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帆语
顺治出家时,给儿子留下四位辅政大臣。其中鳌拜的权力越来越大。班布尔善为了利用他,多次在他面前挑唆,说他功高震主,皇上早晚会收拾他的。与其等皇上收拾,还不如取而代之,自己做个明君。
最初鳌拜是不肯的。他说:
不可不可,万不得已时,老夫还有一策,那就是隐。老夫从此装聋作哑当孙子还不行吗?
鳌拜无奈地说:你们这是逼我做千古罪人啊!
班布尔善却说:失败了,你才是千古罪人。成功了,你就是千古明君!
班布尔善极力唆使鳌拜废掉皇帝取而代之,自然有他的想法。
康熙虽然亲政,鳌拜依然掌控着朝中大权。鳌拜一天不上朝,朝中就大乱。这让康熙意识到自己必须要掌握实权。他下定决心,要把鳌拜手中的权利夺回来。
鳌拜是大清国第一勇士,功力非常人能及。而且他多年来手下众多,想要制服他并不容易。
康熙布下四盘棋局,一举擒获鳌拜。这才有了历史上少年康熙擒鳌拜的典故。
他在擒获鳌拜时说的两段话,不仅暴露他14岁对魏东亭做的一件隐秘事,也从侧面揭开他能够做61年皇帝的真实隐情。
咱们先来看看他为了擒获鳌拜,布下怎样的四盘棋局。
鳌拜见康熙,说了两件事。给吴三桂拨200万担粮草,给九门提督吴六一升职。
康熙状似随意地说:这个吴三桂隔三差五要粮草,那你的意思呢?
鳌拜觉得西南三疆不稳,全靠吴三桂剿匪,应该支持。
鳌拜急忙说,班布尔善走不得。要帮助他处理要务。康熙大度地说,那就让遏必隆去吧。
鳌拜又提议把九门提督吴六一升职为兵部侍郎。
康熙询问:九门提督官虽不大,但却是重中之重。他要是走了,谁来当这个九门提督?
鳌拜推荐副将平山勇。说此人忠心耿耿,可以重用。
康熙没有反驳,而是说让兵部吏部商议后奏报。
这是康熙和鳌拜暗中交锋的第一个回合。
鳌拜提议给吴三桂运送军粮。康熙没有反驳,而是先问鳌拜的意思。康熙之所以这么问,是在试探鳌拜的立场和底细。索尼临死前一再叮嘱他要提防鳌拜和吴三桂勾结。康熙就是要看清楚鳌拜的真实目的。
而鳌拜紧跟着提议换掉九门提督就让康熙更加疑心了。虽然鳌拜表面上是给吴六一升官,实际上是派自己的亲信接替九门提督的职位,为他们将来的谋反做准备。如此明显的野心和阴谋,如果换做是太后,他是绝对不敢说的。更何况是这两件事放在一起,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会想到是怎么回事?
