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铁齿铜牙纪晓岚》让原本默默无闻的纪昀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
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爆红之前观众们的心目中获得“和珅死敌”这个光荣称号的人应该是刘墉。
(然而在几年前,打着“和珅死敌”标签的应该是刘罗锅)
说到刘墉可能还有读者朋友不太熟悉,但只要一提“刘罗锅”、“罗锅子”可能您会一拍大腿:原来就是他啊!文学作品中关于刘罗锅智斗和珅的故事不少,比如刘宝瑞先生著名的单口相声《官场斗》、脍炙人口的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就塑造了一个精明机智,清廉正直还带着腹黑焉坏的大臣形象,说到刘罗锅,我们实在是太熟悉了。
小说野史里关于刘罗锅的故事大部分都是民间传说改编而来,那么真实历史上的刘罗锅是个怎么样的人呢?他是否也挺着个驼背,经常戏耍乾隆、和珅呢?咱们一个一个来回答。
第一点:刘墉是罗锅么?
罗锅这个词已经毫无疑问和刘墉紧紧捆绑在一起,甚至可以说罗锅就是刘墉,刘墉就是罗锅。
(不管是电视剧还是文学作品中,驼背罗锅仿佛成了刘墉的标签)
罗锅其实就是驼背,按照评书、电视剧里的说法刘墉年轻时候发奋苦读,所以日久天长就成了个驼背,真是如此么?
恐怕未必,咱们也不用去翻看史书,1958年考古专家曾经对刘墉的墓地进行发掘,发现刘墉的腿骨长达75厘米,这样换算过来,刘墉的身高很可能超过一米九......这身高都能去打篮球了,那刘墉是怎么得了这个不雅观的外号呢?两种说法,一是刘墉虽长得高大,但在皇帝身边不能昂首挺胸,得时刻俯首帖耳,这么个大汉弓背缩腰当然就如同罗锅一般,所以这个生动的外号也就不胫而走;其次是嘉庆继位时刘墉已经年迈,难免驼背,而嘉庆看着垂垂老矣的刘墉不禁戏称他为驼子,于是罗锅的外号也就传扬开来。但就从这个体格来分析,历史上的刘墉和影视剧里弱小驼背的瘦弱形象不同,人家是正经的山东大汉,人高马大,所以称呼他为罗锅,多少有些委屈了他。
身高之谜算是解释清楚了,那么历史上的刘墉真的是和珅的死对头么?
很遗憾,貌似也不是,甚至不夸张的说,在和珅面前刘墉只不过是一个小跟班而已......
(然而不管是刘墉还是纪昀,在和珅面前恐怕都不够看,甚至毫不夸张的说,乾隆晚年任何一个大臣都无法与和珅相提并论)
您别觉得我说话夸张,事实还真就这样,受文学作品的影响,刘墉和纪晓岚都被塑造成了“抗和斗士”,这其实只不过是戏剧效果而已,在乾隆中后期和珅可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臣,其恩宠和信任无人能比,连皇子们都要虚与委蛇,退避三舍,更何况是刘墉、纪晓岚?
说句难听的,这哥俩加起来都不是和珅的对手。如果非要给和珅找对手,王杰算一个(梦断紫禁城里冯远征老师演的那位),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和珅把他恶心透了。“杰在枢廷十馀年,事有可否,未尝不委曲陈奏。和珅势方赫,事多擅决,同列隐忍不言,杰遇有不可,辄力争。上知之深,和珅虽厌之而不能去。”阿桂算一个,阿桂老兄是首席军机大臣,四处征战劳苦功高,阿桂老兄对和珅的鄙夷和厌恶可谓毫不掩饰,但他常年在外征战,无暇顾及朝中之事,等到返回中枢时又年老力衰,力不从心,所以只能做到独善其身而已。
(严格来说刘墉并不算是乾隆朝的名大臣,尤其是和父亲刘统勋相比更黯然失色)
其实最开始刘墉是可以吊打和珅的,在刘宝瑞先生的单口相声里,刘墉乃是太后御儿干殿下,敕封三千岁,见官大一级,这当然是野史小说家言。在真实的历史上,刘墉虽没有这么夸张但也差不到哪去,他是一个超级官二代,哦,不对,是官四代。刘家世代官宦,曾祖父刘避险在顺治皇帝时就考中进士从此步入官途,祖父刘棨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他官至四川布政使,为官正直深受民众爱戴,而到了刘墉爸爸刘统勋这一代,刘家发展到了顶峰,我们虽然说“宰相刘罗锅”,但实际上刘墉终身多数时间在外地为官,少入中枢,刘统勋才是实际上的“宰相”。
刘统勋清廉干练,对乾隆忠心耿耿,所以乾隆对老刘极为宠信,刘统勋一生顺风顺水,从刑部尚书、工部尚书一路做到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权势之显赫刘墉一辈子都无法企及,乾隆夸奖刘统勋“乃不愧真宰相。”在刘死后更评价他“遇事既神敏,秉性复刚劲,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追送谥号“文正”这可是古代对文臣的最高称誉啊!清朝也不过八人得此谥号,可见乾隆对于刘统勋是多么赏识和信任!
