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皇帝的生命健康尤为重要。
为了子孙后代保全自己的性命和皇帝的宝座,清朝的皇帝和历代皇帝一样,在求名医求药的道路上不遗余力,如飞蛾扑火。
为此,清宫太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太医、太医成为保护皇帝及其家人、太后、皇后、妃子的坚强屏障。
那么,清朝皇帝在健康方面是如何通过太医院进行治疗和保养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清代太医院、太医、太医的神秘面纱。
(康帝-乾隆)
1.皇帝的健康保障:清宫医院
御医是皇帝龙体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群体。
宫廷医疗机构的设立源远流长,早在四千多年前的三黄五帝时期就有了。当时,岐伯在黄帝朝廷掌管医疗。圣”。
周代朝廷设太医等,秦汉时设立太医令。晋代赐太医院名;
清代太医院到底有多神秘?让我们一起揭开秘密。
可以说,清代太医院的几经波折,与政治密不可分。1644年,清朝统治中原的开国皇帝顺治在北京正阳门东江密巷(潭门广场南端)设立清代太医院。
院门三门,五殿为主要活动场所,殿内左侧南殿三殿为太医办公场所,前厅为二殿,后面为三殿、五殿它。
除康熙皇帝御赐的诗匾外,还有先义庙供奉的伏羲、神农、黄帝像,药王庙内供奉的铜像。
可以说,清代太医院的规模相当大,但经过257年的发展,也逐渐式微。
1901年,因《辛丑条约》的签约,东交民巷成为外国使馆区。太医院迁至太医白文寿住所,后迁至北池子大悲观音庙。政府办公厅。
当然,这里简单多了,与之前的规模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但那时候的清朝已经风雨飘摇,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1911年,清代太医院几乎被完全摧毁。
但不管怎样,清朝太医院一直和清朝政府一样,一共发展了267年。
太医院的兴衰也见证了一代清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明清太医院有五级,最高为院使、院长(五品),次为副官(六品)、左院判官,第三为太监大夫(八品),其次为官、医、大夫(九品起),虽然治病救人,上下走访很辛苦,但总体社会地位较低。
李时珍的父亲李彦文曾是明代太医院的一名“官”。虽然让他佩戴了六品袈裟,但是薪俸并没有提升,年薪依旧是六十两白银。
不论等级,理论上都称为太医或太医。
历代太医数量不一。光绪年间有太医13人,官26人,太医20人,太医30人。
如此一来,太医总数约为90人。清代太医的太医来自全国各地,精通医学理论,乐于为宫廷服务。
太医院主要使用中药和中医开药,为皇帝和妃子治疗。康熙朝引进西医后,清朝也引进了西医和西医。1693年,康熙服用奎宁治疗疟疾。
但不管怎么样,皇上等人还是从心底里相信中医,而中医也是太医的主要诊疗手段。清初太医院有11个科室,康熙朝有9个科室,光绪朝有5个科室,每个科室也有专科医生。
那么太台医院的太医平时都是怎么上班的呢?
御医通常轮流在太医院值班,等待太监召见,为皇上和妃子开药。
同时,还兼侍太子、公主、文武大臣等医务。
这些人一有病,太医院就派医官前来诊治,并将诊治情况上报皇上。外出的公主妃子有病,也命太医带药诊治,连刑部侍郎都派去医治病囚。
可见,太医的级别虽然不高,但任务却相当繁重。
2.皇帝病历:宫中脉案
清朝皇帝也有专门的医案。
而凡泰医院的一切医疗活动,都要专门记录下来,称为脉案。例如,现存的清代宫廷医案就有四万多份,一直藏在宫中。
然而,皇上、妃子等人如何看病,如何施药、如何护理等等,往往是个谜,后人也十分好奇。
在这些病历档案中,对皇帝、皇后和宫中重要人物的诊治、御医等各种记载,以及治疗过程,都有详细的记载。就像给皇帝治天花一样,从发病到重病的26天,都记录在册,没有任何遗漏。
那么太医给皇帝诊病的程序是怎样的呢?
御医被太监召见后,由御药房太监带领到皇上面前。他先向皇上问好,然后把脉,询问病情,开方。与会诊有关的太医、太监、药方、治法,都要记录在案,呈请皇帝审阅,然后登记在册,由专人保管,备查。
但是经常在河边走怎么能不湿鞋呢?