鳌拜错就错在太猖狂,他们以为康熙是个半大孩子,哪里会懂得他们这几个人私底下的筹谋?他以为自己和部下密谋得万无一失,只要康熙答应,他将来逼皇上退位就是迟早的事。
康熙跟着孝庄长大,十几岁偷偷参加考试就得了第三名,他的聪明并不在其他人之下,他比鳌拜欠缺的是阅历和处事的经验。因为年少冲动,所以之前想提前亲政反被鳌拜在朝堂上威胁,后来孝庄斥责他后,他已经从中吸取教训。再加上索尼临死前对他的殷切嘱托,此时的康熙心智已经成熟许多。鳌拜等人却明目张胆地把他当孩子,就是自己找死。
所以,人永远也不要小瞧别人,就像鳌拜这样,他本来可以好好当个受人尊敬的辅政大臣,一辈子享受尊荣,家族也跟着他享福,他却偏要去做大逆不道的事,以至于最终自取灭亡。
康熙在和鳌拜的这次谈话中,极大地显示了他作为一个帝王的智谋和稳重,他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毛躁,而是心中有数,他明知鳌拜是何等目的,也能气定神闲地跟他周旋,这是少年康熙的成长。
这次谈话,让康熙意识到鳌拜不容小觑,他对魏东亭说,鳌拜对外笼络吴三桂,对内笼络吴六一,鳌拜不仅不是人们口中的小人,而是一位治国能臣,乱世枭雄。
因为这次会面,也让康熙有了自己的部署。
康熙去找孝庄,说自己最近对京城千总以上的官都查了一遍,除了九门提督吴六一,其余都被鳌拜收归己用了。他想把吴六一拉拢过来为己所用,所以他想要给吴六一升官。孝庄制止了他。
孙儿啊,你要知道有的人可以用钱买,可是他不值钱,有的人可以用官买,像吴六一这样的人,只能用恩义去换。
孝庄告诉康熙,吴六一有个义父,犯了死罪,关在牢里已经八年。吴六一想把义父救出来,就是一直不敢跟太后提。
太后的话点到为止,康熙琢磨出了其中的意思,当即就让魏东亭去牢里提出吴六一的义父送给他,并且给吴六一一道特别的圣旨。
孝庄太后用她的睿智教康熙如何做一个帝王。吴六一的义父犯了死罪,被关八年还不问斩,大概就是在等这一刻。她让孙儿把这个天大的人情送给吴六一,就是想助力孙儿击溃鳌拜。孝庄能辅佐两任皇帝,其心胸、智谋和格局自然比平常人大得多。
紧接着,他又敲打了遏必隆。
遏必隆跟鳌拜同为先帝任命的辅政大臣,却是个精明的人,他没有跟鳌拜一党,却也没有对皇上忠心,他在皇帝和鳌拜之间保持中立。这样无论将来谁是最后的赢家,他都不会损失什么。
但他怎么也没想到,康熙会对他说出那样的话:
你这把年纪,还不辞辛劳,朕于心不安呐。筹粮是件苦差事,你又体弱多病,朕本以为你会托病不去的,没料到你竟然接旨即行。朕想了一宿才明白,你是怕夹在朕和鳌拜中间难以做人。 想借筹粮之机,离京避祸。
遏必隆扑通一声跪下: 皇上你怎么看得这么透彻呀?你哪里像16岁的少年?你简直就像66岁的老人!
康熙:朕八岁即位,内忧外患,一岁顶十岁呀。遏叔叔,你抬起头来看看朕。朕虽然只有十六岁,可今天早上醒来,发现已经有白头发了。
遏必隆,你以为在朕和鳌拜中间保持中立,你就可以避祸了吗?大错特错。告诉你,鳌拜如果篡位自立,他定会杀你。朕如果除贼成功,也会治你不忠之罪,鳌拜必败,朕必胜。
康熙并没有一上来就质问遏必隆,如果他那样问,遏必隆老奸巨猾,必然会百般推脱不肯承认自己的心思,康熙用一松一紧的态度顺利让遏必隆胆战心惊,说出他对鳌拜的怀疑。
遏必隆说他昨晚批复了兵部的折子,知道西山 健 扑营和通州大营调防一事。遏必隆说话也极有分寸。他说:
皇上,这事若无是非,那是老臣猜忌了兵部。如有是非,皇上不可不防啊!
