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末年,清朝宫廷中开始真正出现了洋老师(汤若望虽然与顺治皇帝亦师亦友,但毕竟没有正式拜师),洋老师和儒家老师一样,同样受到皇室和皇子、帝后的敬重。
这一点可以从清末代皇帝溥仪的英文教师——英国人雷金纳德·约翰斯顿所写的《紫禁城的黄昏》一书中能清楚地得以了解。
庄士敦
作者的中国名字叫庄士敦,是苏格兰人,先后就读于爱丁堡大学、牛津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一直仰慕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对中国历史、古典文学造诣很深,精通释典和儒经。
大学毕业后,庄士敦便踏上了中国国土,一呆就是三十余年。
1919年3月,由李鸿章的儿子李经迈推荐,受聘为宣统皇帝的英文教师,极得皇帝溥仪的赏识,上谕赏他头品顶戴、毓庆宫行走、紫禁城内赏乘二人肩舆,月俸一千银元。
庄士敦侍从溥仪十余年,书中详细记述了自己的切身经历和耳闻目睹。
作者动情地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溥仪皇帝陛下,最诚挚地希望溥仪皇帝陛下及其在长城内外的人民,经过这个黄昏和长夜之后,正在迎来一个新的更为幸福的时代曙光。
庄士敦在《紫禁城的黄昏》中记述了清末宫廷中真实的学习情况。
庄士敦写道:在宫里,皇帝老师的地位,仅次于包括亲王在内的王公而优越于其他所有的人。
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很难理解古老的中国文化,比如皇帝在宫廷中的尊师重道,这位至尊学生极端遵从教师的那些原则,尤其是如果他的个人经历和观察仅限于对新中国的了解,而这个新中国却又对许多古老传统采取了藐视的态度,那么他就更加难以理解这些原则了。
美国传教士、清末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的丁韪良博士说:没有哪个国家的教师能比在这里更受尊敬。
丁韪良
不仅现实生活中的教师享有最崇高的礼遇,而且教师这一称号,在理论上也几乎成了偶像崇拜用语的对象。
对某些场合,教师与天、地、君、亲这些字联系在一起,被刻在碑铭中,作为五种受到尊敬的对象之一,被人们以隆重的仪式对之表示深深地崇敬。
庄士敦谈到,从《国语》中的一段名言来看,每一个人都要依赖那些应该受到他以同样的忠诚为之服务的人:
首先是父亲,他赋予后代生命;其次是教师,他指引学生如何生活;然后是君主,他供给人们良好的生活条件以维持社会秩序。庄士敦记述说:在中国,皇帝习惯坐在宝座上,背对北,面向南。因此,接近皇帝的人,必然是面向北方。这表现了君臣之间的差别。
庄士敦与溥仪
但是这种君臣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所以,当教师与皇帝谈话时,而这位皇帝又是他的学生,那就不要求这位教师按一般常规来做了。
有趣的是,这位御书房中的最后一位学生也在遵守着这个尊敬教师的老规矩。
学习的时候,皇帝坐在一张方桌的后面,坐北朝南,帝师则按规定坐在方桌的东面,坐东朝西。这就是我在毓庆宫教课期间,我和皇帝上课见面时的座次。
皇帝对他的每一位老师——即使是来自海外的“蛮夷”都是很尊敬的,这种尊敬的另一个标志便是当老师进入皇帝书房时,皇帝离座起立。
老师向前走至屋子,一鞠躬,然后,皇帝和老师便同时落座,各就各位。
庄士敦
如果在讲课过程中,老师为了取书架上的一本书或者因为别的什么事而离座的时候,皇帝也要离座起立,直到老师返回自己的座位的时候才能重新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