如果皇帝病重不药而死,太医和相关人员都会受到惩罚。如芝、光绪死后,相关太医全部被革职,但刑罚过后不久,又能重新行医。
对于皇上服药,他是非常谨慎的。
比如御药煎药,必须有太医和太监在御药房监制。煎毕,需两杯。太医先尝一杯,然后朝廷判官和太监共同品尝,确认没有问题后,再由皇帝奉上一杯。
所以,皇上并没有随便服用太医开的药。
皇帝的药方和御医姓名,都应记录在册,立成专册备查。太后、皇后、妃子、太监、宫女等也是如此。当他们有病的时候,却不是个人的一卷,而是某宫几个人的一卷。
但也有一些位高权重的人例外。比如慈禧太后身边的名人李莲英,就有个人相册。虽然他46岁就被提拔为历史上最高级别的二品太监,但是能得到如此高的待遇实属罕见。
(李莲英)
3、帝王妃子日常如何保健?
古代历代帝王都追求长生不老,许多帝王走上了不归路。他们长期服用炼丹师炼制的丹药,后果很严重。
历史上有十几个皇帝死于服丹药。雍正曾下令拜访神医,结果他却中毒身亡,享年58岁,若非如此,想必和父亲康熙、儿子乾隆一样长寿。
在清朝皇帝中,乾隆的寿命最长,达到了89岁,堪称历代皇帝中长寿之冠。
为此,他十分得意地刻上了“天子古宝”等印章。而乾隆之所以长寿燃烧,是因为他吸取了雍正死后服用长生不老药的深刻教训。
乾隆是历史上著名的养生皇帝。他不服丹药,而是服用保健品,如滋补长寿的龟苓膏、健脾补肾的状元酒等。他一年到头早饭前也有一碗冰糖。炖燕窝,早餐和晚餐也会加入燕窝。
八十多岁时,乾隆经常服用具有镇静、温中、补气血等功效的保健食品八珍糕。它既是美食,又是滋补品。
大清宫中,有病治病,无病治病。
按时调理身体是中医传统,清宫更是讲究。不管是无病、小病、换季,都必须用中药调理身体。
例如,道光时期,有多种按时调理身体的保健品,如饮料、丸剂、散剂、膏剂等。滋阴,补气。
清宫内还有日常防病方药,做到调理与预防兼顾。不管怎么说,皇妃妃子都是宫中用的主要药材,药材的品质自然是上品。
至于有哪些中药,我就不细说了。
4、清宫御用药材是怎么来的?
皇上的药是怎么来的?
作为一个国家的皇帝,看病吃药都是大事,药材的采购也尤为重要。宫中的御药房是御药机构,也是太医院的药库。
有专门的管理部长、校长、书记员负责。例如,有44人配药。
御药房内的药材相当丰富珍贵,有牛宝、麻宝、狗宝等名贵药材,同仁堂的紫金元宝等,还有西方人供奉康熙的西药,还有如西医检验用显微镜、消毒用蒸汽发生器等。
当然,除了皇上和妃子们使用的药物之外,宫中还有大量的太监、宫女、侍卫等贴身物品,至少有数万人之多。所用的药量相当大,那么这些药是从哪里来的呢?
一是规定药材产地。御药自然是最好的,每个出产药材的省份,每年都会向皇宫送药材。
二是各省主动进贡。各省大臣为了取悦皇帝,每年都要进贡优质药材,如四川的冬虫夏草、云南的茯苓等。有些人参产区被朝廷禁止私采,所以即使人有病也不能用良药。
三是毒贩每三个月吃一次药。御药也来自一些药商,比如北京同仁堂,就是主要的药商,每三个月供一次药。药材经御药房库管验收合格后,入药库,药商方可到户部领钱。
还有生药,要请大夫配制备用。
大多数中草药必须经过加工才能入药。未经加工的是生药,加工的好坏会影响药效。因此,同仁堂会派专人加工,以保证药效。
不管怎么说,皇上的药都是上品。
5.当太医有多难?
皇帝、妃子等人的医疗,都离不开太医。太医陪同国王诊治疾病,诊脉开药。万一出了大病,责任就很重,所以往往是蛋壳上的。
皇上、妃子等都是养尊处优、衣食无忧的人,难免经常生小病等等。他们体弱多病,难以医治,所以责怪太医无能。
有时御医甚至贿赂太监等人,以防止对方插手,导致不堪设想的结局。就算是医术高明的太医,也难免不收敛。
在朝堂上,薄云奸诈危险,太医很容易成为被人拿来当枪支的牺牲品。但是,真正身家显赫,受官员宠爱的太医,还真是凤毛麟角。
.
俗话说,师傅在民间。
御医是从全国各地精挑细选、精通医术的医学家。他们吸收了历代民间医生的经验和偏方,使中医医案必将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造福于大众。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太医辛勤工作,为皇帝等人尽心尽力,付出了无数艰辛,但社会地位很低,与功劳相去甚远。如果他生下来,现在就大不一样了!
值得一提的是,几千年来,中医和中药依然是社会治病的根本,今天依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造福于人类大众。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一律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