兵营调防,并非小事,一般都是即将有大事发生的情况下才会调防。遏必隆知道,康熙更知道。
遏必隆老老实实回答,其中两百万担发给吴三桂,一百万担发往灾区。
康熙说:三百万担粮食全部发往灾区,一颗也不给吴三桂。你是老臣,该糊涂的时候就要糊涂,朕要吴三桂恼他鳌拜言而无信。
我们不得不承认,康熙学东西是极快的。当初太后要杀苏克沙哈,他质问孝庄,鳌拜是奸臣,苏克沙哈是忠臣,为何要认奸臣杀忠臣。
孝庄告诉他,因为奸臣的势力比忠臣大,她必须要用苏克沙哈的性命换天下几个月的太平。因为几个月以后,才是康熙的亲政日子。孝庄告诉康熙,等他亲政杀掉鳌拜后,可以昭告天下,说苏可沙哈是鳌拜所杀,皇上杀鳌拜是为忠臣复仇,这样他可以赢得民心。
虽然孝庄的做法我不太苟同,但在过去那个时代,孝庄显然是政治上的高手,如果她不够狠,他们孤儿寡母早就被奸臣挟持了。孝庄平素为人慈善,在遇到大事上却毫不含糊,她知道帝王家仅有善良是不够的,也必须要有雷霆手段才能立威。
康熙记住祖母的话,并且出神入化地运用到离间鳌拜和吴三桂身上。
鳌拜寿辰那天,康熙带着魏东亭却给鳌拜祝寿,其实这时候他们已经准备决一死战了,康熙为何要冒着风险多此一举?
他才十几岁,去鳌拜家就意味着入虎穴。他对苏麻说,他也害怕,但越害怕就越想去看看。
众卿都是来给鳌中堂贺寿的吧?朕出宫散散心,正好路过这,一头就拱进来了。朕坏了规矩呀!
康熙随口说着谎言,又随手捏了个果子填进嘴里咀嚼,笑着说:朕在这里,你们不自在,你们不自在,朕也不自在。你们都在这聊天,朕进去看看鳌中堂。
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进入一个大奸贼的府上,明知这个大奸贼有可能要他的命,他依然可以做到嘴上嬉笑,面上若无其事。这时的康熙真的成长了很多。
而他进去跟鳌拜说的话,才更让人震撼。
鳌拜,朕看了宫藏的档案,你是爱新觉罗氏的恩人呐,你在战场上救过先皇的命, 自己却身负重伤,入关的时候,剿灭明兵,平定反叛, 朕看了拍案叫绝呀! 跟你说句知心话,朕是坐在你们些人的功劳薄上才 当上了皇上啊!
你三十岁寿辰时,太宗皇太极在军中为你做寿, 你40岁寿辰时顺治先皇在乾清宫为你做寿。 今儿个你55岁生日,却称病拒寿, 朕不想看你受委屈, 怎么地也得来给你拜个寿啊! 朕还要送你一份寿礼,授你为首辅大臣, 加封一等功,世袭罔替。
康熙把鳌拜对皇家的忠诚和功劳都说出来,更把历代皇帝对鳌拜的好也说出来。还特意加封鳌拜为首辅大臣,世袭罔替。
这对鳌拜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殊荣了。要知道,清朝从一开始就是在马背上打天下,历来都是在马上论功行赏,而今康熙却为他破例世袭罔替。也就是说,以后鳌拜的子孙后代都可以享受先人的荣宠。
康熙少年英勇,敢于孤身闯虎穴,说话说进鳌拜的心坎中,又用最大的恩惠安抚鳌拜。虽然咱们都知道,他这是假意安抚,但这就是帝王之道啊。要让你安心,就给你最大的恩惠。
这孩子说到老夫的伤心处了,老夫受爱新觉罗厚恩,思来想去,废立之事,还是罢了吧。老夫做了一辈子忠臣,现已皇权路近了,不想再背上个千古骂名。
鳌拜被感动,甚至有了动摇,如果不是班布尔善再次怂恿,鳌拜差点就放弃废康熙的决定。
由此可见,康熙执意要去给鳌拜拜寿,他这一趟也没有白走。最起码动摇了鳌拜的心。但这不是康熙的真实目的。当时他已经决定制服鳌拜,却还是多此一举要去鳌拜家拜寿,许诺鳌拜首辅大臣之位和世袭罔替。就是为了安抚鳌拜,稳住他的心,好为第二天的锄奸行动做准备。
康熙做了三手准备,他一方面让索额图在朝堂上稳定大臣们的心,另一方面假装太后重病,让鳌拜前去觐见。并且暗地里通知吴六一前来接应。
鳌拜这边因为昨天康熙的祝寿,心中还在感动,自然对皇上放松了警惕,再加上听说太后重病的消息是真的,他又自信自己一身好武功,因此他大着胆子去了慈宁宫,最终被擒获。
当然,鳌拜能如此大意前去慈宁宫,班布尔善也立了大功,他想自己当皇帝,他明知太后和康熙不会把帝位禅让给鳌拜,明知鳌拜 此去必死无疑,却还是鼓动鳌拜去,就是想坐山观虎斗,等康熙和鳌拜两败俱伤之际,他好坐收渔翁之利。
这注定是一场惨烈的争斗,三方人马都有自己的部署。最终班布尔善知道上当后,亲自带人去慈宁宫逼宫。魏东亭不知道他是背后主谋,还天真地想要开门,被康熙呵斥,你知道吴六一和班布尔善,到底谁在篡逆? 谁在护驾?
