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4月,吴三桂“怒发冲冠为红颜”,一气之下打开山海关大门,放清兵入关,李自成欲哭无泪,大败而逃。此后,吴三桂充当满清开路“先锋”,带着国仇家恨,一路追击李自成,然后调转兵锋,向南明开刀。1673年,吴三桂因不满康熙削藩政策,于云南起兵反抗,南方各省云集响应,兵锋直抵长江,举国震动。在一片大好之情势下,吴三桂连犯错误;在其死后不久,三藩之乱立马被康熙平定,无缘定鼎燕京。
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吴三桂赢得胜利的几率相当高,不过,他还是没能逆袭成功。究其原因,就在于他杀错一人,看错一人,做错一事。
杀错一人——绞死永历皇帝及其家属。
1644年4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而死,大明在北方的统治宣布结束。不过,忠于明朝的官僚士大夫在南方相继拥戴朱由崧、朱建肇、朱由榔等为帝,占据了江南繁华富庶之地,意图再次北伐中原,实现王业复兴。可惜,南明内部斗争异常严重,文官之间、文武之间、文官与宦官之间的矛盾相当尖锐,以致无法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最终被清廷各个击破。1662年1月,在吴三桂的威逼利诱之下,缅甸国王莽白将在“咒水之难”中被软禁的永历皇帝朱由榔献给吴三桂,受绞刑而死,其家属25人也未能幸免于难,明朝皇统彻底断绝。
吴三桂逼迫缅甸国王交出永历帝,并将其绞死的做法是极大的错误,他残存于明朝遗民中的一点点“忠臣”之风也荡然无存。要知道,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时,他可是打着为“君父”报仇之旗号,是在效仿唐朝郭子仪借回纥兵平叛之做法,而不是“真正”的投靠满清,出卖大明。可如今,他为了能得到清廷赏识,居然将曾经厚待自己的老朱家斩尽杀绝,暴露出庐山真面目。在康熙刚继位,满清主少国疑之际,吴三桂若是想办法“保护”永历帝,让其继续在缅甸待着。在起兵之时,打着“匡扶大明”之旗号,然后迎接永历帝,估计满清就麻烦了。再则,永历帝没有遇难的话,名将李定国也不会忧愤而死,吴三桂可以争取他支持。
看错一人——陕西提督王辅臣。
1673年11月,吴三桂在云南打着“兴明讨虏”之旗帜,举起义旗,号召天下义士起来“驱逐鞑虏”。当然,吴三桂并不是在孤军作战,他还有自己的盟友,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广西巡抚孙延龄、台湾延平王郑经、陕西提督王辅臣等。虽说是“三藩之乱”,但真正对清廷构成威胁的只有吴三桂,他不但久经战阵,手握虎狼之师,而且亲信众多。其中具有举足轻重之地位的当属陕西提督王辅臣,若是他下定决心造反,带着手下十万兵马东征北京,然后吴三桂再从衡州北上,郑经再渡海攻击天津,估计康熙就要逃回关外了。因此,吴三桂把筹码压在了他身上,可惜此人叛而复降,又投靠到清廷的怀抱了。
纵观吴三桂之一生,他看人的水准不是一般的差,“三藩之乱”中所拉拢的盟友几乎都转投到清朝方面。就拿王辅臣来说吧!吴三桂为何要拉拢他,因为此人曾经是自己的亲信,不但麾下兵强马壮,而且还是占据这关中之地。关中有多重要呢?其一、地势险要,进可东征北京,退可据函谷关自守。其二、关中良马众多,便于组建骑兵。但是,吴三桂看错王辅臣了,把宝压在他身上是大错特错。首先,王辅臣的家属都在北京,且得到康熙关照,他造反决心不会很强。其次,王辅臣曾经是姜瓖的部将,“大同起义”时,出卖了上司,有过前科。如果吴三桂不把筹码压在他身上,而是全力去协调郑经和尚可喜、耿精忠之间的矛盾,适当让渡一些利益,估计结果会更好。
做错一事——帝制自为,建国大周。
吴三桂打下衡州之后,并没有直接渡过长江去攻击武昌,而是就地屯兵,想以此要挟清廷承认他在云南的地位,做清朝版的沐英,世代镇守云南。因此,康熙皇帝得以从容调兵遣将,加强江北防御,并对三藩及其同党采取分化瓦解之策。在战局出现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时,吴三桂直接在衡阳称帝,建国“大周”,过一把皇帝瘾,不久便死去。吴三桂的这一决定是致命性错误,之前“兴明讨虏”的大旗被抛弃,完全暴露出自己的野心,使其更加孤立无援。如果此时,吴三桂不自己称帝,而是找到“明室后裔”,并奉其为国主,然后挥师东下,占据南京,席卷江南,截断清朝漕运,则有望占据半壁河山。待时机成熟,再次北伐,建功立业。
总而言之,如果吴三桂能在起兵时拥戴永历皇帝,再想办法搞好耿精忠、尚可喜与郑经三者之间的矛盾。然后从衡阳、江南、海上三路出兵,并大力援助正在与清军在京师附近交战的察哈尔蒙古,则大业可成。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