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蔡元培的第一任妻子刚刚过世,有人劝他再娶,他却提出了5条要求:不缠足,懂识字,接下来的3点却让人大跌眼镜。20年后,他又遵照这几条要求,迎娶了爱慕他已久,年轻自己22岁的女学生。
蔡元培先生和北大密不可分,如果您看过《觉醒时代》就会知道,在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等为代表,掀起的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北京大学功不可没,而蔡元培校长起到了主要作用。
可以说,是蔡元培为《新青年》根植了开花结果的土壤,也是他一次次保护了这朵幼苗,让它得以茁壮成长。是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让北大在新文化运动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事实上,蔡元培本人也是思想解放的实践者,这一点从他的婚姻就可以窥探一二。
蔡元培自小热爱读书,22岁便高中举人。而鲁迅后来也曾与周作人回乡参加乡试,名次却相当靠后,且未能中举。
事业取得初步成绩,蔡元培所面临的就是婚配问题。母亲为他定下了一桩婚事,这是蔡元培一生唯一一次“父母之命”的婚约。
对方是个文弱的小脚女子,叫王昭。性情温柔,勤俭持家,蔡母必然是看中了她的这个优点,所以一眼选中了这个儿媳。成婚之前,蔡元培甚至未曾见过王昭一面。
蔡元培不似鲁迅,他不仅接受了这个妻子,并且对其极其爱护。但是,蔡元培毕竟是有文化和修养的人,他与王昭之间共同话题不多。不仅如此,他们两个性格是天差地别。
完全不合拍的两个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对彼此都是折磨。所以,他们经常发生矛盾和争吵。
王昭的思想比较旧式,她对蔡元培的称呼是“老爷”,自称是“奴家”,这让蔡元培经常觉得妻子顽固不化。好在婚后的第5年,长子出生,两个人才算找到点一起过日子的感觉。
当时,蔡元培年轻,骨子里的大男子主义经常伤害了妻子。随着新思想不断传入国内,蔡元培也开始思索男女之间的平等关系。为此,他还特意撰写了《夫妻公约》,重新修复夫妻关系。
在丈夫的支持下,王昭放开了小脚,终于有了女性觉悟的思想。蔡元培曾满意地告诉友人:“伉俪之爱,视新婚有加焉。”
两个人吵了十年,闹了十年,好不容易互相谅解了,但是王昭却因病离世了。为此,蔡元培懊悔不已,为何没有早点明白夫妻相处之道,在于平等和包容。
一,不缠足;
二,懂识字;
三,男子不得娶妾;
四,丈夫先死,允许妻子改嫁;
五,感情不和,可以离婚。
这五条顿时阻拦了不少媒人的脚步,很多人退避三舍,直呼蔡元培是个怪人。可是,缘分要是来了,谁能挡得住呢?
蔡元培还没有见过黄仲玉,但是对她心生好感。而朋友反馈回来的信息更让他激动不已,黄仲玉读过书,是新女性,没有缠裹足,性格温和,精通书画。
就这样,两个志同道合的人结合到了一起。
1902年,蔡元培在杭州举行了一场中西合璧的婚礼。并且,以演说会的形式,代替了传统闹洞房,让这场婚礼在当时议论许久。
婚后,他们琴瑟和鸣,而蔡元培出国求学,思想越发得到解放,尤其对男女平等的概念有了进一步了解。这其中,黄仲玉功不可没。
1917年,蔡元培成了北大校长,他终日充满理想实践的朝气蓬勃,又忧心忡忡于思想改革的各种阻碍。
3年后,蔡元培去欧洲考察欧美大学的情况。就在这期间,黄仲玉却得了不治之症。当时,两个人都不曾想到,这次分别竟是诀别。
归国后的蔡元培悲痛不已,深情地写下了《祭亡妻黄仲玉》,他说:“死而有知,我与汝聚首之日不远矣”,这份深情令人动容。
蔡元培写道:“谨以最纯洁最诚恳之爱情与周峻君订婚。”
周峻也爱作画,为丈夫倾情创作了《蔡元培半身像》,蔡元培则题字:“唯卿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而后,夫妻相和,度过了近十载春秋。
1942年,蔡元培病逝于香港。那一天,距离周峻的生日还有2天。
蔡元培的一生是为教育事业而生,幸运的是,他遇到的每一任妻子都能全力支持他,并且懂得他。这就是成功男人背后,最功不可没的女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