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中世纪俄罗斯文学,以及东欧各国文化发展的渊源

中世纪俄罗斯文学,以及东欧各国文化发展的渊源

引言

在拜占庭史籍的影响下,基辅罗斯诸城邦自11世纪起开始撰写编年史。流传下来最古老的编年史是1113年由基辅洞窟修道院修士涅斯托尔编辑的《往年纪事》。东欧各国建国后大多有过自己的兴盛时期。

中世纪俄罗斯文学

《往年纪事》文体简洁,具有史家纯朴、平静和纵横评说的叙述风格。其中一些生动的故事则成为俄国书面叙事文学的滥觞。“纪事”成为俄国最古老的文学体裁之一。《伊戈尔远征记》是基辅罗斯文学一颗灿烂的明珠。它写于12世纪末,作者不详,直到18世纪末才发现它的一个副本。自11世纪后半叶起,南方游牧民族波洛伏齐人乘罗斯诸侯内讧之机,经常入侵罗斯南部和东南部。

《伊戈尔远征记》说的是1185年诺夫哥罗德-谢威尔斯基王公伊戈尔只联合几个近亲的城邦,便向盘踞在顿河一带的波洛伏齐大军反攻,经过三天激战后,军团惨败,伊戈尔被俘,后逃回家园。作品除序诗外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描写伊戈尔的出征和被俘,着力描绘伊戈尔及其兄弟弗塞沃洛德的英勇精神。伊戈尔不顾日蚀的凶兆率军远征,他的军团“纵马奔驰,好比原野上一群灰狼,为自己寻找荣誉,为王公寻找荣光。”初战告捷,但从第三天晌午起,“伊戈尔的军旗纷纷倒下”,伊戈尔被俘。“青草同情地低下头,而树木忧伤地垂至地面”。作者在这些富于民歌风味的抒情叙事场面中糅合政论性评述,指出这次惨败是罗斯诸侯内讧、你争我夺的结果。

第二部分写伊戈尔惨败的消息传到基辅,“波洛伏齐人在俄罗斯土地上节节进逼,宛如花豹的子孙”。基辅大公发出“含泪的金言”,指责伊戈尔兄弟独自出兵,哀叹诸侯团结的昔日荣光丧失殆尽。接着作者追述基辅罗斯的光辉历史,呼唤团结一致去迎敌。

第三部分从伊戈尔妻子雅罗斯拉夫娜一大清早的哭泣写起。她愿像一只杜鹃飞往卡雅拉河边,轻轻擦净丈夫“血淋淋的创伤”。她向风神、河神和太阳神诉求。她的哭诉既有多神教色彩,又有同诸神争论的意味。雅罗斯拉夫娜是俄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富于理智又充满柔情的妇女形象。作者在描述她的哭泣后,紧接着描绘那天晚上顿涅茨河一带龙卷风激起一片乌云,上帝为伊戈尔指引通向家乡之路。伊戈尔“像一只银鼠跑向芦苇边,像一只鹊鸭扑进水面”,他泅过河,跨上骏马,返回俄罗斯。

俄罗斯人民和大自然都欢呼伊戈尔的回归。作者引用古谚语“脑袋离不开双肩,躯干离不了脑袋”,并接着说“俄罗斯土地也离不了伊戈尔”。伊戈尔是个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追求个人功名,轻率出兵,另一方面却具有军人的英勇精神,为保卫俄罗斯,为基督教信仰而视死如归。综观《伊戈尔远征记》,作者虽然对伊戈尔有所责备,但更主要的是抨击诸侯内讧的局面。

《伊戈尔远征记》是一部爱国主义的民族史诗,同民间口头创作又紧密联系,民间歌谣的修辞语、象征、比喻和类比等得到十分精彩的运用。在蒙古鞑靼军入侵和统治俄罗斯时期,俄罗斯军民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争。虽然基辅罗斯文化遭受严重摧残,但诸侯城邦的编年史写作仍持续不断。编年史中记载的战争故事更进一步同民间口头传说相融合,推进了战争故事文学体裁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具有民族史诗风格的中短篇叙事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拔都摧毁梁赞的故事》和《顿河彼岸之战》。

《拔都摧毁梁赞的故事》详细描述梁赞城军民举城抗敌,以至全城毁灭的壮烈故事。1237年拔都大军开始入侵,首先围攻奥卡河右岸的梁赞公国,并要求献上美貌的王子妃叶甫克拉西娅做为媾和条件。王子费多尔严词拒绝,惨遭残杀。王子妃闻讯后,抱着幼儿从宫殿上跳下自尽。梁赞王公尤里率军出城迎战拔都大军,其“刚强和英勇震惊鞑靼军团”,但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

