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罗马辅军:罗马帝国征战道路上的一把利刃——以巴塔维辅军为例

罗马辅军:罗马帝国征战道路上的一把利刃——以巴塔维辅军为例

古罗马以其卓越的军事成就而闻名。罗马人曾将战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帝国时代,军队成为保卫文明的屏障,同时也肩负起民族融合、开发边疆的重要使命。

提到罗马军队,人们都会想起由公民组成,阵形严整、装备精良的罗马军团,鲜有人会注意,在军团的身边还有一支同样英勇的非公民军队。从罗马建城到靡战迎太基,从征服高卢到远征不列颠,从共和时期的同盟军到帝国的辅军,这支军队几经变革,始终与罗马人并肩作战。他们来自不同民族、语言信仰各异,却为同一个政权作战。在漫长而艰苦的军旅生涯中,他们逐渐学会了使用拉丁语、信仰罗马多神教、过罗马化的生活,最终融入罗马公民体中。如果没有他们的贡献,罗马人仅凭十几万军团士兵建立不了帝国。

罗马辅军

辅军,意为辅助、支持。作为罗马军队的一种特殊建制,它指早期罗马帝国陆军中除军团和近卫军以外具有番号、固定编制的部队,包括辅助步兵、骑兵、弓箭手等。辅军步兵总数与军团基本相当,骑兵占罗马骑兵力量的绝大部分,此外轻骑兵和弓箭手这样的特殊部队也主要由辅军组成。

辅军的演变

辅军演变的总体特点是编制、装备和战术正规化,士兵身份罗马化。在早期罗马帝国两百多年的时间里,辅军战斗力不断提高,装备日益精良,战术纪律更加严明,具有公民权的军人越来越多。

辅军及其前身同盟军的产生主要是为了解决罗马公民在兵源上的不足和军团在兵种上的缺陷。作为罗马军队核心的军团,逐渐演变为擅长近距离格斗的重装步兵组织,应对复杂地形的能力较弱,而且缺乏骑兵力量。公元前200年时每个军团有四千二百名步兵,却只有三百名骑兵,到了帝国时代更减少到一百二十名骑兵。’另外,军团还缺乏弓手、投石手这样的投射部队。

公元前200年之前,拉丁同盟军与罗马军团并肩作战。这些同盟军是辅军的原型,他们的步兵在装备、训练各方面都和军团相似,罗马军队四分之三的骑兵也由盟军提供。“翼”是同盟军队的建制单位,规模与军团相当,由罗马长官指挥。第二次布匿战争以后,罗马人从行省、同盟城市和附庸王国征募部队来配合军团作战,例如努米底亚骑兵、高卢和日耳曼骑兵、克里特弓手和巴里阿利群岛投石手等。这些部队属于临时征召部队或雇佣军,受本族首领指挥,装备和建制各异。

辅军正式出现于奥古斯都时期。在奥古斯都的军事改革中,许多精锐的同盟部队被保留下来,形成日后辅军的核心力量。与同盟军不同的是,他们全部是职业兵,有固定的服役期限、薪金,永久的番号,不再是临时性军队。至公元23年,辅军人数已经基本与军团持平,即相当于二十五个军团规模,约二百五十个大队,十二万五千人。

辅军建制

辅军不像共和时期的拉丁同盟军那样以“翼”为单位,而是采用军团的二级单位—大队,也就是军团十分之一的规模。较小的建制规模保证了辅军的战术灵活性,也减小了起义的危险。辅军大队按兵种分为三种骑兵队沿用“翼”一词、步兵队和步骑兵混合大队。按照兵力规模又分为五百人的普通大队和千人的加强大队,其中加强大队是模仿军团第一大队而建,这种增加兵力的做法有利于完成更艰巨的任务。

辅军大队的最高指挥官是长官,加强大队的指挥官级别稍高,借用军团军阶命名为军团长。在辅军初创时,长官来源比较复杂,有的是资深军团百夫长升任’有的是部落显贵人物,他们通过服役获得了罗马公民权,领导着自己的同族部队,例如公元100年的巴塔维第九大队长官凯里阿里斯,他被部下称为“王”有的是罗马骑士有的骑兵队长官甚至是罗马元老。

罗马辅军的战斗职责

辅军参与了罗马征略不列颠的全过程,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战场上的突击队,是镇压起义的快速反应部队,是救援盟友的别动队,是保卫边境的守备队,还是工程建设中的劳动队。

军团离不开辅军,军团兵种单一,速度较慢,不擅追击,所以不论行军还是作战,军团的身旁总伴随着辅军而辅军是复合行军队形和战阵队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独立执行任务,甚至单独进行决战,这就是辅军长处。公元年伊凯尼人起义,刚上任的总督斯卡普拉来不及调动军团,仅依靠轻装辅军部队四处征剿,成功完成战事。

