷玉还能给出出主意。

所以乾隆回答说:「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就是说,你死后要配享太庙,和皇帝做伴,你看那些配享之臣,很多都是为国家贡献出生命的,你也应该死而后已,能干到哪一天算哪一天,要为国家贡献出全部力量啊。

一心想要急流勇退的张廷玉,马上回答,说配享的大臣,不见得都得干到死,你比如明太祖就允许刘基回了老家。

张廷玉没想到,他的这句话一出口,乾隆的脸色马上就变了,一下子冷若冰霜。原来他引用的刘基这个典故,触动了乾隆的一根敏感神经。

我们知道,刘基是明初开国功臣,然而后来,朱元璋过河拆桥,建国后就不再重用他了,让他退休,后来又偷偷派人下毒,把他毒死了。那么张廷玉提到刘基,让乾隆敏感了,乾隆认为,这是前两年被他不让张廷玉上早朝,张廷玉心怀不满,用这个典故讽刺自己对功臣不够意思。所以你才要退休,是吧?

因此乾隆很生气,马上引经据典,拿大道理压人。他说:

为人臣者,当法始终如一之荩臣。如诸葛亮,尽忠一生,此乃人臣之表率。人臣不可存图逸之心。

荩臣就是忠臣,就是说,你做大臣,应该学习忠臣。你要学,就得学诸葛亮啊。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给皇帝一直干到死。你要提前退休,这说明你贪图安逸,不是荩臣,对我们爱新觉罗家族你不够忠诚。

张廷玉一听这话,不敢再接话茬儿了,因为皇帝这个话说得很重。同时又感觉有些委屈,我给你们家干了这么多年,这么辛辛苦苦,没想到却落了个不够忠诚的评语!于是「免冠叩首」,「呜咽不能自胜。」七十多岁的白胡子老头,跪在皇帝面前痛哭流涕。

乾隆看他这个样子,也不忍心再说什么了。招呼小太监:「把张先生扶出去休息吧。」

那么,乾隆皇帝不让张廷玉退休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说张廷玉不是忠臣,不够忠诚呢?

因为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对「臣节」要求最严的皇帝。什么叫臣节?就是人臣应该恪守的节操。

中国的传统社会人际关系,很多都是单向的,不平衡的。在君臣和父子关系中,君和父只讲权利,不讲义务。而臣和子只讲义务,不讲权利。在乾隆看来,乾隆朝的大臣,不管皇帝对你怎么样,重用还是不重用,你每个人都要时刻准备着为皇帝贡献出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这才是臣子的本份。

乾隆四十九年,甘肃发生了一次起义,起义军攻陷通渭县城,通渭县知县王楼既不能守住县城,又不能在城破之后自杀殉城,而是躲入仓房,留得了一条性命。然而他虽躲过了起义军这一关,却躲不过皇帝这一关。乾隆对不守臣节者从来都是恨之入骨,所以事后特别命人把这个王楼从甘肃千里迢迢押到避暑山庄,亲自追究他的「不守臣节」之罪。乾隆在御座前设下刑具,对王楼亲自施以酷刑,《清高宗实录》说,「亲行廷鞠,加以杖夹,令其羞辱」,乾隆命人给他上了夹棍,打了板子,亲眼看着他在自己面前痛得死去活来,然后才把他杀掉。

所以乾隆认为,大臣必须全心全力给皇帝办事,不能有一点私心,不允许大臣们在忠诚度上打一点折扣。

申请退休却受到乾隆严厉批评,被指责为不忠诚,张廷玉当然心惊胆战,只好打点精神,继续到朝中点卯。不久之后,孝贤皇后病逝,张廷玉被「罚俸一年」,这个事,更是使张廷玉吓破了胆。他步入仕途四十七年没犯过任何错误的光辉纪录,就这样被打破了,乾隆十三年之后,乾隆皇帝性情大变,接下来,他是不是还会受到更大的打击呢?因此张廷玉日夜提心吊胆,精神总是高度紧张,老得就更快了。到了乾隆十四年,七十八岁的张廷玉牙齿都掉得差不多了,面上到处都是老年斑,腿脚越来越不好使,要是没有人搀着,已经没办法长距离走路了。

