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被遗忘的人,为什么在英国成为了文化大家?

被遗忘的人,为什么在英国成为了文化大家?

“蓝牌制”是英国为了纪念名人的一种故居保护制度。在英国,被挂牌纪念的华人更是凤毛麟角,仅有三位。我们刚刚提到的“蒋彝”便是其中之一,那么他为什么能成为被英国挂牌纪念的人呢?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小留的脚步,了解一下这位被称为“The Silent Traveller(哑行者)”的华人吧!

01

早年经历

1903年,蒋彝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府德化县的一个普通家庭。蒋彝的祖父是一个很有民族气节的老人,经常给他讲述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国耻史,激励他未来好好学习,为祖国谋出路。

蒋彝一直潜心学习,不负众望地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毕业后的他先是教书育人,但后来战乱纷争,他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再后来应邀从政救国,但是无奈从政时,有着先进思想的蒋彝要求改革县政,被迂腐的当朝者认为“异想天开”,最后只得落寞辞官。

看到了满目疮痍的祖国,看清了腐朽落后的制度,为了祖国的未来,蒋彝有了“观摩西方政治为将来之用”的想法。于是1933年,30岁的蒋彝远渡重洋,自费来到了当时先进英国,租住在北伦敦汉普斯特(Hampstead)。

“中国文化的国际使者”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那后来到英国的蒋彝,是如何成为一位能让英国政府制作蓝牌纪念的华人的呢?

别急,让我们继续了解这位有着爱国情怀的艺术家——没错,他还是一名被称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使者”的杰出艺术家。

原来,幼年时的蒋彝就喜欢观摩父亲行书作画,耳濡目染下的他也逐渐对书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学以后,他的四叔祖延请江州名画家孙墨千入府教自己的儿子绘画,蒋彝就跟着在边上旁听、观摩、练习,给自己打下了坚实的国画基础,也为他后来向英国输出中国文化埋下伏笔。

1934年,伦敦举办了“世界树木画展”,一幅名为“中国树”的作品在伦敦旗帜晚报刊登,吸引了环保组织“树之人”(men of the trees )创始人理查德·贝克的注意,他邀请蒋彝参加一次筹款展览活动,随后在伦敦骑士桥一家商业画廊,蒋彝举行了第一次个人画展。也是这时,英国人开始注意到现代中国画的魅力。

1934年年底,徐悲鸿和刘海粟到英国开画展,现代中国画再一次强有力地进入了英国人的视野,但是因为文化观念的不同和文化的差异性,很多英国人无法很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画的魅力,于是在英国朋友的鼓励和帮助下,1935年,蒋彝出版一本用英文写的书籍,《中国画》(The Chinese Eye--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Painting),向国外介绍中国文化。

03

“哑行者”

不过真正让蒋彝名扬英国的,是他的“哑行者”系列丛书。或许会有人发问了:什么是“哑行者”呢?

“哑行者”的直接代表含义就是指蒋彝,没错,这是蒋彝出版书籍时所选用的笔名。暗中自表了“我以沉默之姿在伦敦四处游荡,在沉默之中观察各种事件”的态度。

其实,哑行者还有另一层含义。

30多岁的蒋彝,刚来英国时,使用英文很勉强,他在英国语言不通,也不了解英国的文化和民风民俗,只能用一种观光客的、他者的眼光沉默地观察。可不就是他自称的“哑行者”吗。

虽然后来蒋彝能够熟练运用英文了,但他的“哑行者”并不单指语言问题,他想强调的是自己“异文化”的身份。蒋彝用英文写作,他的作品并不是写给国人看的,而是写给身处英语世界的外国人。他称自己是以“中国的画笔、墨水、颜色,用中国式的绘画技巧,来诠释英国的风景。”

在《中国画》出版后,蒋彝有次去英国湖区度假,出发前收到英国一个出版社的约稿,请他写一部书,用中国人的眼光看伦敦。当时蒋彝已经在伦敦大学的东方学院教书,正在犹豫是否写书。不料度假期间湖区的风光深深吸引了他,他觉得有一点像中国的山水,于是写了很多感受,拿回伦敦交给出版社。

于是“哑行者”系列丛书的第一部《英国湖滨画记》(又称《湖区画记》)出版了。第一版一个月内被一抢而空。很多重要的英国诗人写过有关湖区的优美诗歌,如今突然闯进的中国哑行者蒋彝以其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眼光而再次吸引了英国读者。

感受到了英国读者阅读后高昂的呼声,蒋彝陆续写下了多篇有关英国见闻的“哑行者”系列丛书。包括《伦敦画记》、《战时画记》、《约克逊国际画记》、《牛津画记》和《爱丁堡画记》。日后离开英国,游历世界时也续写了这系列的书籍,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色彩。

凭借着自己“哑行者”丛书,蒋彝一举成了当时最畅销的作家之一。他的著作《儿时琐忆》被作为礼物送给玛丽王后,并以著名作家的身份与丘吉尔共进午餐。他的艺术才华也备受肯定,伦敦兹维默艺术馆举办蒋彝画展,玛丽王后都亲自光临观展。

心系祖国的文学艺术家

那个时期的英国人对中国人有颇多偏见,他们质疑,《湖区画记》这般优秀的作品怎么可能是中国人所写,甚至有人认为,这般优秀的作者理应是一位日本人。蒋彝没有丝毫迟疑,他时常穿着那个时代最具有中国特征的服饰出现在公众场合,他用这种方式告诉所有人,他是一个中国人。

1939年9月,英国对德宣战。战争中,蒋彝在伦敦的寓所被炸毁。他移居牛津,过着俭朴的生活。此时也正是日军侵略中国之时,他身在海外,却心系祖国,写下了《东望祖国怆然有感》五首绝句。

“一丸自古封函古,三户终能灭暴秦”

“一时浩气塞天地,死有田横五百人”

1975年,离开中国42年的蒋彝终于返归故乡,和家人团圆。1977年他,第二次回到中国访问,并决定定居中国。计划撰写《中国画记》、完成《中国艺术史》,并在两月间游历中国十一个省市。

1977年10月26日蒋彝先生在北京逝世。但是他传播中国的艺术文化,积极树立新中国形象, 并抛除偏见,探索中西方文明共通之处,以“中国文化的国际使者”的形象被世人铭记,成为了第三个在英国挂牌纪念的华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化,眼光,伦敦汉普斯特,成为了,华人,中国,湖区,系列丛书,英国,世界,观点评论,蒋彝,哑行者,中国,伦敦,英国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文化,眼光,伦敦汉普斯特,成为了,华人,中国,湖区,系列丛书,英国,世界,观点评论,蒋彝,哑行者,中国,伦敦,英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文化,眼光,伦敦汉普斯特,成为了,华人,中国,湖区,系列丛书,英国,世界,观点评论,蒋彝,哑行者,中国,伦敦,英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