有这么一个出色的父亲既是刘墉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刘墉从小接触的是帝国最高等级的教育,依靠着父亲的关系初入科举考场的刘墉就已经是举人身份(这可是范进花了一辈子才考上的啊!)不过刘墉并没有考上状元,他获得了二甲第二名的好成绩(头甲只有三人,状元,榜眼和探花,刘墉考了第五名)但不幸在于他的一生都活在父亲刘统勋的阴影下,尽管他竭力追赶也始终没能超过,即使是晚年时官居一品,乾隆称赞他时也强调“有乃父之风”。
可以说在乾隆三十八年以前,刘墉的命运都和父亲刘统勋息息相关,乾隆二十年,任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的父亲因军务失宜被逮捕入狱,受到父亲的影响,刘墉也被株连免官,不过皇帝还是信任刘统勋的,所以任命他为刑部尚书,刘墉外放当官。刘墉前半生颠沛流离的日子开始了。
一直到乾隆四十年,刘墉始终游离在政治中心之外,在这段时间里他当过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又当过太原知府、冀宁道台,中途还因为未能察觉属下侵吞银两被革职(得,又丢了一次官)不过乾隆因为其父刘统勋的关系,再加上自己才华出色,所以赦免罪行在修书处担任行走。就这样过了七年,乾隆三十四年刘墉才被重新启用(当然有刘统勋的关系)被授予江宁知府,而这一年和珅才刚刚十八岁,结婚刚不满一年。随后刘墉又陆续担任了江西盐驿道、陕西按察使等,等到乾隆三十八年父亲去世时刘墉已经五十三岁了,但始终只能算是朝廷的中等官僚。
(比起刘墉游离于权力核心之外,这一时期的和珅已经远远的把他超在身后)
父亲的死给了刘墉仕途上的改变,乾隆怜惜刘统勋功绩,也觉得刘墉多年经验确实可用,于是当了二十年地方官后刘墉终于成为内阁学士,乾隆四十一年刘墉入职南书房,成为从二品的高官,您以为很了不起了?和珅在这一年已经担任了户部右侍郎、军机大臣、内务府总管大臣,第二年又当上了户部尚书(从一品)、御前大臣兼都统,儿子丰绅殷德娶了乾隆的十公主,又当上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兼理藩院尚书......
更残忍的是乾隆四十三年,刘墉当上吏部侍郎时,和珅又兼任了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从一品),仍管户部事,是刘墉的顶头上司,您说说,刘墉凭啥跟和珅对着干?