张廷玉的身体变化,乾隆当然看在眼里。他发现乾隆十三年到乾隆十四年这一年,张廷玉老得太快了,思维明显不如以前清楚,说话有时也颠三倒四了。乾隆心中也不免感叹岁月无情。乾隆十四年十一月,有一次他召见张廷玉,聊天的时候,关心了一下张廷玉的身体,说,最近身体怎么样,我看你老得挺快啊?张廷玉赶紧抓住这个机会,详细把自己身上的几种老年病说了说,说皇上啊,我实在是干不动了。

这一次,乾隆动了恻隐之心。这个张廷玉,固然为人有取巧的一面,但是四十多年如一日为爱新觉罗家族工作,也确实不容易。不如放他回老家去享几年清福吧。所以乾隆发布谕旨:说张廷玉这一年老得太快了,因此,特批同意他退休。

张廷玉大喜过望,唉呀,看来能平安降落了,自己这辈子总算功德圆满,能得个善终了。

截止到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张廷玉的一生确实还算是很完美,享受过荣华富贵,能及时平安降落,死后又能配享太庙,名垂千古。这是所有做大臣都追求的最高境界啊!

可惜,人的命运往往难于捉摸,就在一切本来都安排得很好的时候,又节外生枝了。

这次节外生枝,可以说是张廷玉年老糊涂,自己犯的错。

我们说过,乾隆十年,鄂尔泰死了,那么在那之后呢,鄂党一位重要人物,大学士史贻直,就接过鄂尔泰的班,经常和张廷玉做对。上一次张廷玉请求退休,乾隆不是批评他不够忠诚吗?打那之后呢,史贻直就经常乾隆面前进谗言,说张廷玉这个人确实不够忠诚,又没有什么丰功伟绩,没有资格配享太庙。

所以申请退休成功之后,张廷玉心中虽然一块大石头落了地,但是另一块石头却悬起来了:史贻直又一直鼓动皇帝取消自己的配享资格。如果自己回老家之后,史贻直在皇帝面前再进谗言,乾隆耳朵根子一软,真的取消了自己的配享资格,那可怎么办呢。一想到这,张廷玉又睡不着觉了。

在家中捉摸了几天,张廷玉终于下了决心,决定豁出老脸,再进宫一次,面见乾隆,请求乾隆做出一个保证,保证他不会推翻雍正的遗嘱,让自己在死后,还会配享太庙。

我们说,张廷玉这个举动是非常不恰当的,因为你大臣怎么能随便找皇帝给你写保证书呢?在此以前,这样的举动以谦退闻名张廷玉绝对是做不出来的,现在他年近八十,确实是有点人老糊涂了。乾隆十四年十一月中旬,张廷玉冒着深冬的严寒,颤颤巍巍地再一次进了紫禁城,跪倒在乾隆面前,说明了自己的这个忧虑,说我这辈子啊,挺满足,就是一样,不放心身后的事,因此「免冠呜咽,请一辞以为券(quàn)。」(《清高宗实录》)跪在地上哭着磕头,请皇帝你明确表个态,发个文件。

这个事让乾隆十分意外,也十分不高兴。自己从来没有说过不准张廷玉配享,张廷玉却提出了这样过格的要求,这明摆着是信不过自己这个主子啊。不过张廷玉毕竟早年做过他乾隆的老师,后来又是顾命老臣,如今哭哭啼啼,跪在自己面前,他不好意思撕破面皮,更何况自己已经答应让张廷玉退休,那么干脆就送佛送到西,让他高高兴兴走吧。这样也能创造一段与三朝元老有始有终的历史佳话。

所以乾隆就同意,专门发布一道保证张廷玉以后会配享的诏书。但是张廷玉出宫之后,乾隆一个人,坐在那。越想这个事,心里越不是滋味,所以他写一首意味深长的诗,派人送给张廷玉。诗的内容是什么呢?

