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中期,鸦片在清朝已经泛滥成灾。
清廷意识到问题的严重,硝烟禁烟迫在眉睫,各路各省有关鸦片危害的奏报雪片一样送到道光皇帝面前。道光皇帝数次召集朝臣议事,再纵容英国人肆无忌惮贩卖鸦片,不出三十年,大清要改朝换代。
关于禁售鸦片的问题,朝廷的意见是一致的,那就是“禁”,但存在两种不同方式,一是“严禁派”,一是“弛禁派”。(这是封建社会固有的传统,一旦有外来入侵,或战或和向来吵得不亦乐乎)
“严禁派”的核心人物是黄爵滋和林则徐,前者是鸿胪寺卿,后者是湖广总督。黄林二人都是强硬派,他们主张
为了游说道光皇帝下定硝烟的决心,黄爵滋冒着欺君的风险,欺骗道光皇帝说,
洋人对待吸食者,直接绑在炮弹上,装进炮筒里发射出去。
“弛禁派”的人物是许乃济,此人身居太常侍少卿,他是一介文人。他的观点是不应该彻底禁掉鸦片,应该允许公开买卖,但
只能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不可以用真金白银进行交易。此举可以防止清朝的白银外流,此外要把鸦片纳入药材税的行列,以重税压缩洋人贩卖鸦片的利润,从而迫使洋人知难而退。
双方争执不下。文渊阁大学士琦善站出来支持许乃济的主张。他认为清朝人吸食鸦片长达数十年,遍及十八省地区,黄爵滋和林则徐的主张太难推行,鸦片吸食者有七八十万之众,总不能全部消灭。
不如闭关锁国,不让鸦片继续流入,已流入的鸦片也别销毁,慢慢“消化掉”。
道光皇帝踌躇满志,最终采纳黄爵滋和林则徐的建议。
公元1839年,林则徐火速抵达广州。仅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林则徐便对洋人动手了。林则徐的态度很强硬,他致信广州的洋人说:谋取利益不能以损害别人为代价,你们把鸦片带入中国,就是图财害命。所以,现在你们要做两件事:
一是把没有卖完的库存鸦片,自觉交给官府处理。
二是发布声明,不再往中国运鸦片。
如若不服从,直接按朝廷典制,就地正法。
起初,洋人以为林则徐跟清朝的那些腐朽官僚没什么区别,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吓唬吓唬大家,回头交点礼金,再罚酒三杯就完了。
他们没有想到林则徐是刚正不阿的能吏,想等林则徐“表演”够了,再私下拉拢感情。
一周过去后,洋人还沉浸在自以为是的幻想里,没有一家洋商主动往官府上交鸦片。林则徐大为震怒,直接下令封锁广州所有的港口,把广州十三行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只允许十三行里的中国人走出来,等于说把洋人活活困死在十三行。
十三行里大约有三百多个洋人,最后惨到衣食起居都要亲自动手,英国驻清朝商业总督义律暗地里向林则徐示好,结果被林则徐断然拒绝。最后双方达成协议,鸦片可以交给清朝官府,但是必须由义律出面办理交接,同时清朝要给英商开具接收单据。
林则徐首战便斩获两万〇二百八十箱,合二百万斤鸦片。道光皇帝在紫禁城听说此事后,龙心大悦,特地给林则徐批复奏折说:
卿之忠君爱国皎然于域中化外矣
此时,洋人还心存幻想,以为林大人只是想勒索一把。没想到,林则徐在虎门沙滩挖两处坑,一把石灰把鸦片给毁了。
义律把此事转告大英帝国,维多利亚女王下一步指示尚未到来。林则徐的委任状来了,林则徐改任两江总督。
林则徐拒不奉诏,给道光皇帝回奏中,言辞恳切地说,现有的鸦片已经毁掉,但他们还会往清朝输入,我必须等他们出具声明,彻底消灭鸦片后再走。
义律听说林则徐赖着不走,非要英国出声明,一下火了。出动两艘英国小船跟广东水师数次交锋,全部都以清朝胜利告终。
