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顺治七年十二月,在外狩猎的摄政王多尔衮,因突发意外死在了喀喇城(今河北省滦平县),时年三十九岁。
在随后的一个月内,清王朝为多尔衮举行了盛大的丧葬仪式,不仅顺治帝亲自到北京东直门外去迎丧,而且还格外追封他为皇帝——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
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清朝皇家是把多尔衮放在了和清太祖、清太宗同等高的地位。
除此之外,为了解决多尔衮没有子嗣的问题,清皇室还把豫亲王的儿子多尔博,过继给多尔衮为后。
由此可见,在多尔衮死后的一个月内,他的地位不仅没有丝毫的降低,反而有所提升——被追封为了皇帝,这是他生前所不曾拥有的。
然而,时间仅仅又过了一个月,清皇室对待多尔衮的态度却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顺治八年二月,议政大臣苏克萨哈、詹岱,率先揭发多尔衮生前有谋反的意图,理由是多尔衮曾经有在直隶永平府驻守两个旗兵力的打算。
永平府离京城很近,多尔衮此举就是为今后的谋逆大位做好准备(欲以两固山驻永平,谋篡大位)。
随后,郑亲王济尔哈朗、巽亲王满达海等人也纷纷上书,谴责多尔衮摄政期间的种种不法举动——比如专权、自称皇父摄政王、害死肃亲王豪格、强娶豪格的妻子、追封自己的母亲为皇后、把他母亲的牌位放入太庙等等。
最终,多尔衮和他母亲所有的追封都被取消,多尔衮还被从皇族中清理了出去,王府也被查抄。
从被追封为皇帝,到成为皇家的罪人,时间仅仅只过去了一个月。
而刚刚过继给多尔衮为子嗣的豫亲王之子多尔博,也重新回到了豫亲王身边。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在多尔衮去世一百多年后的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帝在仔细研读了顺治初年的历史史料后,决意为多尔衮进行平反。
当然,由于多尔衮的罪责是自己曾祖父当年的定论,乾隆帝决定对多尔衮的平反缓慢进行。
当年,乾隆帝颁布了一道诏书,表示多尔衮当年确实有些作威作福、目中无人,但在入关之初的危难时刻,他能够稳定京城局势,进而统一了中原地区,功劳还是巨大的,这一点我们不应该忘记(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有年,威福自专。第念定鼎之初,王实统众入关,肃清京辇,檄定中原,前劳未可尽泯)。
就这样,乾隆帝在多尔衮死去一百多年后,第一次以皇帝的身份承认了多尔衮的功勋。
五年后的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再次下诏表彰多尔衮的功勋,指出当年在追究多尔衮罪责的时候,自己的曾祖父顺治帝还没有亲政,多尔衮的一切罪责都是当时的议政大臣所指定的,并不能代表自己曾祖父的意见(其时世祖尚在冲龄,未尝亲政,经诸王定罪除封)。
这样一来,就为多尔衮的平反奠定了政治基础——之前对于多尔衮的处罚,只是代表了部分大臣的意见,并不代表自己曾祖父的意思。
而乾隆帝之所以为多尔衮平反,是因为在他看来,多尔衮手握朝廷大权长达七年,手中拥有不少军队,如果想要谋反,早就反了,没必要等待八九年后再谋反(朕念王果萌异志,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
更何况,此时的顺治帝已经渐渐长大,对他更加不利。
在诏书中,乾隆帝还引用了《顺治帝实录》中的一些段落,来表明多尔衮当初并没有称帝的想法。
其中,多尔衮的这样一句话,让乾隆帝很是看重——“昔太宗升遐,嗣君未立,英王、豫王跪请予即尊,予曰:‘若果如此言,予即当自刎。”
意思就是说,当初太宗皇帝(也就是皇太极)驾崩时,并没有指定继承人的人选,我的两个弟弟英亲王和豫亲王跪在地上让我来继位称帝,我对他们说:“如果你们再这样逼迫我的话,我就死给你们看。”
除此之外,乾隆帝还引用了《顺治帝实录》中,多尔衮称赞当年皇太极是如何疼爱、照顾自己的一些话。
乾隆帝表示,每当自己看到这些话,都感动到流泪(朕每览《实录》至此,未尝不为之堕泪)。
所以,乾隆帝就断定,当年多尔衮之所以得到那样凄惨的下场,是因为当时的政治形势不利于他,才最终被别人落井下石,构成冤狱,自己一定要为他沉冤昭雪(乃由宵小奸谋,构成冤狱,岂可不为之昭雪?)。
最终,乾隆帝下诏恢复了多尔衮的睿亲王爵位,让他的牌位重新放进了太庙,而且还按照亲王的待遇重修了他的坟墓。
就连当年过继给多尔衮为子嗣的多尔博一支,也重新划给了多尔衮。
参考史料:《清史稿·多尔衮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