造膝陈情乞一辞,动予矜恻动予悲,先皇遗诏惟钦此,去国余思或过之。可例青田原侑(yòu)庙,漫愁郑国竟摧碑,吾非尧舜谁皋契?汗简评论且听伊。(《御制诗全集》)

这首诗啊,很有捉摸头。前四句很好理解,你到我面前,跪地陈情,请我给你一个保证。这一举动,令我不免起了恻隐之心。先皇的遗诏,我当然会遵守,你原本不必担心。那么「可例青田原侑庙」,什么意思呢?青田,是指刘基,刘基是浙江青田人。我们前面说过,刘基得到了配享资格,同时又曾经退休,所以乾隆说,有刘伯温的先例,我就同意你退休回家。「漫愁郑国竟摧碑」,这个典故可就有点不祥了,郑国是指唐代的名臣魏征,魏征被封为郑国公,生前很荣耀,但是死后,唐太宗翻旧账,认为魏征犯了很多错误,下令把他坟前的碑给砸了。最后两句「吾非尧舜谁皋契?汗简评论且听伊。」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尧舜是有名的圣君,皋契是当时有名的贤臣。这句话直译是,我算不上尧舜之君,我也不知道,谁可以配得上称为皋契那样的贤臣?将来历史怎么评价我们君臣呢,随它的便吧!那背后的意思,是你原本没有皋契那样大的功劳,父皇让你配享,现在看,你也许不够格。这两句诗里有很大的情绪,这谁都看得出来。

张廷玉兴奋之下,看到皇帝的这首诗,也没太影响心情。在他看来,乾隆既然保证了自己会配享,其他一切都无所谓了,你爱怎么说怎么说吧。于是,他心中的石块全部落了地,他终于安稳的睡了过去。回到家,我坐在床上睡着了。按理说,乾隆帝其实是破例示好。普通皇帝不可能同意给大臣写保证书。所以,按照朝廷惯例,他应该在次日清晨进宫亲自谢恩。可他年近八十,昨日入宫后,便已疲惫不堪,不想,第二天一早,便吩咐儿子张若尘,代他进宫谢恩。.

张婷玉没想到,这一点小疏忽,酿成大祸。

我们说张廷玉一生都跟在皇上身边,从不失礼。所以,乾隆其实还以为张廷玉一大早肯定会来谢恩,所以乾隆起床后就在那里等着。不由自主的,跑到宫中的正是张廷玉的儿子。对张廷玉怀恨已久的乾隆,心中顿时燃起了怒火。

乾隆认为张廷玉并没有亲自前来,这就证明了他的猜测,也就是说张廷玉对他这个乾隆皇帝并没有真正的感情。他为乾隆服务只是为了获得特权。当所有的要求都一一满足后,他觉得皇上是个陌生人,连最后一面都不想见。乾隆给他写了这么一首深沉的诗,他却没有回信。他显然以为我无论如何都要回老家了,不用再和皇上说话了。

长期以来,乾隆一直在寻找张廷玉的错误,想要为他洗清罪名。但是张婷玉太聪明了,没有找到他。这一次他终于找到了发泄怒火的理由。乾隆当即命兵部大臣写圣旨,命张廷玉“问个清楚”,说明不亲自谢会怎么想!

