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一部《康熙王朝》火遍大江南北,在海内外掀起观影热潮,甚至在台湾也爆发了极高的收视率。
作为一部历史剧,《康熙王朝》基本尊重历史,但是为了剧情发展需要,剧中对很多人物和事件都进行了改动和加工,导致《康熙王朝》和真正的历史相差甚远。
《康熙王朝》
比如今天的主人公,一位被称为康熙朝第一武将的将军,竟然在剧中被一个小小文官抢了全部功劳,不能说说是一大瑕疵,给主人公酿成了康熙朝最大的冤案。
这个人就是马佳·图海,而那个被神化的文臣,叫做周培公。
1、大起又大落,仕途坎坷
图海的运气是很好的,但是遭遇是坎坷的。
先是,作为正黄旗的图海,作为明珠被皇帝发现,于是顺治二年,自笔帖式历国史院侍读;八年,擢升内秘书院学士,迁弘文院大学士、议政大臣。顺治十二年,加封太子太保,摄刑部尚书事。然而,来得快去的也快,顺治十三年开始,图海被日渐疏远,终于被革职抄家,险些被杀。
然而,康熙即位后,图海迎来第二春。
康熙皇帝
即位后康熙马上授予图海正黄旗满洲都统一职,从此图海弃文从武,走上了武将的不归路。
而此时,《康熙王朝》重点突出的,是文臣周培公,而在历史上,这时候的周培公还在民间游荡,没有被人赏识。
2、平定察哈尔,锋芒毕露
在《康熙王朝》中,年轻气盛的康熙撤掉三藩,引发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清王朝一下子陷入动荡之中,然而就在康熙准备调集察哈尔王布尔尼进京勤王时,却得到察哈尔王叛乱的消息。吴三桂的公关做得太到位,拿钱办事的察哈尔王一下子就奔北京进攻康熙来了。
三藩之乱
察哈尔距离北京,不过二百多里,一天半路程。情急之下,孝庄太皇太后请八旗领主喝茶,调集八旗家奴组成万人军队出京平叛。
这些,《康熙王朝》尊重了史实。然而在领导的任用上,《康熙王朝》却放水了。剧中这数万家奴的领导是抚远大将军周培公,副将军是图海。而在历史中呢,主将是多罗信郡王鄂扎,副将是图海。
家奴出京,图海纵容手下抢劫百姓,所过宣府等地州县村堡等部全被扫荡。丰厚的赃物激起了家奴的强烈欲望,而此时的图海阵前号令说:“之前此所掠财物都是老百姓家里的,不足以称为宝物。而察哈尔继承元朝之后,数百年的基业,珠宝货宝多得无法计算,你们如果能洗劫它们,可以保证终身富贵。”于是这支家奴之事以一当百,大败察哈尔。
清朝军队
图海为了激发士兵斗志采用的特殊激励机制虽然很损,但是客观上收到了奇效。但这一席话,在《康熙王朝》里,是周培公的战前动员,还被康熙口头表扬,而图海就是在现场维持了下纪律,这样他的功绩被周培公彻底抢走了。
3、招降王辅臣,底定西北
三藩之乱中,吴三桂在湖南和清军对峙,而西北的王辅臣则成为吴三桂的重要帮手。《康熙王朝》尊重这段历史,这个拥兵数十万的陕甘提督一直摇摆不定,一度被吴三桂收入囊中。然而,最后还是被康熙搞定。
在让王辅臣彻底投降前,有必要向他展示下清军的獠牙,彻底断了他归而复叛的念头。
图海
于是,平定了察哈尔王的图海等部又立刻投入到西北战场。而这一次,图海是真正的主角:抚远大将军。
在剧中,周培公仍然是大将军,而图海则是一个副将,不只是一个能力不足的副将,还是一个不喜欢火炮,盲目自大,做事咋咋呼呼的副将,与年轻老成、沉稳远谋的周培公形成鲜明对比,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史实的。
此时的周培公,是图海的幕僚,是图海在到王辅臣老巢平凉前因为献上了平王计策被图海收入麾下,这样的人怎么能指挥得了图海。而且说图海抗拒红衣大炮,而历史上图海恰恰是火炮的忠实拥护者。
在平定王辅臣这一部分中,《康熙王朝》做了大量改动,即将图海的所作所为安放到周培公身上,而将图海刻画成一个老而无谋、心浮气躁的莽夫形象,这和康熙朝第一武将的头衔相差太多。
而实际上,先用大炮齐射,占据虎岭,俯视平凉城,截断王辅臣粮道的,是图海;居高临下,轰击王辅臣军营的,也是图海;最后派周培公进城劝降的,也是图海。
而最后,清朝以较小的代价,招降了王辅臣,稳定了西北局势,终于帮助清朝在平定三藩过程中反败为胜!
而在《康熙王朝》电视剧中,招降王辅臣后,在明珠弹劾下,周培公被罢职还朝,图海接替周培公成为西北军事负责人。而理由竟是因为图海是满人,自己人信得过。
感情这几十年来的浴血奋战,都不如一个先天的出身?
周培公
好吧,幸亏历史真相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