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一战,大清国最后的遮羞布被小鬼子无情地撕扯掉了。以往被洋鬼子欺负也就算了,现在连小鬼子也骑在咱大清国的头上拉屎拉尿了,强烈的耻辱感刺激着大清国,尤其是年轻的光绪皇帝。平心而论,任何统治者尤其是最高统治者都不希望自己的江山没落,即便是叶赫拉拉.慈禧老佛爷也不会觉得江山亡了是好事情,像南北朝时代那些奇葩皇帝也是精品。
年轻的光绪皇帝,开始思索振兴帝国的方法,恰在此时,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全国1000多名举子,听到台湾被割让的消息后,恼怒了。他们齐集在宫门前,要求拒绝割让台湾,并实行改革,中兴大清国。这其中就有那位撼动天下的康有为(康南海)先生,如今坊间对南海先生多诘难之意,实事求是地讲南海先生在私生活方面确实不检点,但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南海先生对大清国还是忠心耿耿的,即使大清国灭亡了,南海先生依然奔走在复兴大清国的道路上,虽然不合时宜,倒也不失为纯臣,颇有古君子之遗风。
趁着这次上书,康南海把自己的两本政治方略呈现给光绪,光绪看过之后,真有种醍醐灌顶之效果。马上召见康南海,准备效法当年之秦孝公,以国事相托于康南海。
年轻的光绪皇帝以康南海的方略开始改革,短短103天,发出了上百道文件指示,改革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农工商贸......看似各个领域都涵盖了,但是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循序渐进。大清国就像是一个身患重病体力严重透支的病人,治疗这样的病人,千万急不得,一急就容易出问题。此次改革有一项政策就是要命的猛药,那就是废除科举,要知道科举制度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没有替代制度出台的情况下贸然废除,那可是要出大问题的。试想一下,那些辛辛苦苦靠科举考上来当官的人,突然就被开除了,换作是你,你会咋想?还有那些读了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书的读书人,突然就宣布废除科举了。打个比方就相当于你从幼儿园读到高三甚至还补了习,突然宣布高考废除了,你之前学的东西全部不考了,这不出事情才怪。
被砸了饭碗的官员们心里自然不是滋味,但这是皇帝陛下的旨意,谁也不敢公然反对。不能公然反对那就搞小动作呗,他们盯上了颐和园的慈禧太后。天天跑到颐和园去,时间一长光绪和慈禧的矛盾自然就被无限放大了。慈禧的态度也转变了,从一开始支持改革到质疑改革再到反对改革。慈禧一旦反对,那这事情就推行不下去了。
其实这个时候光绪放缓改革脚步,减少打击面,事情还有所转圜。可惜康南海急了,干脆以光绪的名义召袁世凯进京围攻颐和园,袁世凯又不是愣头青,岂会行此冒险之举。当时袁世凯所部不过7000人,而北京丰台大营、西山大营2支驻军,有十几万人,都控制住效忠于慈禧的荣禄手中,真不知道康南海哪来的胆子。兵变还未发生就被慈禧平定了,103天的新政戛然而止,刚刚亲政的光绪又重新被剥夺实权,帝国再一次回到了老路。
当时的人来看,这只不过是一次小小的波折,但仔细一分析,细思恐极。这或许是大清国最后一次自我恢复的机会。政变过后,光绪和慈禧彻底闹翻了,直到公元1908年慈禧在死前的一天也要强行把光绪带走,让3岁的孩童(溥仪)继位。也是在这一年,帝国实际上已经死亡。之后的三年只不过是一辆汽车刹车停止后的惯性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