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6月6日,注定将会是不平凡的一天。此时距离李自成逃离北京已经两天了,北京城里的人们也终于可以确定李自成这次是真的逃走了,他就像一阵狂风,破坏了一切,又转瞬即逝,只留下一片狼藉。此时各种消息满天飞,有的说是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了,还有的说是吴三桂借清兵替崇祯报仇,这“引”和“借”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一时引得城内议论纷纷。不过,答案很快就揭晓了,就在6月6日这一天,清军从朝阳门进入了北京城,而展现在大家面前的吴三桂将军,已经按照满洲的习俗,将头发剃掉留起了发辫,引清兵入关的说法就这样坐实了。
坏消息不止这一个。就在入城当天,清廷摄政王多尔衮就下令北京百姓参照满洲样式,剃发易服,以为效忠大清。对于大家来说,改朝换代尚可忍受,但这剃发易服事关民族认同,这是底线,是可忍孰不可忍,很快就在北京东郊的三河镇爆发了反清起义。因为薙(tì)发引起的反抗,多尔衮见得多了,当年努尔哈赤、皇太极征服辽东时,每破一城,就下令剃发易服,反抗者格杀勿论,最终还是完成了对辽东的征服。所以,在多尔衮看来,脖子再硬也硬不过刀刃,对于反抗,他也就每太当回事儿。只是,他的谋臣提醒了他:为了在战略上麻痹南明,剃发易服需缓行,更何况李自成还在呢,这要是因剃发易服,让这两个政权联手,那可就麻烦了。
说起南明小朝廷,还要从清军进入北京后的第二天即6月7日说起。就在这一天,留守南京的官员拥立福王成立了南明小朝廷,是为弘光政权。这个小朝廷开始的时候,是把为君父报仇、全力剿灭李自成作为首要大事的。至于入关的清军,南明君臣还以为是吴三桂向清朝借的兵,有唐朝借回纥兵平定安史之乱的先例,南明小朝廷就天真的以为等平乱后,清军自会退去。以至于有消息说清军在北京搞剃发易服时,南明君臣们开始以为是谣言,还派人去询问多尔衮这其中是不是有误会。
眼见南明君臣们如此天真烂漫,多尔衮也就接受了谋臣们的意见,他在6月28日下令停止剃发易服,南明也就不再把清朝视为威胁了。到了第二年春天,在彻底打垮李自成后,多尔衮终于可以腾出手来收拾南明了,他也就原形毕露,令多铎率军向南京进军。此时的南明正在内讧,疏于防备,多铎仅用两个月就占领了南京。弘光政权的覆灭,使得再也没有任何理由能阻止多尔衮了,于是,他立即下令恢复剃发易服。这引起了全国尤其是江南地区强烈的反抗,而清军则用屠刀作为回应,抵抗最激烈的嘉定、江阴等地因此血流成河。此后,清朝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基本消灭了在大陆范围内的反清活动,这其中的血泪可想而知。
问题也就来了,清朝为什么宁肯屠杀这么多人,宁肯冒着激起反清起义的风险,也要将剃发易服进行到底呢?常见的说法,是孙之獬(xiè)向多尔衮进言剃发易服,从而成为始作俑者。且不说,孙之獬进言只见于野史笔记,未见正史记载,而在所谓的孙之獬进言之前,其实清朝早已在辽东和北方地区推行剃发易服了,所以,此事真的与孙之獬没有太大的关系。那么,清朝横下一条心,一定要把剃发易服推行到底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先从历史上看,与清朝入关比较相似的,是金朝占据中原以及元朝统一中国,这三者都是文化上相对落后的民族成为统治者的典型。面对更高级的文化,作为统治者,金和元的表现截然不同:金朝进入中原后彻底汉化,但最终只维系了不到一百二十年;而元朝则拒绝汉化,也只维系了不到一百年。
清朝前期是金钱鼠尾辫
作为文化上落后的民族,像元朝那样不接受先进文化,继续马上治天下,显然是不现实的。而虽然要接受先进的文化,但金朝的失败在于汉化的太彻底,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认同,尤其是到了金朝后期,很多女真人也打扮成汉家装束,金章宗不得不下令禁止,但似乎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其实,金朝统治者也知道,衣冠是民族认同的最重要的标志,在金朝初期,为了防止在民族认同上被汉化,金朝也曾推行剃发易服。只不过一方面是因为反抗太过激烈,另一方面,毕竟有南宋的存在,金朝担心激起北方反金起义与南宋联合,最终停止了剃发易服。
所以,总结经验,先进文化要学习,自己的民族认同要保持,这就需要防止民族认同的标志——衣冠被汉化,最好的预防办法,就是剃发易服,消灭汉家衣冠。金朝是因为南宋的存在,最终放弃了,而在李自成和弘光政权被消灭后,就再也没有能与清朝抗衡的政权了,因此,剃发易服带来的风险也就小得多,清朝也就决心将这政策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