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56到1763年,人类历史上发生了被称作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战”的战争。
为什么称得上“世界大战”呢?
咳咳,首先,战争不仅发生在陆地上,还有海战,而且作用重大。
(18世纪的英国海军)
其次呢?不只是欧洲发生了战争,亚洲、美洲的硝烟也不少。
至于参加的国家之多,那就更是难以用十个手指头数清了。
好吧,那就让我们看看这是一场什么战争,来龙去脉又是什么吧!
一、英法争霸,谁也不服谁;小弟站队,各有小算盘。
18世纪中叶,英法两国在政治、商业和殖民地领域都发生了很大的摩擦,谁也不服谁,都想把对方摁在地上好好“摩擦”一番。
可巧的是,普鲁士和奥地利两大中欧强国也在为中欧霸权争得你死我活。
物竞天择,胜者为王。
既然靠嘴皮子解决不了问题,那就动武吧。
英法“斗法”的主战场在北美、印度,还有商业领域,普奥角逐的重心无疑是领土和对德意志的主导权。
两对矛盾的斗争产生了“化学反应”。英国和普鲁士结成了同盟,法国的路易十五和奥地利女皇特丽莎以结为亲家的方式走到了一起。
(年轻时的特丽莎女皇也是举世闻名的美女)
(说起这次法奥联姻,著名的奥地利女皇特丽莎把宝贝女儿嫁给了法国未来的国王路易十六。
想起来了吧?就是后来在风云激荡的法国大GM当中被砍掉脑袋的那个路易十六。
(未来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
路易十六的媳妇,也就是特丽莎的女儿,随后也被砍了脑袋。
据称特丽莎的女儿控制欲很强,生活奢靡无度,而路易十六则是一个脾气温和的“宠妻狂魔”。
这就有趣了——问世间情为何物,不过是“一物降一物”啊!——直接把路易十六给搞死了!很快,王后也上了断头台。
特丽莎女皇若在天有灵,看到亲闺女的悲惨下场,不知会作何感想?
(路易十六的王后就是特丽莎女皇的女儿))
没过多久,一堆国家也跟过来凑热闹,俄国、西班牙、瑞典、萨克森等一海漂国家加入到了法奥两国的阵营当中。
或许,看看地图就明白这些国家为什么要加入到法奥一方。
(英法七年战争之欧洲地图)
法奥都是欧洲大陆的强国,在欧洲大陆只有普鲁士一个对手,而英国一般是轻易不介入欧洲大陆的争斗的(这一次却另当别论),所以,加入法奥一方是个比较保险的选择。至于其他方面的小心思,那是另一回事。
二、英国开局不利,皮特力挽狂澜。
1756年5月,双方终于动手开撕,打成一团。
这场战争持续了足足七年,被称为“七年战争”。
如前所述,这场战争可以分为欧洲大陆战场和海外殖民地战场两大战线。
战争初期,法奥联盟占优势,毕竟帮手众多嘛!
在欧洲大陆,普鲁士面对法国、奥地利、俄国的三面围攻,形势危急。
(七年战争之德意志战场)
在北美,英国在安大略湖的几个要塞(其中一个是有乔治·华盛顿上校守卫。对,你没猜错,就是未来的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
(华盛顿))落到法国人手里,地中海的要塞梅诺卡岛失守,海军上将宾被枪毙。
形势对英、普两国很不利。
但是,不到大结局,谁也不知道剧情会怎么反转。
战争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其瞬息万变。
咱们历史书上的“一战”和“二战”不都是德国先占上风,然后在持久战中被消耗了国力,最后输的一干二净,连底裤都没了吗?只不过那是后话。
当时英国冒出来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皮特(和拿破仑战争时期的那位皮特首相是父子关系),他坚决反对国王和一批大臣把主要兵力投入欧洲大陆的想法。
(老皮特)
在和国王一派对抗了很久之后,1756年11月,他被任命为国务大臣,时长5个月,他充分利用这不到半年的时间,招募新兵,建设海军。
1757年,英国成立了联合政府,皮特虽然不是首相,却是实际上的掌权人。他挑选所有的重要人物--海军将领、陆军将领、驻外大使--并支配战争战略。他说"我确信,我可以拯救这个国家,别人谁也拯救不了。在整个战争机器中出现的新的活力和信心证明,他这样夸口是有道理的。他冷酷无情地驱使他的部下。一位官员抱怨说:“你是在要求我们做我们根本做不到的事”。皮特挥舞着他那因痛风病而需要的拐杖回敬说:“先生,我就是要做做不到的事。”
腓特烈大帝在英国出钱支持下在欧洲打了胜仗,暂时免于亡国。
与此同时,皮特的海上战略为建立一个商业大帝国奠定了基础。他象征性地出兵支援中欧的汉诺威,以沿海袭击来驱逐陆军--虽然英国弱小的陆军对欧洲大陆战争的结局影响不大,但强大的英国海军却能够封锁法国的港口,切断敌地中海舰队和大西洋舰队之间的联系。整个海军后备力量都能用来远征世界各地。凭借制海权,英国舰队完全可以切断法国对其殖民地的增援。
正当法国分散它的兵力和财力在欧洲进行劳而无功的战斗时,相对较弱的英国军队却在世界各地占领法国的领地。
(七年战争之印度战区)
在亚洲,克莱武在印度取得了普拉西战役的胜利,与以沃森和珀科克为首的海军合作,控制整个印度。在北美,扼守圣劳伦斯河门户的法国大据点路易斯堡在杰弗里·阿默斯特和爱德华·博斯科恩的陆海联合进攻下被攻克。在俄亥俄河上,杜肯堡(今匹兹堡)陷落。
(七年战争之北美战区)
此后,在1759年,英军又攻克了非洲西海岸的戈雷。
(幸亏英国的大本钟是1859年才启用的,要不早就被敲烂了,哈哈!)