维多利亚女王见到义律的告急信后,派出英军总司令乔治·懿律率领英国海军支援义律。1840年夏天,乔治·懿律达到广东海域。乔治·懿律没有急于和林则徐开战,而是选择北上占领定海。
道光皇帝得知定海丢失,表示出强烈的愤慨,下诏陕西、甘肃、云南、贵州、湖南、四川六省出兵支援沿海。六省的总督接到朝廷的征召后,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御敌,而是向朝廷哭穷讨要军饷。
道光是出名的抠门皇帝,一听花钱就烦了。既拿不出钱,又调不动兵,心里窝火只能朝着林则徐发泄。他专门给林则徐传口谕说:
不但终无实际,反生出许多波澜,思之曷胜愤懑,看汝以何词对朕也。
道光此话指责林则徐,不但没有干出一点实事,反倒给朝廷惹出这么多事端,我越想越生气,你还有什么话要对我说。
清朝末期皇帝的无能表现得淋漓尽致。林则徐怀着满腔忠君报国之志,一心拯救大清朝子民。三个月前,轰轰烈烈地销毁洋人两百多万斤鸦片,道光皇帝高兴地欢呼雀跃,刚刚遇上半点阻力挫折,立刻翻脸不认人。
此时,另一个硝烟的人物洞察到机会来了。直隶总督琦善,通过各种请托获知英国海军的实力,经过一番权衡对比,发现英国人的实力在清朝之上,立即上书提出“扶夷”的建议。
琦善在与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书信往来中,更加坚定“扶夷”是解决此次清朝与英国冲突的上上策。帕麦斯顿的书信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痛斥林则徐的蛮横行为,后半部分是帕麦斯顿对清朝的要求。
琦善把重点放在前半部分,把书信想当然地看作英国人的控诉。琦善回复帕麦斯顿说,虎门销烟是林则徐的个人行为,全赖他一人胡搅蛮缠,根本不是我家皇帝的意思,我将禀报朝廷,严惩林则徐。(大致意思)
琦善的解决策略传到道光皇帝耳朵里后,道光皇帝觉得琦善真能干,比那个不靠谱的林则徐强多了。君臣议定,象征性给英国赔点钱,让他们能够回去复命,赶紧把他们打发走就完事了。
林则徐就这么被革职了,由琦善接任。
琦善接管此事后,经过几轮交涉发现,自己大意了。英国人的态度非常坚决,必须割让Hong Kong(香港)和赔偿被销毁鸦片的损失。琦善犹豫不决,只好来回降价拖延。三个月过后,英国人不耐烦了,直接冲着大角和沙角开炮。
琦善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再次上书道光皇帝说,请准许赔款六百万两白银和割让Hong Kong(香港)。道光皇帝坚决不同意,说
琦善办事不力,谈判进行到一半,琦善被革职抄家。
由此可见,道光皇帝的水平和抱负,也不过如此。他虽然不是昏君,但也很难列入明君圣主的行列。
清朝决定和英国人一决雌雄,结果失败一波接一波。
清朝的军队腐朽到什么程度,实在令人难以想象。很多清兵赶往前线的半路上逃跑,主将更不用提了,开战前慷慨激昂,开战后脚底抹油溜走的,比比皆是。
直到1842年夏天,眼看英国海军攻破南京,道光皇帝无计可施被迫选择和议。因此,有了“五口通商”“割让香港”的南京条约。
清朝鸦片战争的失败,虽然非道光皇帝一人的过失,但道光皇帝游摆不定的态度有着难以推卸的责任。
倘若全力支持民族英雄林则徐,或许鸦片战争又是另一种结果。
因为林则徐从一开始就给洋人带来巨大的震慑力,那会洋人处在劣势的下风向,要不要与清朝以武力相见,英国会慎重考虑。结果道光皇帝的弱软助长了英国人的嚣张气焰,他们的胃口也越来越大。又经过琦善的战前武力对比情报,清朝已经丧失战争的心理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