魏东亭为郝老四求情,说那是他的少年兄弟。这次剿灭鳌拜,郝老四也有功劳。他愿意用身家性命替好兄弟担保。
康熙却说:朕知道他是你的兄弟,但他早已投靠了班布尔善。
原来,两年前康熙就派一个五品御前侍卫潜入魏东亭府上做看门人,暗中监视魏府的一切行动。那人禀报魏东亭忠心护国,清清白白的。但是这个郝老四却早就被班布尔善用重金收买。
两年前,也就是说康熙十四岁时,就开始部署惩治鳌拜。但他不相信任何人。正像他对魏东亭说的那样:
朕不是不相信你,朕那时候自身难保,不得不这样做。但是今天,朕确信你是位忠臣。你不要怪朕。
也难怪康熙不相信任何人,自从顺治出家后,他和孝庄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在朝堂上他没有发言权,全都是因为鳌拜所致。他想要杀掉鳌拜,就必须要谨慎小心。鳌拜势力庞大,一旦不慎,他和祖母就会被逼禅位。所以,他不得不处处小心。
康熙把鳌拜交由遏必隆处置,务必要公正持中。 鳌拜大喊你杀了我吧。康熙说:
康熙八年三月初七深夜,你与班布尔善等六人密谋篡逆。当时,你们每人掌中写一策,那五只巴掌上写的都是“废”字,唯独你的掌心写了个“隐”字,就冲这一点,朕不杀你。
康熙知恩图报,是非分明,有君王的度量,他明知鳌拜要谋逆,却又知道当初鳌拜是对他有恻隐之心的,所以他也不杀鳌拜,这就是为什么鳌拜谋逆却没有被杀的真实隐情。自古篡逆者几乎都是灭门。康熙却只把鳌拜圈禁起来。
至于当时六人密谋,是谁向康熙高密,这就不得而知了。
康熙是清朝入关以来的第二位皇帝,他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
他智擒鳌拜,平定三藩,统一台湾,驱逐沙俄……他一生能做出如此多的辉煌事迹,除了自身的聪明,更有孝庄太后的点拨教导,才让他从一个懵懂孩童一步步成长为一代帝王。
他一生能够在历史上留下美誉的真正原因,从他这个故事中就可以看出来,在鳌拜事件上,他有勇有谋,抓住鳌拜后,就因为当初鳌拜写的那个隐字,他留下鳌拜的性命。作为帝王,面对一个谋逆的臣子,他的这份心胸足够磊落,足够宽广。
少年失去父母,跟着祖母长大,在深宫中如履薄冰到自己亲政,再到做出那么大成绩,康熙光辉的一生跟他自身的行为有关。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行为撰写自己的历史。你是善良还是恶毒,是仁义还是残暴,后世自会给你一个公正的评价。
而康熙,他无愧于千古一帝这个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