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次鸦片战争时,站在道光皇帝的立场上,除了认怂签订条约之外,还真的没有其他的选择,如果顽抗到底的话我们且不说能不能扛得住英军,很有可能大清帝国要提前半个世纪直接关门了。
第1次鸦片战争,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是一场低烈度的小规模的战争,清朝可以说是国内的各种精英尽出,断断续续和英国人打了两年。清朝的各路精锐部队在面对人数,远远不及自己的英军时,无一例外,都吃了瘪,打了败仗。
而结果是第一阶段,英国人从广州一路杀到了天津,第二阶段英国人从南京进入了长江流域。可以说整个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沿江沿海地区都被英国人搅和了个遍。可以说英国人的作战是一场点穴战,规模不大,但是招招致命。
第2阶段,英军开始攻打南京之际,战争被叫停,原因就在于满清政府已经不能承受南京被围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南京人送绰号徽京,是整个东南半壁的核心城市。江南地区对于整个大清帝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经济上尽管北方的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但是北方所需要的粮食,钱财都靠江南地区供给,京杭大运河在当时是一条不亚于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水路资源,而南京就牢牢控制着这条大清帝国生命线的下游。
而且在政治上,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具有相当的分量,一旦南京被敌人窃取, 很有可能造成南北割据局面的出现。
如果道光皇帝不及时叫停战争,不及时割肉止损的话,那么英国人的军舰很有可能顺流而下直取武汉。夺取武汉这座九省通衢的话,对于大清帝国来说无疑是致命一击,这样一来就等于切断了长江这条黄金水道的航运功能,使得满清政府无法实现大宗物品人员的南北调运。
而江南这个古代中国的财税重地一旦落入敌手,对于满清来说后果不堪设想。要知道当时在清政府几代人努力的霍霍之下,北方已经日益凋敝,靠着南方的输血才能勉强支撑。
一旦南方不稳无法通航,大量的南方物资无法及时的调到北方,整个北方勉强维持着生态将会被打乱。民以食为天,当老百姓都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哪怕是最善良的老百姓,也会选择铤而走险。
如果在有强劲的外敌入侵的情况下,国内还出现了大规模的起义,清政府不得不陷入当年明政府所必须面对的两线作战的局面,以当时清政府的实力,根本无法应对这种不利的时局。
再说了,面对英军的入侵,大清朝军队的表现刷新了道光皇帝对于自己国家军队战斗力下限的认知。在与英国人的多次交手之中,中国军队数万人面对不足自己1/10的敌人被打的落花流水,而对敌人造成的伤害往往不到两位数。
在广州战役中,数万清军兵勇在面对区区几千英军的进攻,一哄而散,一败涂地。英军此战,战国极大打跑了数万清军的同时摧毁了广州的所有炮台,而自己则损失了9人。
而为了反击愈加深入的英国侵略者,道光皇帝下定决心在浙东地区实施攻击作战,调集全国各地精锐,一时间在浙东地区出现了大清帝国各个战区的精锐部队,三万多清军围剿两千英国人。可是就是这样15:1的战斗,大清朝的精锐们依然不会打。
英国人只要在一场战斗中消灭五到七百的清军士兵,就能耗尽清军的士气,迫使占据兵力上绝对优势的清军落荒而逃。在这场道光皇帝精心策划的反击战中,15:1的清军屡战屡败而造成的伤亡仅仅是英军一人死亡。
但凡满清士兵有一点勇气搞个自杀式袭击,也能产生好几倍的战果,可是没有一个清军士兵愿意这么做,可见清军的士气。大清朝的兵早已经不堪一战了,和英国人作战这都不叫打仗,这叫做千里送人头,再打下去,没准这2000英国人马真的就得把四九城给闹个底朝天了。
而且如果再从全国各地抽调兵力的话,将大幅降低清朝政府对一些地区的掌控能力,再加上连续的作战失利,会使得国内的反对势力趁势而起反抗清朝的统治,毕竟满清政府对于老百姓,尤其是汉族地区的人民从来不是以德服人,可以说整个帝国就像坐在一个巨大的火药桶里,只要有一点点火星,随时都有可能被点燃。
所以满清政府只能打断牙齿自己吞下去。因为实在是再打下去,就不是天朝大国脸面的问题,而是大清帝国能否继续生存的问题了。
如果战争再这么进行下去的话,可能满清政府考虑的将是如何应对英国人的增兵问题了,英国人如果一旦大举增兵,没准就得把大清朝打成莫卧儿王朝。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