那天写命令的军航大臣是谁?正是张廷玉的弟子王玉东。王玉东知道乾隆皇帝这次是生气了,可不是小事。他怕张廷玉倒霉,赶紧派了一个小伙子去张府送信,好让张廷玉做好准备。

这次活动意外地结束了。张廷玉不知道是糊涂还是害怕,他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一大早,天还没亮,他就跑到皇宫和乾隆身边,勉强支撑着自己。当着你的面,去磕头认罪。这是一个愚蠢的举动。为什么既然乾隆帝命他查出徽宗的旨意,不如次日一早就送到张家。也就是张婷玉在送单回家之前就知道了。这分明是在告诉皇上,有人把消息传给了张廷玉。

军政大臣中,也有人敢泄露朝廷机密。乾隆认为这是明显的任人唯亲之举。和朋友斗了十几年,没想到居然有人敢在我眼皮子底下动手。乾隆打击张廷玉,出发点就是要打击朋党,不过以前他一直没抓住真凭实据。现在,就是这个关键时刻,真凭实据自己送上门来了,乾隆不会再放过机会了。如果说,在此之前,乾隆对于怎么处理张廷玉还没有做出最后决定的话,那么,这一事实,却让乾隆决心必须把张廷玉彻底搞垮,搞臭,把张廷玉一党彻底打散。因此乾隆当面把张廷玉痛骂了一顿,赶出宫中,又花了一整天时间,亲自写了一篇上谕,公布天下。上谕中说:

今日黎明,张廷玉即来内廷,此必军机处泄露消息之故。朕为天下主,而今在廷大臣因师生而成门户,在朝则倚恃眷注,事事要被恩典,及去位而又有得意门生留星替月,此可姑容乎?(《清高宗实录》)

就是说张廷玉头一天不能亲来谢恩,第二天却早早跑来,这肯定是军机处中有人泄露消息的原因。汪由敦当初是张廷玉举荐的,汪由敦因此和张廷玉相通消息,这明显是结党营私的行为。张廷玉临退休前,索要了所有好处,然后举荐汪由敦这样的人当大学士,这是要在皇帝身边安插亲信,「留星替月」,实在是太阴险了。因此乾隆宣布,「著削去伯爵」,削去张廷玉的伯爵爵位,以示惩罚。汪由敦呢,也被革去了大学士之职。

既然撕破了脸皮,乾隆索性就把十几年来对张廷玉忍住没说的话都说了出来,他直截了当地指出,张廷玉实在不应当配享太庙:

试思太庙配享,皆佐命元勋,张廷玉有何功绩与之比肩乎?(《清高宗实录》)配享太庙的,都是做出特别巨大贡献的人,你张廷玉,有这个资格吗?

说完这句话,乾隆又把历代配享之臣列了个名单,送给张廷玉阅读,并让他明白回奏,你比得上这些人吗,配得上配享之荣吗?

乾隆这一问,七十八岁的老臣张廷玉还能怎么回答?他只好回奏说:

臣老耄神昏,不自度量,于太庙配享大典,妄行陈奏。敢恳明示廷臣,罢臣配享,并治臣罪。(《清高宗实录》)

就是说,我年老糊涂,犯了大错,现在我请求皇帝罢去我的配享资格,并且治我的罪。

乾隆说,好,这可是你自己说的。于是明令取消了张廷玉的配享资格,把他赶回了老家。张廷玉为了这个「配享」啊,奋斗了一辈子,没想到最后,还是栽在了这个上面。他费尽苦心要平安收场,没想到,最终却丢了伯爵和配享两项荣誉,一生的脸面,付之东流。

处理了张廷玉之后,乾隆终于出了一口气,他如此羞辱张廷玉,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张廷玉已经彻底失宠了,以后谁也别再想攀附他了。果然,满朝大臣都吓得噤若寒蝉,张廷玉出京的时候,居然没有一个人敢给他送行。可见乾隆打击朋党,确实是起了作用了。

乾隆十五年春天,张廷玉灰头土脸地回到老家。从想退休的那一天开始,张廷玉就无数次地设想自己「衣锦还乡」那一时刻的风光场面,在他想像中,他这样的重要人物回到老家,那一定是轰动性场面。没想到,实际情况却是非常尴尬。地方大员们为了避嫌,没有一个人出面迎接,只有一位侄子,带着几个家人,抬着一顶小轿,把他接进了祖上的老屋。

