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慈禧听闻李鸿章李中堂去世的消息,为何会泪流满面当场失态?

慈禧听闻李鸿章李中堂去世的消息,为何会泪流满面当场失态?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李鸿章李中堂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着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李鸿章是晚清四大中兴之臣,他在政治外交军事上都颇有成就。是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最后的顶梁柱,清朝有大事发生,必须有李鸿章亲自出面解决。甲午中日战争后,李鸿章拖着年迈的身躯远渡重洋,来到异国他乡与敌人进行谈判条约的签订。在这里他受尽了弱国无外交的折辱,但却没有磨灭一身铮铮傲骨和一颗爱国维护清王朝的心。

李鸿章

八国联军进京之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小皇帝跑了。当时局势十分混乱,清王朝留下的一堆烂摊子都是李鸿章在进行后续处理。李鸿章和庆亲王代表了清朝廷与日本签订了辛丑条约之后,国家局势逐步稳定下来,慈禧太后才带着小皇帝重新回到了京城,结束了飘零已久的逃亡生涯。李鸿章就是大清王朝的一颗定心丸,有了李中堂大人凡事都可以交给他解决。

当时慈禧太后带着小皇帝坐火车到达保定府的时候,还检阅了袁世凯军队下的西洋乐队。这群人仿佛忘记了国家还在危难之中,这边载歌载舞一片和谐的盛世景象,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太监拿着一份十万火急的加急电报,递交到了慈禧太后手中。慈禧太后看完这份电报之后,面无人色,神情恍惚,一直到李英莲大太监带着袁世凯前来觐见,过了好一阵子才反应过来说道:李中堂去了。

晚晴名臣李鸿章

“敬李鸿章之才,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去世之后,大清王朝等于断了条手臂。本来大厦将颓,非人力可以挽回,无论是李鸿章的实业兴国还是北洋水师都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那个濒临崩溃的王朝。而且李鸿章对朝廷忠心耿耿,不像晚清的其他大臣乌烟瘴气,只是为了谋取一己私利,欺上瞒下贪图利益。李鸿章大人无论外交签合约,还是打仗谈条件都可以自己一个人做好所有的事情,慈禧手下仅此一个李鸿章。

就像李鸿章一样,70多岁,也老态龙钟了。但只要他在,总算还有一丝气力,可以帮助慈禧,掌控整个帝国。

在那样的时代,李鸿章做了很多,前无古人的事。他不惧清流,不惧非议,不惧身后骂名,竭力在弱肉强食的19世纪,尽力维持大清帝国的完整,避免过快的被肢解,殖民地化,是有一定历史意义的。

慈禧太后

当然了,他也有很多毛病,很多历史局限性。譬如他并不清廉,任人唯亲,对外过于软弱等等。但是在那样的晚清政治生态,连军队发工资,都要靠自己想办法的时代里,他若想干出一番事业,又怎么能独善其身?

就像大明的张居正,作为一个强人,若想力挽狂澜,大厦不倒,毁誉参半在所难免。曾国藩之所以选择李鸿章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就是看中了李鸿章这一点,比他强,那就是:不惧人言,不惧非议,经世致用!

1901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78岁的李鸿章带病,再次出山,最后一次给慈禧那个老寡妇擦屁股,摆平八国联军,签订退军协议。他一生之中,与洋人打交道最多,签订的丧权辱国协议也最多,赫赫功绩也多,带着一生的荣誉争议,在全国人民的辱骂声中,魂归地府。

李中堂和慈禧太后

慈禧听到这一消息,怎能不悲痛?这个人,辅佐了她三十年,多少悠悠岁月,多少艰难困苦,多少荣辱,这个老头都替她扛了。

李鸿章之后,还有谁能比肩?

由此可见,慈禧太后是真的很器重李中堂,真的非常舍不得,毕竟没有了李鸿章,慈禧太后在苟延残喘的大清江山是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像李鸿章一样可以堪当重任的人了~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八国联军,带着,慈禧,外交,李鸿章,条约,消息,名臣,小皇帝,李中堂,消息资讯,八国联军,慈禧,李鸿章,李中堂,慈禧太后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八国联军,带着,慈禧,外交,李鸿章,条约,消息,名臣,小皇帝,李中堂,消息资讯,八国联军,慈禧,李鸿章,李中堂,慈禧太后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八国联军,带着,慈禧,外交,李鸿章,条约,消息,名臣,小皇帝,李中堂,消息资讯,八国联军,慈禧,李鸿章,李中堂,慈禧太后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