在图拉真纪功柱描绘的二十场主要战斗中,辅军参加了十九个,其中十二个没有军团参与。在内战中,争夺帝国皇位的双方都经常派遣辅军单独执行任务,这些部队常常能与罗马军团、近卫军相持。在不列颠,辅军是战场上的突击队,每当遇到江河湖海的阻挡,总能见到巴塔维部队武装泅渡,抢占滩头辅军是出没于敌人后方的别动队,他们参与不列刚提人的内争,帮助亲罗马政权稳定局势辅军还是救盟友于危难的决速反应部队,他们将失势的卡提曼杜阿女王救回行省。

战阵队列

辅军在行军队列和战阵部署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帝国军队不像共和军队那样采取简单的的单一纵队行军,辅军的出现和大队建制的应用是这一战术变革的基础。首先,大队比军团容易调动,一又比中队实力强,因而便于混合部署,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灵活行动。其次,辅军改革的成果之一是建立了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骑兵部队,他们非常适合担任前哨和快速支援任务。

约瑟夫斯和阿里安对帝国军队的行军队列有详细的描述。约瑟夫斯这样记载公元年犹太战争中韦伯萝的行军队列轻装的弓箭手在最前面,应对埋伏接着是重装步兵和骑兵斥候和工兵以及辅重在韦伯萝和高级军官之前然后是骑兵主力、工程器械军团部队一个由辅军步兵、仆从和雇佣兵组成的纵队殿后的步骑兵混合编队。

在这个队形中,由于携带工程器械导致行军速度较慢,韦伯萝没有采用常规的骑兵前锋,而是将能提供弹幕掩护的弓手部署在前中部的骑兵可以前后支援混编辅军部队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断后效果。阿里安在卡帕多西亚的行军部署要更加复杂,他仔细为摩下每一个大队布置了具体任务除担任斥候的两队骑兵和两队骑弓手之外,队形的前卫、侧翼、中军、瑙重和后卫部队全部是骑兵、步兵和弓手组成的混编兵团。“该队列中的每个大队、每个兵团都按前后左右中分成五个部分。这样,行军队列的任何一部分都是独立完整的体系火力掩护和机动救援方面的优势为安全行军提供了保障。

在战阵部署方面,罗马人的基本理念是一、保证接敌正面的稳固和持久,做到打不垮二、骑兵和其他部队进行侧击或包抄三、保留预备队,应付突发事件并准备最后一击。辅军是达成这三个目标不可或缺的要素。

保证接敌正面的稳固和持久需要高质量的步兵部队,罗马军团和辅军步兵队正是军阵的核心。辅军步兵和军团在作战风格上有所不同军团较坚毅稳重、人数众多、梯队完善,善于持久作战。装备有方盾和组合甲的军团士兵排列紧密,阵形整体推进时有条不紊。辅军士兵性格票」悍,血缘关系密切,尚武勇猛,他们装备的长矛、长剑、锁子甲和椭圆盾都极适应单兵肉搏的要求。辅军大队灵活性强、调动方便,所以辅军适合承担试探、突击扰乱敌人阵线、追击逃敌、弥补己方缺口等任务。

阵地战时,辅军常被部署在战线前列或两翼,冲击敌阵或抵御敌方包抄。‘由于古代战争最常用的战术是从侧翼包抄对手,所以辅军必须拥有不逊色于军团的战术纪律和坚定性,所以辅军步兵的战斗职责绝不是韦格蒂乌斯所说“快速支援”那么简单。当然,辅军可能不如军团适应残酷的消耗战,但这种差距并不是训练水平和人员素质低下造成的,而是在于辅军大队在编制上人数较少,阵列较为松散,须知起义的辅军能成功击败打败多个罗马军团。

辅军骑兵是重要的进攻和追击力量。步兵列阵集结时,骑兵能够趋前提供掩护作战中他们部署在侧翼或后方,从出敌预料的角度攻击对方阵线战斗后期,骑兵又可以全力投入追杀残敌的工作。另外,辅军骑兵的装备与辅军步兵差别很小,所以他们可以在特殊地形下弃马作战,适应性很强。

以下两个战例突出反映出辅军在决战中的作用。公元年阿里安在卡帕多西亚对阵阿兰人重装骑兵,他麾下主要是辅军和盟国部队。辅军步兵布置在两翼的高地,“因为他们的队形适合如此地形”。“右翼,意大利步兵大队在前,弓手在后面的高地上掩护。左翼,辅军和盟军混合编制,重装部队在前,长矛手在中,弓手在后。中部,两个军团的分队在前,弓箭手在后。重型武器部署在两肋,骑兵部署在整个战线的后面,骑弓手紧随步兵,卫队和其他部队作为预备队。当阿兰骑兵冲锋时,罗马军队前三列步兵盾连盾、肩并肩,以最紧密的队形、最大的力气承受骑兵冲击,后列的步兵用长矛杀伤马匹和敌人。

当敌人骑兵企图进攻罗马军队两翼,步骑兵转向攻击其暴露的侧翼。当敌人退却时,步兵闪开通道,一半骑兵全力追击,另一半匀速跟随。与此同时,步兵以略快的步伐跟进,弓手阻止敌人重新集结,步兵为遇险的骑兵充当屏障。该阵形以步兵为主,利用优势火力、多样兵种和有利地形对抗阿兰人强大的骑兵。阿里安非常重视混编部队的使用,利用箭石对敌人初步杀伤,强调以辅军为主的步兵部队用复古的密集队形对抗骑兵,此外还特别注意保存和使用骑兵力量进行反攻。另外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辅军步兵甚至可以使用马其顿方阵那样高水准的重步兵队形。