张廷玉感觉特别羞愧,回到老家后就闭门在家,很少见客。在家里整整休息了一个月,才有心情拄着拐杖,外出散散步。好在故乡的山水风光,是对老年人最好的安慰。几个月过去后,张廷玉把心理渐渐调整过来了,心情也慢慢开朗了点。

然而,噩运却并不甘心到此为止。就在张廷玉心情好转些之后,朝廷中又出了一件事:他的儿女亲家,四川学政朱荃,犯了贪污罪,被乾隆抓起来了。

这件事发生得真不是时候。一抓起朱荃,乾隆就想到了张廷玉。因为朱荃最初被提拔起来,就是因为张廷玉的举荐,何况后来张廷玉又和他做了亲家。朱荃成了贪污犯,张廷玉显然当然举荐有错误。乾隆一生气,决定,收回以往三代皇帝对张廷玉的一切赏赐物品,以示对张廷玉的惩罚。

根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十五年七月,乾隆派出了一个自己特别信任的人,内务府大臣德保,去执行这个任务。德保出门之前,乾隆特意把他召进宫内,在他耳朵边秘密嘱付了几句话。

那么这一年八月,钦差大臣德保来到了张廷玉家。张廷玉率领全家,跪在门口迎接。他早早就尊旨,把康熙以来,三朝皇帝赏赐给他的一切东西,包括字画、珠宝、以及衣服器物什么的收拾到一起,打包准备交给德保。谁也没想到,德保身边不但带了十多名随从,还从知府那里,借来了二百名士兵。德保说,你这些东西全不全哪?他要检查一下,有没有遗漏的赏赐物品。这二百士兵显然都有充分准备,进了张家,不由分说,开箱砸锁,挖地三尺,居然抄了张廷玉的家。张廷玉一家人目瞪口呆,只能眼睁睁在旁边看着。

好在张廷玉的清廉并非虚言。抄了半天家,也没抄出什么财产。事实证明,张廷玉是个清官。不过,德保却带走了抄家过程中翻出来的所有带文字的东西:什么书籍、文章、信件,乃至张廷玉写的便条,都带回了北京。

原来,德保出京之前,乾隆在他耳朵边嘱咐的,是到了张家,一定要借查找皇帝赏赐字画之名,严格检查张廷玉的私人文件及藏书,看看其中有没有对乾隆的不满之词,看看这个老家伙是不是敢私底下骂我。

把这些文件带回北京,细细审查了半个月,德保一无所获,他对这位张阁老不禁佩服得五体投地。张廷玉是一个文臣,进士出身,文人嘛,谁也保不住心情不好的时候,会用文字发泄一下,也保不住会在书信日记中,品评品评当朝人物,说几句牢骚话。特别是那些当过大官的,回老家之后,都爱写写回忆录什么的,记录点高层政治的秘密。但是张廷玉却没有这样做。在他的数百封私人书信中,没有一字涉及政治。张廷玉回家后确实编了一本年谱,也就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张廷玉年谱》,不过,这本年谱中,他只是详细记载了三朝皇帝对他的「恩遇」、「赏赐」,虽然细到哪一天皇帝赏了他几块萨其马,给他一个小荷包,却没有一字,涉及对朝政的品评。德保虽然素知张廷玉以谨慎闻名,不过他没有想到,会谨慎到这样的程度,简直都成了精了。正是这样的谨慎,让张廷玉逃过了一死。要知道,这次抄家,如果稍有把柄,张廷玉就必然要身首异处。

