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和《大明王朝1566》被观众奉为“正剧双壁”,尤其是比《大明王朝1566》早8年制作的《雍正王朝》在电视播出时,最高收视达到了16.7%。
要知道这不是“一剧走天下”的七八十年代,是在影视剧已经很发达的1999年。
112月份有《还珠格格2》,112月份有《绝代双骄》和《小李飞刀》两部港台剧轮番轰炸,在那样一个偶像剧包围的时代,一部并不讨喜的历史剧《雍正王朝》却成了观众的心头好。
这部剧既能经得起历史学者的深挖,又符合普罗大众看故事的口味,难怪很多年轻的观众多年后都要补看。
有些网友直接怼道:看完这个,感觉《权利的游戏》只能改名叫《权利的斗殴》,真正的权谋戏要看《雍正王朝》。
还有不少观众一针见血地吐槽说:内地不缺好演员,缺的就是好导演和好编剧。
《雍正王朝》的剧本是根据二月河同名改编,自1994年出版后就一直被追捧,制作人刘文武拿到版权后,深知这部历史正剧剧本的重要性,所以他一开始找的就是编剧。
这位靠舞台剧本、戏剧剧本、获得优秀编剧职称的刘和平,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他原本是教师,后来就因为创作了舞台剧《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被调到文化局,成为专职编剧。
刘和平是非常敬业的专业编剧,当他从刘文武手中拿过通篇阅读后,就决定扛着病体接下这个“活”。
要知道当时他的父亲刚过世,自己身体不好在住院,前期完全是靠着口述编写剧本故事。
而且这部剧本,陆陆续续地编修了三年时间,在1997年雍正帝的忌日完工,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冥冥中自有定数吧!
导演的选择和编剧一样重要,当时第5代导演都知道刘文武手上有一本《雍正王朝》的好剧本,有的想接手拍这部电视剧,有的直接建议将剧本改成电影,可惜因为各种原因,最终这个导演却落到了胡玫这个女性导演的身上。
要知道当时在影视圈向来有“女性导演不拍正剧”的俗成规矩,这样一部严肃的历史正剧找胡玫来拍,确实非常冒险。
但是胡玫没有辜负投资人和制作人的信任,《雍正王朝》是十成十的权谋剧,硬朗的不得了。
甚至连后续“清宫剧”中习惯增加的女人戏都删到了极致,如果我们看过就会发现,剧本中减去了很多女性角色。
比如大阿哥的福晋、二阿哥的太子妃、邬思道的初恋等等,不过也正是胡玫删戏份时毫不手软,才让这部历史剧少了感情戏的纷扰,感受到正剧该有的历史氛围和人物状态。
观众对《雍正王朝》的演员都很满意,戏称这部剧没有配角,演员演得都很好!
谁也没料到这部剧中三个重要的角色,都曾经被人辞演过。
公开对制作人刘文武说“不”的就是焦晃,这位50年代就考上上海戏剧学院的专科生,在老一辈的演员中,是专业素养最好的演员之一。
在拍《雍正王朝》之前,他就演过很多剧,刘文武是在看他演话剧时,就敲定了《雍正王朝》当中的皇阿玛。
但焦晃很“任性”,在谈合作时听说是演康熙,直接回绝了,理由也非常奇葩,他说自己“不演电视剧,尤其不演剃光头说现代话的清宫戏。”
最后剧组百般邀请,推脱不了的情况下,焦晃答应看一下剧本,谁知看完剧本后谁也不用劝了,自己自动赶到剧组,然后就有了那个老谋深算,把帝王术运用到了极致的老年康熙。
即便两年后陈道明将康熙帝从年轻演到年老,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普通观众都不能否认,焦晃的老年康熙,比陈道明要高上一档,帝王第一人毫无争议。
还有一个不愿意接剧本的就是张廷玉的扮演者杜雨露,他同样热爱戏剧表演,也是话剧团的演员,在1990年拍了《纪委书记》在荧幕上扬了名,但随后的影视作品并不出彩。
直到1998年《雍正王朝》筹拍,导演第1个就找他来演张廷玉,谁知道看到剧本后杜雨露就犹豫了,胡玫问他是不是嫌弃配角戏份少,所以不想接?
杜雨露为难地表示,剧本非常好,他也不在乎戏多戏少,但张庭玉这个角色,如果没有演好就是一个败笔或者透明人,这两种状况他都不想有,所以想推辞算了。
最终在导演的劝告下,他硬着头皮接下了张廷玉这个角色,当时他已经57岁了,在他的努力下将三朝元老张廷玉沉稳、喜怒不形于色的性格表露的淋漓尽致。
讲话时句句千金,沉默时微表情更是一绝,只可惜这样的好演员去走得太早了,真心遗憾。
与上两个角色辞演,最终演员接下角色不同,剧中的主角雍正帝一开始胡玫邀请了张丰毅来饰演,她说张丰毅的帝王气很足,和角色比较贴合。
谁知道签约时,张丰毅却出现了幺蛾子,说陈凯歌导演的电影因为主演姜文“跑了”,需要他救场,明摆着就是来不了了,胡玫没有办法,只得另找雍正帝的演员。
这时候一直对雍正这个角色眼馋的唐国强适时地站出来,表示自己可以演雍正,他之所以消息如此灵通,是因为导演找他演剧中的反派“八爷”,唐国强一开始就不中意,一直对“雍正”虎视眈眈”。
如果不是后来张丰毅在一次采访中谈到自己没演《雍正王朝》十分后悔,我都怀疑这几个大腕演员是商量好的要串戏,要不为啥姜文开拍之前跑了,张丰毅开拍之前又跑了,当时的演员都如此随意了吗?
不过不管如何我都很庆幸,雍正这个角色是由唐国强来饰演,如果张丰毅没跑,他怕是《雍正王朝》中最大的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