拔都攻占梁赞后屠杀居民,将全城夷为一片废墟。有一外出的梁赞贵族,名叫叶甫巴吉,回到梁赞,看到城毁人亡的惨景,便聚集起一支队伍,追击拔都大军于苏兹达利,使拔都大军大惊,以为梁赞人死而复活。叶甫巴吉的队伍最后也都为国捐躯。在整篇故事中编年史的纪事风格和壮士歌赞颂勇士的艺术手法相交融,同时渗透着俄国东正教观点,认为所发生的一切都是“由于我们的罪孽,是上帝所安排的”等等。

《顿河彼岸之战》歌颂1380年莫斯科大公德米特利及其兄弟联合诺夫哥罗德等地的诸侯于顿河上游库利科沃原野战胜拔都的金帐汗国军的业绩。虽然在激战中伤亡惨重,“遍野的尸体使骏马不能行走”,伤亡将士的妻子在莫斯科哭泣,但俄军坚韧不拔,终于击溃金账汗国军,使其统帅马麦败退,使“快乐和欢喜传遍俄罗斯大地”。故事以“光荣属于我们的上帝”作为结尾。这篇故事的结构手法和叙述风格都受到《伊戈尔远征记》的影响,但文字更为激昂和铺张,喜欢用排比。作者是梁赞神甫索封尼,写于14世纪末。

中世纪东欧文学

东欧在地理上指乌拉尔山以西的广大平原地区,但人们习惯上把喀尔巴阡山脉南北及巴尔干半岛的中南欧国家如波兰、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等国称为东欧国家。这几个国家的疆域和边界在历史上屡有变迁。东欧文学就是伴随着它们各自民族的盛衰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东欧诸国文明的开端,比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的希腊、罗马时代要晚得多。还处于原始氏族公社晚期的东欧人,被罗马人看成尚未开化的“蛮族”。

波兰人、捷克人、保加利亚人、南斯拉夫人的祖先分别属于斯拉夫人的西方和南方之系。其中保加利亚人于7世纪最先建国,其他各民族也于9至12世纪间相继建国。中世纪的东欧诸国绕过了奴隶制的发展阶段,由原始公社制度直接过渡到早期封建制。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放弃了原来信奉的原始多神教,改信基督教。教俗封建主同农民(农奴)之间、封建贵族之间、基督教不同教派之间以及各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斗争,构成中世纪东欧各国政治生活纷繁复杂的图画,并在东欧中世纪文学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反映。

东欧各国建国后大多有过自己的兴盛时期。但这里是欧洲的陆上通衢,历史上往往成为强邻争夺兼并的对象。东欧北部诸国中,波兰曾屡遭俄、奥、普欺凌,捷克、匈牙利曾被哈布斯堡王朝兼并,成为奥匈帝国的一部分。东欧南部诸国早期均受拜占庭统治。从14世纪中叶开始,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向北侵袭,先后占领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国近500年之久。外地的入侵和长期的统治,给东欧各国造成了巨大的民族灾难。

东欧文学作为被压迫弱小民族文学,它所具有的反抗压迫的特色与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举世公认的传统。在中国,尤其为鲁迅先生所称道。中世纪东欧各国文化发展的渊源,除了继承本民族的古老传统之外,波兰、捷克、匈牙利受西欧文化艺术的影响较深,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的建筑、绘画等则多带有拜占庭东方艺术的色彩。

结语

东欧各国最早出现的文学是民间口头文学,如关于本族起源、民族迁徙的传说,关于祖先抵御外敌、战胜自然灾害的故事,关于世俗生活与民族风习的民歌、情歌、哀歌、婚礼歌等。它们长期由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直到启蒙运动中经一批热心者的搜集整理,才使后人获有了这批财富。在本民族文字出现以前,东欧各国的僧侣、贵族和文人使用的是拉丁文(东欧北部诸国)或希腊文(东欧南部诸国)。9世纪中叶,基里尔和麦托迪兄弟创造了古斯拉夫文字,为东欧许多国家书面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基辅,梁赞,伊戈尔,文化,文学,诸侯,俄罗斯,东欧各国,故事,发展,观点评论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基辅,梁赞,伊戈尔,文化,文学,诸侯,俄罗斯,东欧各国,故事,发展,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基辅,梁赞,伊戈尔,文化,文学,诸侯,俄罗斯,东欧各国,故事,发展,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