对三朝老臣,由收缴赏赐之物变成了抄家,这一举动引得朝廷上下一片惊疑之声。毫无收获的乾隆皇帝也觉得这事做得没有什么意思,后来不得不下了道谕旨,说是德保弄错了皇帝的旨意,他并没有命人抄家。不过,大家谁都心知肚明,抄家是何等的大事,德保不弄清楚情况,怎么敢贸然抄一个三朝元老的家?就算德保是真的糊涂弄错了,乾隆后来为什么没处分德保,反而还升他的官呢?事情明摆着,就是皇帝想致张廷玉于死地。

虽然逃过了一死,但经过一次抄家,张廷玉的名誉却彻底扫地了,在政治上已经死亡。经过这场问罪,张党完全被击垮了。门生故吏都最终确认,张廷玉在政治上,绝对没有翻身的机会了,因此如树倒猢狲散,各寻出路,从那之后,再也没有人敢登张廷玉的门,张党终于不复存在了。乾隆打击朋党,终于以全胜结局。这一事件,奠定了乾隆中期以后,再也没有朋党活动。我们观察中国历史,汉唐宋明,这些著名大王朝,朋党之争都非常激烈,但是清代乾隆中期之后,朋党却彻底销声匿迹了,直到嘉庆道光两朝,也没有显著的朋党活动。可以说,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治理朋党问题最成功的皇帝。

修炼了一辈子臣术,最后还是一败涂地。经过这场打击,张廷玉彻底灰心丧魄。他每天傻呆呆地坐在家里,一整天不句话也不说。乾隆二十年,回到家中苟活了五年之后,张廷玉终于死了。

消息传来,乾隆也感到一丝悲痛。毕竟他们君臣相处了十四年,回想起张廷玉一生的所作所为,他感觉自己对张廷玉确实苛刻了点。毕竟,张廷玉为大清辛辛苦苦工作了近五十年。于是乾隆皇帝又做出眷念老臣的姿态,宣布宽恕张廷玉的一切过失,仍然命他可以配享太庙。让他和雍正做伴去了。只是不知道张廷玉死后还能否知道这一切。

那么到了乾隆四十四年,乾隆曾写了一篇文章,回忆自己驾下曾经工作过的五位大学士。其中关于张廷玉,乾隆写了这样一段话:

张廷玉虽有过,余仍不加重谴,仍准以大学士衔休致,及其既卒,仍令配享太庙。余于廷玉曲示保全,使彼泉下有知,当如何衔感乎?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张廷玉虽然犯了错误,我仍然没有严惩他,仍然让他退休了。及至他去世之后,我仍然允许他配享了太庙。我对张廷玉是如此的优容,如此地好,如果他地下有知,是不是得感激得在地下还要再死一回啊?

“配享太庙”是指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这是无上的荣耀。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由于太庙是皇帝一家直系的专门祭祀场所,所以一般只有皇帝的先辈可享此殊荣。一般的皇亲还不行,必须是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还有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经皇帝允许也可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这些臣子死后将是以郡王之礼厚葬。

清朝唯一一位死后配享太庙的汉臣是张廷玉。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世家,父亲张英为康熙朝早期的大学士,曾官拜相位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受到父亲的影响,自小张廷玉就发奋读书,最后不凭父亲的关系而以真本事考中了进士,并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张廷玉在康熙晚年开始被重用,康熙晚年饱受九子夺嫡的困扰,不少朝臣因为牵涉其中而遭到贬黜或者降级,但是张廷玉自知此事的利害,所以能够很好的处理这层关系而避免了牵连。

康熙去世后,雍正开始重用张廷玉,一来是为了拉拢有用之人,二是依靠张廷玉的威望和学问,快速建立起自己的核心集团,雍正朝的张廷玉在官场上进入到了一个快车道,仅仅五六年间就升任为了大学士。雍正非常倚重张廷玉,几乎是每件拿不准的事都要来咨询张廷玉再做决定,而雍正后来创制军机处基本也都是由张廷玉所筹划的,张廷玉不仅典掌军机,又兼理吏部、户部要职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病危,将张廷玉提为顾命大臣,并留下遗诏,

