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公元1559~1628年)即清太祖,后金(清)创立者,满族,爱新觉罗氏。清朝建立后,被追尊为太祖。建大金政权,创八旗制度努尔哈赤于公元1559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永陵乡)。赫图阿拉是满族的发祥地。努尔哈赤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不但会说汉语,还喜欢读《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的书,并嗜好习武,精通骑射。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后金天命三年)4月13日,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师讨伐明军。“七大恨”实际上是明廷与女真关系的总结,也是后金对明廷的宣战书和对女真人的号召书。努尔哈赤率领步兵两万人进攻明军,首破抚顺,再拔清河。
抚顺、清河相继被后金军攻破的消息,迅速传到北京。明神宗听取大臣建议,重新起用被免职的杨镐。任命杨镐为兵部右侍郎兼辽东经略,并授给尚方宝剑,叫他迅速带兵前去对付后金军。杨镐接到明神宗的圣旨以后,招募9万人的兵马,领得了只能维持很短时间的粮饷。然后他集结大军于沈阳。企图犁庭扫穴,一举消灭后金。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后金天命四年)二月,他以赫图阿拉为目标,兵分四路对努尔哈赤发动大规模进攻。面对明朝大军压境的局面,努尔哈赤并没有惊慌失措。
他镇定自若,制定了“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集中兵力、逐路击破的作战方针。据此,努尔哈赤置其他三路明军于不顾,只派500人阻滞刘铤军,而将全部兵力集中起来,迎击杜松的明军主力。三月初,杜松率领的3万明军到达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附近),与后金军相遇,于是便展开了著名的萨尔浒之战。萨尔浒之战,先是杜松部全军覆没,杜松阵亡;再是马林部覆没,马林只身逃跑。李如柏接到命令后,赶快撤了回来。刘铤在阿布达里冈与后金军相遇,展开激战。刘铤部英勇杀敌,后全部英勇牺牲。萨尔浒之战,是后金同明朝争夺辽东的关键性一战。
后金军能在几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是努尔哈赤依靠集中兵力,选择有利战场和战机,从而创立了连续作战、速战速决、各个击破的典型战例。在整个战役中,努尔哈赤始终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从判明明军的进攻方向和用计设伏,都表明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灵活的指挥艺术。戎马一生,宁远殒落萨尔浒大捷后两个月,即1619年六月,努尔哈赤又乘势攻占了开原、铁岭,征服了叶赫部,兵锋直指辽沈。杨镐下狱,新任命的辽东经略熊廷弼被罢免。努尔哈赤趁机于公元1621年3月,突然率兵大举进攻,占领了沈阳城,又挥师南下,辽阳、辽河以东明军不战自溃,大小70余城都为后金所占领,同年4月,努尔哈赤把都城迁到辽阳。
明朝失掉辽东之后,重新起用熊廷弼,同时任命阉党分子王化贞为巡抚。两人意见不和,王化贞执意实行“画地分守”的方针。努尔哈赤看出明军在部署上的弱点,一面派出间谍潜入广宁,破坏熊王关系;一面加紧调集兵力,于公元1623年1月率八旗劲旅强渡辽河,猛扑广宁,大败明军。辽东兵败后,明朝相继任命王在晋、孙承宗为蓟辽经略。孙承宗采纳兵备令事袁崇焕的主张,大力整顿山海关防务,修筑宁远城和锦州等要塞,形成以宁、锦为重点的关外防线。袁崇焕只率万余明军在宁远坚守。公元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大军约13万进攻宁远。
袁崇焕决心死战,防守严密,利用坚城,充分发挥箭石和炮火的威力,使善于骑射、长于野战的八旗劲旅难以发挥其所长。后金军多次攻城不下,伤亡很大,努尔哈赤本人也被红衣大炮击伤。“努尔哈赤自25岁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唯宁远城不下。”八月,努尔哈赤死于沈阳,终年68岁。努尔哈赤是我国满族著名首领,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为清朝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石,他也是兄弟民族中比较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