公元61年镇压布狄卡起义的决战中,苏埃托尼乌斯面对二十三万不列颠武装,摩下只有两个军团的分队和辅军,共计一万多兵力。’为避免被数量巨大的敌人包抄,罗马人选择了一个狭窄、背靠树林的战场。苏埃托尼乌斯将部队分成三个独立的部分,军团居中,辅军步骑兵在两翼,以便应对被优势兵力的敌人三面包抄的不利局面。同时为抵御敌人渗透,避免被分割包围,罗马军队各单位间尽可能减小空隙。战斗中,辅军和军团采用了同样的进攻队形和单兵动作投掷完标枪后以楔形队形冲锋,用盾刺和剑杀伤敌人。此外,罗马弓手在对抗不列颠战车时发挥了巨大作用。该战役是罗马防守阵形的典范。苏埃托尼乌斯利用狭窄地形和密集队形削弱敌方人数上的优势。他将辅军骑步兵独立部署,委以死守侧翼的重任,结果辅军经受住了考验。同时,辅军步兵在该战例中使用了军团战法和格斗技术,可以看出他们高超的战斗素质和良好的适应性。

巴塔维辅军部队

驻不列颠辅军中有很多风格鲜明的部队,他们继承了本民族的作战特长,如高卢和日耳曼的步兵、西班牙和色雷斯的骑兵以及叙利亚的弓手,甚至不列颠人在经过整编训练之后也可以有卓越的表现。众部队中尤以巴塔维部队名声最显赫。

根据塔西佗记载,巴塔维人原居于莱茵河东岸,是卡迪人的一支,他们后来因为内战迁到帝国境内,定居在莱茵河、瓦尔河认恤形成的河口三角洲地带。巴塔维人勇敢票少悍,骑术和驾舟泅水能力出众,因而帝国破例没有向他们征税,而是作为兵源使用。尼禄统治时,巴塔维人共提供了九个步兵队、一个骑兵队、日耳曼近卫军、莱茵河舰队水手等不下一万名士兵,这意味着他们以不到帝国0.05%的人口负担了4%的辅军份额。罗马人尊重巴塔维的民族传统,始终任命该部落显贵作为大队长官,此外还破例允许他们在家乡保持一支精锐部队。公元70年镇压巴塔维起义后,罗马将军凯里阿里斯立刻将重建的五个巴塔维大队带往不列颠。直到公元357年,在“背教者”朱利安皇帝的摩下依然有巴塔维部队浴血奋战的身影。

巴塔维部队有一种特长—骑、步兵武装泅渡江河湖海。早在公元16年日耳曼尼库斯讨伐阿米尼乌斯的战役中,亲罗马的巴塔维人先后强渡埃姆斯河与威悉河。在公元69年的罗马内战中他们又强渡波河。在泅渡莱茵河、多瑙河这样的大型河流时,巴塔维骑兵依然可以保持队形严整有序,上岸后还能为前来视察的哈德良皇帝表演精准的马上箭术。在不列颠战场上,巴塔维人凭借这一技能多次打破不列颠人凭险死守的计划据迪奥记载,公元43年“旧耳曼人”。从先后强渡麦德威河与泰晤士河,奋力建立桥头堡。公元60年苏埃托尼乌斯攻击摩纳岛的时候,甚至使用巴塔维骑兵泅渡大海。

巴塔维部队长期在不列颠征战执勤,除了上述战斗记载外,格拉匹乌斯山之战时阿古利可拉摩下也有三个巴塔维大队。巴塔维第一混合大队是唯一在不列颠留下铭文的队伍,其他的部队可能后来都调走了。根据铭文,该大队曾转战于哈德良长城的军营、军营、安东尼长城的军营等地,直到4世纪该部队依然驻守在。

由于这种杰出的表现,塔西佗这样评价道“通过在不列颠的兵役,巴塔维人又提高了自己的声誉。”’很多巴塔维人由于战功被皇帝赐姓、授予公民权,甚至还有人直接取名为不列刚提库斯,以纪念族人曾在英格兰北部与不列刚提人的战争。由此可以看出,巴塔维部队是罗马驻不列颠辅军中的佼佼者,他们展示了辅军所能达到的高超水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利刃,罗马辅,部队,建制,罗马帝国,骑兵,军队,道路,公民,巴塔维,消息资讯,罗马,辅军,骑兵,军团,巴塔维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利刃,罗马辅,部队,建制,罗马帝国,骑兵,军队,道路,公民,巴塔维,消息资讯,罗马,辅军,骑兵,军团,巴塔维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利刃,罗马辅,部队,建制,罗马帝国,骑兵,军队,道路,公民,巴塔维,消息资讯,罗马,辅军,骑兵,军团,巴塔维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