等张廷玉百年之后要配享于太庙之上。可官场之上,言多必失,文过必祸,年迈的张廷玉也开始糊涂起来。当乾隆准许他退休时,他特意上了一个奏折。在奏折中张廷玉念叨:“恐身后不得蒙荣,外间亦有此议论”。张廷玉请乾隆做出承诺,将会遵循雍正的遗命,让自己配享太庙。唯恐乾隆空口无凭,张廷玉甚至“免冠叩首,请上一辞以为券”。

乾隆看了这个奏折勃然大怒,皇帝赏给臣子的荣耀,能不能兑现这是皇帝的事,从来没有哪个臣子敢要求皇帝以书面文本做出承诺,乾隆认为这是对君权的要挟,这是对皇帝的大不敬。

但乾隆还是忍住了这口怒气,如果他发作,正好坐实了外界流传自己不肯让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议论。而不让张廷玉配享太庙,却是对先皇雍正的忤逆,这又将会激起无数风波。乾隆咽下了这口怒气,他颁布了上谕,保证会让张廷玉配享太庙,又赐诗给张廷玉,云“先皇遗诏惟钦此,去国余恩或过之”,让他安心。乾隆给足了张廷玉面子,但张廷玉终究是老糊涂了。在皇帝做出了这么多让步与许诺之后,他竟然没有亲自到宫门口去谢恩,只是让儿子代自己前去谢恩。

得知张廷玉没有亲自来谢恩之后,乾隆勃然大怒,“张廷玉之罪,不在于不亲自谢恩,而在于请朕承诺。之所以让朕承诺,乃是不信朕。”“朕待群臣,事事推心置腹,而伊转不能信,忍为要挟之求。观其如此居心,岂有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耶!”

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是以雍正遗诏的形式公布天下。且在某种程度上,张廷玉已成为汉臣与满臣和睦相处的象征,削去他配享太庙的资格会让汉人大臣寒心。故而在惩治张廷玉时,乾隆不得不有所顾忌。在夺去张廷玉爵位之后,准许他以大学士身份退休,死后仍准配享太庙。自从政以来,张廷玉从未受过如此打击,在京中已如惊弓之鸟,只想早日返乡养老。

乾隆十五年,乾隆的长子永璜去世,初祭完之后张廷玉就急着申请返乡。对一个高龄老翁来说,早日返乡,安度晚年,并无可非议之处。张廷玉急匆匆地申请回乡养老。沉浸在丧子之痛中的乾隆突然爆发,大骂张廷玉:“张廷玉曾给我当过讲师,还当过定亲王的太傅,他如此冷漠,有心吗?”?”然后说张廷玉一文不值,“你做官这么多年,一点建树都没有,就是个古董摆设。”张廷玉享受太庙的资格又被提起了。这次乾隆搬出他的父亲雍正替他说话:如果皇考还在世,看到你今天的行为,张廷玉一定会收回他的性命。你张廷玉不仅得罪了我,还得罪了皇上考在天的精神!

随后,张廷玉享受太庙的资格被取消。

回国六年后,张廷玉于乾隆二十年(公元1775年)逝世。张廷玉去世后,乾隆意识到自己对张廷玉太过分了,再次批准张廷玉分享太庙。但乾隆不肯认错,辩解道:“让他享太庙,这是雍正始皇的旨意,我不忍违抗。”临终前,张廷玉并不知道自己还能重新配得上太庙。悲伤地去世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因为,乾隆,张廷玉,刘基,皇帝,康熙,名臣,王朝,忠臣,王楼,故事传记,乾隆,张廷玉,太庙,皇帝,德保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乾隆,张廷玉,刘基,皇帝,康熙,名臣,王朝,忠臣,王楼,故事传记,乾隆,张廷玉,太庙,皇帝,德保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乾隆,张廷玉,刘基,皇帝,康熙,名臣,王朝,忠臣,王楼,故事传记,乾隆,张廷玉,太庙,皇帝,德保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