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文献,小说,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吴三桂这么一个人,因为他是是个颇受争议的人物。
吴三桂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汉奸,在明朝末年,他先是降了满清来铲除李自成,后来又因为种种的原因不得不走到了清朝的对立面,只能在已经老得不行了的时候出来举起反清的大旗。那么吴三国为什么要降清,又为什么在晚年的时候反清呢?
吴三桂在投降满清之前,吴三桂已经面临着艰难的局面,满清已经平定了蒙古和朝鲜,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全力对付大明,再加上此时的满清可以绕过山海关直接进攻北京城,此时的吴三桂已经是孤立无援的状态。同时李自成已经兵临北京城下,眼看着大明要没了。这个时候崇祯要吴三桂去救驾,可是怎么救得下来,吴三桂手下不过几万骑兵,怎么敌得过李自成号称百万的大军。吴三桂还没有到北京,北京就被拿下了,崇祯也死了,这个时候吴三桂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第一个是自立,这是最不可行的,吴三桂手下的军力薄弱,无论是李自成还是满清他都打不过,自立无疑是取死之道,想要活下来就必须要投靠一方。
第二个选择是投降满清,但是吴三桂当不起汉奸的罪名,所以很是犹豫,而且吴三桂对于清军会不会善待自己也是抱着很大的怀疑。
第三个选择是投降李自成。但是这不是一个很容易就可以下的决心,毕竟作为大明朝臣,大明刚刚被李自成灭了就投靠李自成,怎么都有点说不过去,但是在前两个选择都不可能的时候,投靠李自成就是唯一的选择了。其实,吴三桂也是这么做的,他把山海关给了李自成手下的人,就要去北京投靠李自成。可这时发生了一件事彻底让吴三桂愤怒了。
在吴三桂去北京的路上,李自成竟然派人把他的父亲抓起来严刑拷打,还抢了吴三桂最宠爱的小妾陈圆圆,得到这个消息,吴三桂瞬间就怒了,他知道李自成根本就没想要接受他的投降,所以就连忙赶回山海关,投降了清军一起来对抗李自成。
至于反清,公元1673年春,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康熙皇帝遂乘势作出了令其移藩的决定。而后,又对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也依例照准。
形式所逼,吴三桂自己上奏请求撤藩,其实当时吴三桂已经年近七旬,垂垂老矣,而且大儿子还在北京当人质,所以这时候的吴三桂应该是真的想要退休了的,但是年轻气盛的康熙在这时候显得不够老辣了,他派了个叫朱国治的去云南接管吴三桂的大权。
当时吴三桂手下有着不少的反清义士,这些人不服朱国治的管理还杀了他,而这消息让康熙知道后,康熙就办了件蠢事,他竟然一怒之下就把吴应熊给杀了,如果康熙没有杀吴应熊,而是让吴三桂自己来处理这事给朝廷一个交代,可能吴三桂自己就把手下这群家伙给处理了,但是康熙这一冲动,直接让吴三桂在被悲痛之中不得不反了。
吴三桂起兵之后一直盼望西北能开辟新战场,他把这一希望寄托在自己的老部下陕西提督王辅臣与甘肃提督张勇身上,便派汪士荣为使,去劝说二人起兵。哪知王辅臣不念旧情,反将汪士荣交给朝廷,朝廷将汪士荣处死。吴三桂本已死心,谁知陕西经略莫洛却一手逼反了王辅臣,公元1674年十二月,王辅臣在宁羌击毙莫洛,起兵造反。王辅臣于公元1675年二月五日攻下西北重镇兰州,西北震动。
在这样大好形势下,吴三桂却犯了战略性的错误,他饮马长江,本当痛饮黄龙,直捣京师,吴三桂却不过长江,在松滋一停就是三个多月,白白失去了大好时机。吴三桂的谋士刘玄初在重要时候写了封信,劝其渡江北上,他却无动于衷,逗留观望,企图与清廷分长江而治。万一这时他挥军北上,清朝的江山就可能变色,而他却顿足不前。缺少进取精神,是吴三桂最后失败的重要原因,历史就是如此毫不留情。
因为吴三桂的犹豫而未能把握住这次机会,但是康熙皇帝却恰恰相反,调动全国的军事力量,向吴三桂扑来。康熙首先削去吴三桂的亲王爵,然后处死了吴三桂留在北京的儿子吴应熊父子。到公元1675四月,康熙帝已组织了十路大军进剿吴三桂军,甚至将蒙古兵也征调到前线,总兵力在二十万以上。双方的主力都摆在湖南,吴军在岳州,清军大本营在隔岸的荆州,一直对峙着。
康熙帝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西北的王辅臣首先被击败。清军首先攻下秦州,总兵陈万策投降。接着便包围了兰州、巩昌。兰州、巩昌相继攻破,清军便围住王辅臣的根据地平凉。康熙特派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亲临平凉,指挥战斗。清军以巨大代价夺取了城外的制高点--虎山墩,平凉城失去了屏障,王辅臣于公元1676年六月归降,西北平定。西北战场的胜利使康熙消除了肘腋之患,并最终可以抽调西北劲旅对付吴三桂,吴三桂的失败便注定了。
吴三桂失败,是非功过,看后人如何评说。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