在激烈战斗中,世界地图被重画了一遍,为英国在美洲和亚洲的前途开辟了极好的机会。
攻占蒙特利尔、贝尔岛和马提尼克岛的赫赫战绩使英国的辉煌胜利达到了完美的程度。
七年战争的最大教益在于:在世界性战争中,处于优势的海军具有普遍的、不可抗拒的威力。英国海军既保住了自己的英伦三岛,而且又使大英帝国赢得了半个世界。
三、普鲁士亡国在即,俄国送来大礼!
在海外殖民地的战争向着不利于法奥联盟方向发展的同时,欧洲大陆也飞出了一只大个的幺蛾子。
1762年,俄国与普鲁士单独议和,法国被背后捅了一刀,不幸战败。而俄普议和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叶卡捷琳娜大帝的夫君——彼得三世在1762年刚刚登基就不顾朝野反对而和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单独谈和(虽然半年后他就被媳妇夺了权、丢了命,但是,战局已经不可逆转)。
(在位仅仅半年的俄国沙皇彼得三世是个奇葩!)
当时,普鲁士多面受敌,虽然苦苦支撑,但亡国只在旦夕!腓特烈大帝随身都带着毒药,准备以身殉国。
然而,彼得三世从小就深受普鲁士文化影响,并且对腓特烈大帝崇拜的五体投地。
一朝权在手,便把心来掏!
彼得三世和普鲁士签订的合约内容有:俄罗斯归还整个东普鲁士以及七年战争期间占领的所有土地,俄罗斯退出战争并转而与普鲁士结盟。条约一出,俄罗斯举国震惊!
(普鲁士杰出的腓特烈大帝)
这足以证明:
1、文化的影响力实在是行之久远啊!若不是普鲁士文化在幼小的彼得三世心里深深扎根,哪来的普鲁士在灭顶之灾之时咸鱼翻身?
2、有几个铁杆死忠是多么重要啊!尤其是当粉丝超越了国界,还一不小心坐在了敌对国家的御座上。
无独有偶,不到200年后,希特勒踏平了法国,但是,作为拿破仑的铁杆粉丝,希特勒不仅没有完全灭掉法国,反而对法国优待有加。
(希特勒狂热的崇拜拿破仑)
拿破仑的这个粉丝不仅踏出了国界,还穿越了时空!
……
1763年,法、西两国与英国签订了《巴黎和约》,法国丢掉了北美和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西班牙则无可奈何的把佛罗里达割让给英国。
法、奥两国也被迫和普鲁士缔结了《胡贝尔茨堡和约》,确认了普鲁士对富饶的西里西亚的占领,这相当于间接承认了普鲁士正式“晋级”欧洲强国。
四、一场影响深远的战争
七年战争结束了,但其影响却异常深远。
这场战争遍布欧洲、美洲和亚洲。
这场战争的核心是英法争霸。
战争的结局是英国获胜,逐渐成为美洲和印度的主宰。通过对殖民地的压榨,英国建立了世界殖民地霸权,增强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使得本国的工业革命明显“提速”。
(英国的工业革命)
可以说,“一战定乾坤”,英国成为全世界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霸主。
与之相反,法国损失惨重,丧失了大量海外殖民地,拱手让出了欧洲霸主的宝座,一步步走向衰落。作为报复,法国全力支持1776年爆发的北美殖民地人民的独立战争,狠狠捅了英国一刀,但是自己又花了好大一笔钱,引发了财政危机,直接引发了后来的法国大GM,可谓是“七年战争”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北美殖民地人民的独立战争得到了法国的大力支持)
奥地利失去了西里西亚,实力大大削弱,已经不再是德意志地区的领头羊。
普鲁士在亡国的危机下突然翻身,虽然付出巨大代价,但毕竟拿下了西里西亚,一跃成为欧洲列强之一。
俄国也占了不少便宜,增强了实力,逐渐成为欧洲事务的重要参与者。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