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不知道已经看过多少遍了,甚至一些情节与对白都可以倒背如流。
但是,每次看到有电视台播放,还是会停下来看一看,就像《父母爱情》一样,怎么看都不烦。
在以前,一直觉得郑经是个笨蛋,他胡乱猜疑,杀了施琅全家,才逼反了施琅,最终也葬送了他们郑家的基业。
但这一次看才发现,郑经不是傻瓜,他努力了,作为一名决策者,他付出了很多。
第一:施恩施琅
郑经曾对施琅说过,有一个人向我举报你,私自劫了东南五省的税银,但是却没有上报,怀疑你私吞了,想要拥兵自立。
施琅听完,立马想要解释。
但是,郑经却微微一笑,然后告诉他,这件事你知道我是怎么处理的吗?我不但不怪你,我还把进言的那个人,解了他的兵权。
他对施琅说,你是我的好兄弟,你没有报告给我,肯定是有你的原因,我相信你。
然后施琅赶紧解释,所谓劫了东南五省的税银,只不过是几箱旧粮草而已。
你看郑经这一招收买人心,手段就很高明。
不过,如果一个决策者只会收买人心,那么他也并不见得多么厉害。他还要有御下的手段,这才是恩威并施。
第二:控制施琅
所以第二步,郑经要求施琅把全家移到岛上,放在他眼皮底下。
郑经是这么对施琅说的,你我是兄弟,你只管放心地去打仗,把家人老小都接到这里,我帮你照顾。
这其实就是在变相地敲打,将施琅的家人老小放在这里作为人质,让施琅不敢有反叛之心。
施琅虽然看出了郑经的心思,但他也无计可施,只好把全家20多口人都送到郑经身边,这样也为以后埋下了祸根。
但是,单纯从一个领导者的角色来看,郑经的做法无可厚非。
我们观众因为是站在上帝视角,所以我们知道,那时候的施琅还没有叛变。
郑经不应该在没有完全证实的情况下,就先对施琅的全家下毒手。
但是身在其中的郑经他并不知道,当他看到施琅带着军队返回的时候,他无法证实,施琅是真叛变还是假叛变。
作为一个决策者其实是很难的,因为在你身边的人有真心有假意。而你没有办法去看清楚他们每一个人,因为人心是看不透的。
往往在你身边对你越好的人,你越会不自觉地认为他可信。但这种好往往是伪装出来的,对你越好的人可能也是坑你最深的人。
我们看到很多被谗言所迷惑的君主,他们身边的人其实对他们都是很好的。
就像和珅对待乾隆也是忠心耿耿,但是这不妨碍和珅利用乾隆的皇位来敛财。
为什么忠臣很难,因为忠言逆耳。可又不是所有你不爱听的话,它都是正确的。
在明朝就有很多官员只是为了沽名钓誉,想博得一个直谏的名声。
所以,他们往往不分对错,就喜欢怼皇上。这些人并不是忠臣,只是为了沽名钓誉罢了。
在《明朝那些事》中,当年明月就写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评论,两军对垒在你身边的谋士们,有的说攻打,有的说不攻打。
他们其实说完之后完全不需要负责任,他们只是把自己的意见提供给你。作为将帅需要在这纷繁的意见当中拿出自己的决断。因为最后的结果都是要由你背负。
谋士出谋划策,就算打败了,大不了可以换一身衣服接着去对面当谋士。但是作为将帅的你,如果战败了,你可能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身亡。
就像郑经一样,他作为君主,想要守住地盘,但是当他的决策失败了,他就只能自刎谢罪。
而那些大臣可能只需要换一身衣服,就可以叛变到大清那边去继续当官。
这就是为君为将的难处,所有人都想当那个至高无上的决策者,因为他可以决定很多人的命运,但往往他所受到的压力也十分大。
康熙就曾经因为在时机不时尚的情况下提出撤销三藩,而差一点导致大清朝覆灭。
但是像明珠、索额图等人,即便撤销三藩失败,他们也可以换一身衣服,继续在吴三桂下面做官。
对于他们影响并不大,但是康熙呢?可能他只能落得和郑经一个下场。
所以再看《康熙王朝》郑经其实在用人方面他也做到了软硬兼施。
但最终还是因为实力相差悬殊,没有办法只能落得这么一个下场。
就算换做是别人,也不会有更好的结果,因为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你想要翻盘,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