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一直不被康熙看好。康熙曾评价他“喜怒无定”。在“九子夺嫡”中,胤禛韬光养晦。在争储的诸皇子中,他显得对储位最无欲望。
胤禵则在争储的过程中一直很高调。起先他支持声望最高的八阿哥胤禩,甚至为了胤禩不惜与康熙对立。后来由于他年青有为,文武皆备,得到了康熙的青睐。不仅在康熙晚年出巡时随驾左右,还在康熙五十七年准噶尔入侵西藏时,被康熙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率十万清军前往平叛。
胤禵这也是第一次率军出征。康熙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并让其他皇子与二等大员以上的人均在午门外相送。其声势浩大,如天子出征,十分威武。
胤禵前脚走,康熙后脚又下圣谕给在青海助战的蒙古各部首领说:“大将军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即与我当面训示无异。”
可以说,康熙对胤禵这次出征重视之极。因此朝野上下都认为康熙此举是为了给胤禵在政治舞台上展现能力的机会,也是将他做为接班人培养的信号。
胤禵是个聪明人,他也意识到自己得到了康熙的信任,于是他紧锣密鼓地为自己争夺储位做了两手准备。
一是广传贤名。早在八阿哥胤禩争储失败后,他便暗中与朝臣交通,并礼贤下士,博得大臣和士人好评一片。由于康熙曾多次就立储问题咨询大学士李光地,胤禵想得到李光地的举荐,便对李光地最宠爱的学生翰林院编修陈万策“待以高坐,呼以先生”,期望他能让李光地在康熙面前为他美言。当然,他的努力果然换来“十四王爷礼贤下士”的美名。
二是在朝中安插了九阿哥胤禟这枚眼线,随时向远在西北的他汇报朝中情况,让他对朝中动向了如指掌。
胤禵也的确很有治军的才能。他到了地方后,先后曾罢免了几名不得军心的官员,肃清了军队纪律,清军士气也为之一振。但噶尔丹军听到风声,已经撤回领地,西藏不战而定。
按说到此也可以打道回府了,胤禵却坚决要立功而返,他厉兵秣马,计划围剿准噶尔,彻底消灭准噶尔对清廷的威胁。
康熙六十年十月,康熙曾召回胤禵。胤禵回朝的时候,再次受到康熙隆重的欢迎仪式。康熙的举动无疑让朝野更坚定了他会立胤禵为太子的想法。
然而,仅过了几月,也就是康熙六十一年春天,康熙再次让胤禵回到了西北驻军中。
没想到这一别,康熙便病逝于畅春园。
康熙病逝后,九门提督隆科多宣读了康熙的继位遗诏。出乎众人意料的是,自称“天下第一闲人”的四阿哥胤禛继承大统,是为雍正帝。
雍正的继位,不仅震惊了诸皇子,也让朝野一片震惊。谁都不认为雍正在争储中有什么出色表现。因此,关于雍正篡位的传闻,也开始在江湖流传。其中就有“矫诏篡位”一说,意思是康熙的遗诏本写得是“传位十四子”,结果雍正将“十”改成“于”,于是就成了“传位于四子”。
这个传闻早些年就被辽宁档案馆证实了它的荒谬性,档案馆向人们展示了这份满汉蒙三种文字的传位诏书,其中确凿地写着:“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可见,康熙在临终前,确实是把皇位传给了雍正。
那么出于什么考虑,康熙才将一直自称“天下第一闲人”的雍正立为继承人的呢?
其实,早先康熙并不喜欢雍正,觉得他“喜怒不定”,因此迟迟没有封他为亲王。
“九子夺嫡”发生后,康熙看到众皇子为了皇位争得你死我活,顿感失望。就在他心力交瘁的时候,雍正读懂了他的内心。既不去立贤名,也不与朝臣交通,根本对皇位的事不闻不问,反而勤勉政事,对康熙嘘寒问暖,关心倍至,这让年老的康熙内心非常温暖。
雍正表面上是个闲人,只管表演着“仁、孝、忠、义”的形象。由于他表演逼真,不光是康熙对他不设防,就连争储的诸皇子也没有把他当回事。所以彼此乌眼鸡一样的皇子们和他的关系比较融洽,这自然也让康熙看在眼中。
另外,雍正的三子弘历很得康熙疼爱,曾被康熙带在身边亲自调教,并与朝臣聊天时隐约提到弘历有人君之气。
已经悄悄摸了一手好牌的雍正,是个很有城府的人。他暗中招贤纳士,争取到了两个很有用的人,一个是掌管宫廷禁军的九门提督隆科多,一个是川陕总督年羹尧,在后来登基继位的时候,这两个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隆科多帮雍正获得皇位,年羹尧帮雍正限制了胤禵,让胤禵就算手握重兵,也不敢造反。所以雍正最后赢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