(尽管宦海浮沉,但国泰贪污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清廉正直,不畏强权的刘墉)
而真正改变刘墉在史书和百姓心中地位的当属乾隆四十六年的国泰贪污案,国泰是满人,时任山东巡抚,这小子向山东各县索要贿赂,凌虐百姓,盗窃库银,御史钱沣弹劾国泰贪污舞弊,结党营私,于是乾隆任命和珅、刘墉为钦差大前往山东调查此案,国泰是和珅党羽,所以和珅有意袒护国泰,让他从商户处借银暂时充实银库,刘墉却主持正义,刚直不阿,仔细检查库银成色识破国泰诡计,并伪装成道人到民间仔细查访证据,历数国泰罪行,终于将这个巨贪大奸绳之以法,百姓们感激刘墉,甚至将他比成著名清官包拯,后人以此写成侦探类小说《刘公案》,对刘墉大加颂扬—“初为外吏,听断明审,人以比包龙图”,《清史稿》也夸赞刘墉“颇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内”,自此以后刘墉才真正走进了百姓们的生活,成了百姓们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的那个“刘罗锅”。
国泰案后刘墉的仕途顺畅许多,他不但升任了直隶总督、吏部尚书,还兼理国子监事务,并任玉牒馆副总裁,但刘墉仿佛变了一个人,原来那个清廉正直,刚强不阿的“刘青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庸碌而油滑,一心等死的老头,乾隆五十二年,刘墉将自己与皇帝的谈话泄露出去,乾隆大怒,罢免刘墉大学士职务,乾隆五十四年发生了乡试举子贿赂主考官的事件,这种小事搁以前刘墉早就三下五除二料理完毕,可他却视而不见,因此受到御史弹劾。乾隆五十四年,上书房的师傅竟然偷懒,连续几天没来上班,作为上书房总负责人的刘墉也不闻不问,这下乾隆火了,撤刘墉吏部尚书职务改为侍郎,乾隆五十八年刘墉担任主考官也搞得一塌糊涂,阅卷草率敷衍,导致不合格的卷子很多,面对这么个油盐不进的老油条,乾隆是又气又恨又没有办法,指责刘墉“向来不肯实心任事,行走颇懒。”并且羞辱刘墉“兹以无人,擢升此任。”要不是老子无人可用了,谁还会用你,老东西,心里有点数吧!
刘墉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难道他真的已经丧失初心,随波逐流了么?其实并没有,刘墉自始至终都没有忘记读书人的操守和圣贤的教诲,但朝廷已经变了,与早年的英气勃发不同,晚年乾隆早已沉醉在“十全老人”的名声中不能自拔,和珅专宠弄权,又发明议罪银充实乾隆金库,朝廷吏治败坏,腐败成风,皇帝却毫不在乎,任由和珅左右勾结,操纵朝政,打击异己,刚强如王杰,德高望重如阿桂,清廉如朱圭都拿和珅没办法,更何况是他刘墉?面对和珅嚣张的气焰,刘墉只能默然自守,甚至自污来保全自己,史书记载刘墉“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随波逐流,模棱两可才是这一时期刘墉的真实写照。
不过等到乾隆退位,嘉庆继位,原来那个眼里不揉沙子的刘青天又回来了,在朝鲜《李朝实录》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嘉庆登基大典上乾隆不知为何并未带玉玺,没带玉玺,也就意味着嘉庆的地位名不正言不顺,而大臣们害怕得罪乾隆都不敢明言,只有刘墉挺身而出向皇帝劝谏,要过玉玺,嘉庆的登基仪式这才圆满结束。而嘉庆继位后,属于刘墉的辉煌终于来了,嘉庆四年三月,刘墉加封太子太保奉旨办理和珅结党营私,收受贿赂一案,于是那个雷厉风行,铁面无私的刘墉又回来了,他将和珅极其党羽贪污行贿,横征暴敛,玩弄朝纲的罪行大白于天下,这个天下第一大贪官终于落网,为了这一天,刘墉足足等待了十几年啊!
(刘墉)
凭借着正直廉洁的品质和在登基大典、剿除和珅等一系列事件中的表现,刘墉获得了嘉庆皇帝的宠信和大臣们的尊敬,他被称为“定册元老”,权力和地位居于汉臣之首—“而墉则见其为人视下而步徐,一入班行,位著为之肃然。”在这一刻,刘墉终于不用再仰视自己的父亲了。
尽管刘墉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相差较大,但在朝政腐败,大小官吏纷纷贪污的大环境下,刘墉却能始终保持自己清廉正直的品质“独不阿附于和珅”,即使是多次主持乡会试和国子监事务,并担任吏部尚书多年仍艰苦朴素,布衣蔬食,也正是这样的作风和品质,刘墉获得了百姓们的衷心爱戴和夸赞,这样的刘墉,虽然没有影视作品中那样多智而生动,却一样值得我们敬佩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