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五四运动之时,陈独秀曾说,现如今的局面,就是因为郭新刚等人太少,胡适之等人太多了!郭新刚自然指的是敢于反抗、爱国之人,胡适则是指妥协之人。而如今折射社会现实,似乎仲甫先生的话仍然适用。
上世纪哪怕国内的科研举步维艰,都有无数的学子以归国为学习的目标。比如中国最接近诺贝尔奖的曹原,可以对美国抛出的绿卡不屑一顾,投身于中国的科研上;但也有享受了好资源,却一心留在国外的人,如中科大少年班的何碧玉。
正如仲甫先生所说,曹原之人太少,何碧玉之人太多了,张益唐便是下一个何碧玉。
01
张益唐出身高知家庭,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父母是知识分子的家庭很少,张益唐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对于他的将来是大有益处。张益唐的名字也很有讲究,父亲姓张,母亲姓唐,又希望孩子将来所做之事能够有益于社会,因而得名。
既然是知识分子的家庭,便与普通的工薪家庭不同,在其他孩子都在沙土堆玩乐的时候,张益唐的玩具已经转变成了书本,好奇心驱使着张益唐不断探知世界,而《十万个为什么》则是张益唐一开始的启蒙之书。
而这个时候张益唐的天赋逐渐显现,刚刚接触初中阶段时,张益唐已经熟知三年课程,名著和知识类的书籍更是不在话下。
初高中的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张益唐的求知欲,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之下,张益唐开始研究高等数学。而后在1978年顺利考入北京大学,成为潘承彪的得意门生。
张益唐在北大所攻克的是数学,期间表现优异自然是让许多老师青睐有加。张益唐对数学的求知欲为他换来了美国留学的机会。
选择出国留学其实并不值得抨击,毕竟国外的数学平台要比国内更为广阔,也能让张益唐挖掘得更深。但你想要留在国外,为国外效力,这就值得世人抨击了。
02
数学便是张益唐的精神干粮,潜心刻苦地研究也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在数学方面登峰造极。张益唐的表现被多人看在眼里,更得到了美国博士生导师莫宗坚的赞赏,顺利拜在莫宗坚的门下,以博士的身份继续深造。
成为博士生的两年后,张益唐成功攻克难倒世界一众大师的“雅可比猜想”。这本是张益唐顺利毕业的敲门砖,但因为导师莫宗坚的失误,导致张益唐的研究结果被推翻。
张益唐本想要靠这个机会成功毕业,但没有想到飞来横祸,导致之间的矛盾直接让张益唐的毕业延迟了7年。而且因与导师生了嫌隙,所以工作也无法得到导师的推荐信,端盘子、住地下室搞科研都成为张益唐的日常。
我国向来怜惜人才,何况张益唐是被我国一手培养出来的孩子,眼瞅着张益唐面临这般窘境,焉能坐以待毙。
所以在张益唐紧巴巴地在美国过日子时,北大抛出了橄榄枝,邀请张益唐回去教书,但已经见识了外面更大平台的张益唐怎么可能回去。何况因导师的压榨,张益唐在美国更是憋着一口气,怎么可能就此回去?
03
张益唐在美国端了7年的盘子,也顺便做了七年的研究,终于得到了新罕布什尔大学的邀请,圆了自己的美国梦,得以继续搞自己的学术研究。
此后张益唐在数学方面小有成就,在2013年也就是张益唐58岁时发表了《质数间的有界间隔》,而在2014年张益唐拿下美国、瑞典等多个数学界的权威奖项。2016年,张益唐被加州大学邀请,聘请为分校的数学系教授。
张益唐当年在美国憋着的一口气,如今看来已经尽数吐出,他确实是用着与生活对抗的野心来完成学术方面的成就。但张益唐的一口气不过是在和美国较量,自从出国之后也是一门心思留在美国,至于北大在他危难之际抛来的橄榄枝,或许在他看来还存在了些讽刺意味。
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何祖国培养的高端人才最后都不会做权衡利弊,直接选择美国。其实细想,这些人都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国,当时的国内环境远没有现如今你我感受到的这般强大。
他们一离开祖国,便再也没有回去看过,自然将其中印象停留在破败落后的中国身上。殊不知,如今的中国已经是他们高攀不起,当年的不屑一顾也成为了一介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