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历史上,对开创基业贡献最大的当属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这三位,没有他们的奋力拼杀,就没有大清延续近三百年的江山。由于受清宫剧的影响,这三位人物均名噪一时,经常成为屏幕上的一大亮点,供世人欣赏。那么,这三位中,谁最厉害,该如何给他们排名呢?一起来看看
先看军事能力,这是评价开创基业者所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努尔哈赤:
此人本是辽东名将李成梁的家奴,后来拿着十三副盔甲搞单干,在李成梁的掩护下,很快便统一建州女真,而后染指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宣布建国,号“金”,并以“七大恨”之名义起兵反明,攻占抚顺,招降李永芳。随后,努尔哈赤相继在萨尔浒、沈阳、浑河、广宁等地取得大胜,明朝精锐之师损失殆尽,兵锋直抵山海关。1626年春,努尔哈赤兴师动众,精锐尽出,13万大军浩浩荡荡开往宁远,并修书一封给守将袁崇焕,劝其投降,可惜被拒绝。此战,努尔哈赤被手头仅有一万兵力的袁崇焕击败,不久抑郁而终。
皇太极:
努尔哈赤第八子,早年追随父亲东征西讨,屡献奇计,立下赫赫战功。1626年,皇太极众望所归,顺利继承大汗之位,成为后金新一代领袖。1627年,为了给父亲报仇,也为了提高自己在军队中之威信,皇太极率领代善、阿敏、莽古尔泰、阿济格等八旗战将直奔宁远、锦州,和袁崇焕等一决高下,可惜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回沈阳。1629年,皇太极率领十万八旗兵马,绕道蒙古,攻破长城,兵锋直抵北京城下,不过被回师救援的袁崇焕等击退。此后,皇太极亲征时,主攻方向是蒙古察哈尔部、李氏朝鲜,斩获颇多。1642年,重病缠身之际,亲率主力增援锦州,俘虏洪承畴,招降祖大寿,取得松锦之战的巨大胜利。
多尔衮:
受清宫剧之影响,多尔衮高大威猛之形象跃然纸上,他文武双全,甘愿为爱情舍弃一切。其实,真实的多尔衮并非如此,他身体羸弱,在努尔哈赤时代几乎不受待见,连上阵立功的机会都没有,其政治地位相当低。皇太极继位后,出于抗衡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三大贝勒之需要,便大力扶持多尔衮,给他上战场杀敌立功之机会。不过,他军事能力不算特别强。例如,松锦会战时,若不是皇太极来援,估计多尔衮会败得很惨;一片石之战,趁着农民军疲惫之时搞突袭,赢得不光彩;平定“大同之乱”时,满洲八旗精锐尽出,费时八个月,最后还是靠奸细配合才得以破城。
再看治国才能,包括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
努尔哈赤:
在明朝末年,努尔哈赤虽然谈不上百战百胜,但也能算得上是名将一枚。不过,在政治上,在治国方略上,努尔哈赤就太过一般,甚至可以说是门外汉。其一、不善于拉拢汉族士大夫,尤其是缺乏对他们开展长期的心理战,慢慢把他们拉到后金阵营。其次、不能妥善处理民族矛盾,杀戮太重,动不动就搞“屠杀”。如此一来,不但人口逃亡严重,后金内部的民族矛盾也变得日益尖锐,相互间杀伐、抢劫、投毒等不断发生。若不是皇太极继位,抑或是努尔哈赤多活几年,估计后金就在亡于内斗了!
皇太极:
纵观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唯一能称得上雄才大略之君王的,只有清太宗皇太极,康熙、乾隆等则要靠边站,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没有皇太极,就没有清朝,更没有所谓的入关之说。其一、皇太极善于拉拢汉族士大夫,并赋予其高官厚禄,让其为大清效力。如此一来,既可以缓和民族矛盾,又可以利用汉族势力来制约满洲贵族,从而达到强化中央集权之目的。内三院、都察院、六部等机构的设置,便是这一思想之体现。其二、开展屯田,无论满、汉、蒙等民族均能分到田地,一视同仁,以此来促进封建化,增强国力。其三、禁止屠杀,缓和民族矛盾,对任意杀害其他民族的满洲勋贵,一律削爵,甚至处死!
多尔衮:
在治国方略上,多尔衮基本上继承了兄长皇太极的方针,不过他没有皇太极那么自信,也缺乏相应的魄力。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后,时任大清摄政王的多尔衮采纳洪承畴之建议,对中原各民族采取怀柔政策,并以为崇祯“复仇”之名义,追击李自成,剿灭农民军。此后,他颁布“十四项”政策,天下很快恢复安定。不过,也许是因为不自信,对人口占据绝大多数的汉族怀有畏惧之心理,多尔衮大搞剃发令、投充、圈地、逃人、占房、易服等六项弊政。如此一来,全国各地反清起义风起云涌,若不是南明内部矛盾重重,无法有效地整合这些武装力量,估计大清就要退守关外了。
综上所述,军事能力上,皇太极与努尔哈赤不分伯仲,旗鼓相当,多尔衮稍微逊色。在治国能力上,皇太极力压努尔哈赤和多尔衮。所以,综合实力第一当属皇太极,努尔哈赤和多尔衮各有千秋,各位说说呢?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