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不是没有能人巧思,康熙朝的戴梓就是一位不世出的武器制造专家,他制造出了连发火铳,可以连击28发颗铅弹,算是颇具机关枪的雏形了。
可惜清朝统治者并不注重先进武器的研发,这样的人才,最终却被贬职流放。
就像满清十二帝,虽然喊着勤政仁政,做得也像那么一回事,但无视外界大势关起门来做缩头乌龟,再像明君,也是昏君。
鸦片战争后割地赔银,英法联军攻陷京师,大清的脸面被连续摁在地上摩擦一番后,在李鸿章等人的劝谏下,大清开始了洋务运动,揭开了同治中兴的崭新一页。
从李鸿章开始,重臣直男们开始引进西洋技术,并“洋为中用”,建造西式工厂,仿制各类西方军工产品,马克沁机枪的引进和吸收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1882年,美国人马克沁赴英国考察,当他看到了士兵的肩膀经常被步枪的后坐力冲撞的青一块紫一块,便琢磨着利用这种后坐力实现子弹连发功能,1884年,基于这种理论的马克沁机枪诞生了,它是世界上第一种以火药为动力的自动武器,它在后世的战争中被称为“死神镰刀”,无数士兵死在这把镰刀的无情收割之下。
马克沁机枪发明后不久,英国举办了武器展览会,马克沁机枪也进入国际视野,李鸿章也代表大清朝参加了这次武器展览会,并现场观看了马克沁机枪的实际效果。
不过一分钟的时间,一棵如成人般粗壮的大树被枪弹拦腰打断,面对这种恐怖火力,李鸿章也震惊了。
那怎么着,李中堂,你倒是买啊,还是不买?
李鸿章:买,买,买,买不起!
李鸿章打听过该款机枪的射速后,大摇其头,东西的确是好东西,然而的确是买不起啊。每分钟射速600发子弹,一两银子是十发子弹,一分钟,60两白花花的银子就蒸发了,这是清朝财政所不能承受之重啊。
假如你要是真的相信这个观点,那才是被李鸿章骗了,李中堂的心思是老外能琢磨明白的么?
首先,你这款东西威力惊人不假,但刚刚试制完成,没有大规模批量生产,效能稳定不稳定?也没有经历战场检验?大清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钱咱有,但咱不是凯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其次,上来就表达购买意向,价格岂不是被你们牵着鼻子?不能砍价的事情李中堂不干!
然后,李鸿章此次出访,任务是为了采购北洋水师的军备,预算有限是一方面,这款产品并没有表现出适合海军舰艇的性能。
最终,李鸿章“不情愿地”买了一挺,回家看看。
回国之后,李鸿章马上就把这一挺马克沁机枪交给了自办的军工厂,安排他们仿制出了30挺,投入检验之后,这款水冷式的“山寨”草创版机枪的缺点就暴露了出来,枪管较为笨重,帆布弹带受潮后可靠性变差,枪管温度过高可能炸膛,每隔一段时间放出的白汽成为敌人狙击目标等等。
1904年到1905年的日俄战争被称为第零次世界大战,双方投入了很多现代武器,沙俄装备的改良版的马克沁机枪整体表现要好于日本装备的哈齐开斯机枪。
经过不断引进新款马克沁机枪和国产仿制产品的反复改进,国产机枪得以优化完成,清军最终还是如李鸿章所愿装备了马克沁机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