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位继承的大戏里,皇长子有着天然的主角光环:出生早让其有先发优势,而且多为皇后所生。这也让很多王朝都是立长不立贤。
但是,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清朝,却仅有一位皇长子(后来的同治帝)成功继位,其他各代的皇长子都在忙什么?为何错过了机会?
▲满清十二帝
清初阶段:旗权压制皇权,长子优势不显
从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让自己的兄弟子侄分管各旗开始,到顺治帝亲掌上三旗,扩充皇帝实力为止。这一段时间,清朝的最高权力偏向于旗权。
努尔哈赤的治国理念是议政王大臣会议群策模式,所有大事,都是这些人说了算,包括皇帝继承。
能参加这个会议的,基本都是手握旗权的各旗旗主。
如果把清朝看成一家公司,那么各旗实力就相当于股权份额。如果皇帝亲掌的旗(一般为两黄旗)战斗力太弱,所辖牛录不多,基本上旗主是不会给面子的。
像多尔衮、鳌拜此类权臣,之所以能压制皇权,都是旗权底核的力量。
当时的旗主(议政王大臣会议)在上任皇帝驾崩时,就会通过实力pk,在皇室中选出继承者。这样一来,长子的天然地位消失。
再加上清初的几位皇帝儿子生得多,年龄相隔很近,长子的先发优势消失。
▲清朝皇帝后代数量
在此背景之下,努尔哈赤的皇长子褚英,得罪了“开国五大臣”和各旗旗主,为保住自己长子地位,还开启了焚香诅咒兄弟的三岁孩童行为,被囚禁,后来又被处死。
继承努尔哈赤皇位的,是努尔哈赤的皇八子皇太极。
等到皇太极驾崩时,他的长子豪格本来是有机会继承皇位的。豪格亲掌两黄旗,实力强大,战功赫赫。但怎奈还有一个更强劲的对手: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两人pk之后,谁也没当上皇帝。
妥协的结果是皇太极九子福临继位,济尔哈朗与多尔衮为辅政王。后来多尔衮越混越好,排挤掉济尔哈朗,成为摄政王,直接把豪格囚禁而死。
▲多尔衮摄政日记
入关前期:康熙靠免疫、雍正靠计谋
多尔衮一死,顺治帝亲政,迅速清算了多尔衮一派,改革旗权,很快就亲掌三旗(两黄+正白),于是有了“上三旗”和“下五旗”地位上的区别。
皇帝亲掌三旗,其他旗主完全不是对手,皇权的力量得到空前扩充,皇位继承也不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比划了。皇帝自己说了算。
▲八旗铠甲
顺治帝第一个儿子夭折,实际上的皇长子是二儿子福全。不过顺治帝在临终之际,依然在二儿子福全与三儿子玄烨之间摇摆。
此时一个德国人帮顺治帝下定决心,他就是深受顺治帝和孝庄太后尊重的传教士汤若望,他认为应该让玄烨继位,因为他得过天花后大难不死,这样以后就不会再得天花了。
▲顺治帝画像
天花在今天看来不是大问题,人类已经完全将其消灭。但在医疗不太行的当时,天花死亡率十之八九,后来的咸丰帝就是因此而死。
于是,玄烨(后来的康熙帝)靠免疫继位,皇长子福全痛失皇位。
等到康熙朝,皇位争夺的故事被大家所熟知,“九子夺嫡”成为封建史上,皇位继承最惨烈的一幕。皇长子早早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庶人。笑到最后的是老成的四爷胤禛,即雍正帝。
▲九子夺嫡派系
雍正帝的创意:秘密立储
雍正帝作为九子夺嫡的获胜者,也是受害者,他痛恨这种每天让儿子们活得战战兢兢的生活,于是创造性地提出了秘密立储。
操作很简单,说白了,就是两张一样的小纸条,写下继承人的名字。一张自己藏起来,一张放乾清宫“正大光明”logo后面。自己领盒饭之后,两张小纸条一比对,一致无误的话,下一任继承者出现。
▲乾清宫正大光明
这种方法表明了皇长子与其他儿子的机会是相同的,没有任何特权。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四位皇帝,都是秘密立储选出来的。他们的大哥(皇长子),在史书上记载也都不多,因为就是普通的皇子而已。
▲慈禧太后
咸丰帝之后:皇帝生不出孩子
等到咸丰帝时,他只有两个儿子,皇长子是后来的同治帝,生母是鼎鼎大名的慈禧;次子是悯郡王,只活了一天不到。所以,同治帝没有任何竞争压力地继承了大统,秘密立储制度也成为了笑话。
▲溥仪和婉容
然后,这个笑话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因为同治帝、光绪帝、溥仪因为种种原因,比如慈禧的原因、身体的原因等等,根本就没生出儿子来,更别提皇长子了。
以上。
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